少数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
2016-04-19雷吉红罗洋
雷吉红++罗洋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在一起,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校本教研存在优势和劣势,并探索出学校专业化发展的保障机制措施。最终使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民族文化进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本教研 小规模学校 专业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自筹项目课题《少数民族地区校本教研质量保障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4ZC269)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53-01
一、小规模学校与校本教研的契机
小规模学校的概念:少数民族地区的村级小学、教学点、不完全小学和边远乡镇学生在校规模小于100人的初级小学。从概念中总结出人数少、偏远化是小规模学校的显著特点。它们主要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利、人口密度小的农村地区,从而说明少数民地区小规模学校将长期在一段时期内继续存在是非常有必要和符合当地特殊情况的,但是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建设被长期忽视,要为小规模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寻找有效措施并提升其质量已成为学校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校本教研的概念:立足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并对自我及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研究的对象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目的是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校本教研为小规模学校专业发展带来曙光,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以下优势:
(一)组织优势
少数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管理层级相对较少、运转灵活,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融洽;校本教研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学校中的教师和领导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这种氛围和组织形式有利于开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把领导宏观把握和教师微观紧紧结合在一起,符合小规模学校组织形式,有利于开展教学组织活动。
(二)教学优势
在少数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学生人数少,老师选取教学内容是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教师更易于因材施教,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具有凝聚力,能及时有效地回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真正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与校本教研理念相一致。小规模学校校本教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实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思考、合作解决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学习环境充满家庭氛围,老师和同学之间关系融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了教育质量。最终形成人少——互动性强——熟悉度高——归属感强烈,课堂教与学、课外活动、学校管理模式。
(三)民族文化优势
小规模学校由于地处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当地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保留的较为良好。民族文化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部分,民族文化走进课堂居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产生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对维持社区的稳定和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学校是民族文化校本教研知识的第一来源,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开设民族文化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可以适应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挥,可以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改革,形成学校特色,同时为保存和传承文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程改革中校本教研的理念使民族文化有机会走进课堂。
二、小规模学校校本教研的劣势和问题
(一)办学条件
少数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教学设备简陋,教师稀缺,学生少,经费投入不足等等,制约了学校专业化发展。小规模学校在经费投入上是按照师生比例投入的,但经费使用总量和其他学校是一样多,从而使学校面临经费使用的效率困境。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基本不通网络、没有多媒体教室,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室,图书室藏书陈旧、更新慢多数学校没有相应的运动场地和运动设施艺体类课程、科学课、地方课、综合实践课缺乏必要的设备和场地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等。
(二)教师结构困境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入职学历大多以中师为主,小规模学校部分教师属于“民转公”,学历偏低,甚至有“小学学历教小学”的教师。目前,尽管大多数教师虽已获得大专或本科学历,但是这些学历都以函授为主,没有经历过正规教育,是花钱买来的学历文凭,并没有真正促使他们自我发展意识和研究意识得到增强。
(三)教学质量困境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老一半、少一半”,中间断层。教师素质结构主要由30岁以下特岗教师和支教教师组成,他们都是本科学历为主,尤其是经验丰富和执教多年的优秀教师,考虑个人发展和待遇报酬以及家庭原因。因此,这部分老师流动性大。他们选择倾向影响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按师生比,小规模学校教师既超编,又不够用;建议按班配备教师,小学每个班配备教职工数应不少于2人,同时有老师反映课头太多,一周17节,数学+音乐+科学+综合+地方课。这些因素加剧了少数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素质困境。
三、小规模学校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
(一)经费保障
教育资源经费不能采取一刀切措施,必须设立经费投入的底线标准,对小规模学校提供额外补助,并按小规模学校近三年中最高学生数予以拨款。采取方法是以学生为基数,提高小规模学校学生的拨款系数。
(二)评价机制保障
校本教研制度要成为小规模学校专业化发展的永恒动力,必须建立完善一系列保障激励政策,形成自上而下县级教育管理层面的评价机制和自下而上的以生为本的发展评价机制,如自上而下的评价机制包括每月陈述4个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每学期发表一篇文章、每月检查一次备课情况和每学期完成8次听课;其中加大教育科研在教师评价中的比重,使其能激励更多教师参与研究。我们将内容学生、家长、同事对教师的评价纳入自下而上的评价机制。
(三)学习共同体保障
构建学习共同体,建立“学科教学论专家——县教研室——乡镇教研指导站( 建立校际关系) ——学校——教师”五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这种模式有快捷、内容丰富、低成本、大规模的优势,学科专家能为校本教研提供教育观念和技术层面的支持,能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实际的需要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做到量身定裁,量身定做,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雷万鹏.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分类发展政策[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6):7-11.
[2]张良才.基于校本教研引领的教师自主发展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