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波动大?调整一下饮食节律
2022-06-05葛声
葛声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生、发展及预防和治疗都与饮食营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医学营养治疗(MNT)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之一。它通过调整营养素或食物的整体摄入,来治疗疾病或改善身体状态。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以及世界多国的糖尿病学术机构均将糖尿病的营养治疗纳入生活方式管理。饮食营养在糖尿病等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受到更多重视。
而饮食节律作为MNT的一部分,因其较好的操作性及有效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饮食节律是指进餐方式的周期性规律,如一天中餐次安排、每餐的进餐速度,或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地限制能量摄入等。
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营养工作组编写的《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提出,定时定量进餐,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寻找自身餐后血糖变化规律,以及餐后血糖与饮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医生对糖尿病患者的服药剂量进行调整。
在进行个体化饮食安排时,了解饮食节律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尤为重要,这更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的预防,也是提高依从性的关键。随着越来越多有关饮食节律与血糖控制的研究出现,糖尿病患者饮食安排的新思路与选择空间更加宽广,更有利于个体化营养方案的推行。
对于特殊的糖尿病患者,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和儿童糖尿病患者,增加每日进餐次数,不但符合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的需求,而且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控制血糖波动也是血糖管理的重要目标。
国内外研究显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等热量的前提下,增加进餐次数可以降低餐后血糖波动,有助于预防餐后高血糖及餐间低血糖的发生,减少胰岛素分泌,降低游离脂肪酸水平。
《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指出,在等能量、等膳食结构的前提下,少量多餐能够显著降低非胰岛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波动,有助于预防餐后高血糖及餐间低血糖的发生。在限制饮食能量的前提下,与一日六餐相比,一日两餐更能显著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C肽、胰高血糖素水平及体重。
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次安排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运动情况、饮食习惯等因素,以进行个体化安排。
对于血糖波动比较大,尤其是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建议采取少量多餐。糖尿病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也可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每餐不宜过饱,以免加重心脏负荷。
另外,对于合并胃轻瘫的糖尿病患者,进餐量增加也会延长胃排空时间,还可能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导致胃食管反流,因此也推荐少量多餐。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进餐速度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进餐速度过快,往往会带来进餐量的增加,结果导致全天能量摄入过剩,不利于血糖控制。
多项研究显示,进餐速度过快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其原因可能与进餐速度快导致的食量增加,从而使体重升高有关。因此,无论是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方面,还是从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角度,均推荐减慢进餐速度。
但也有证据表明,增加咀嚼次数和减慢进餐速度可能会增加餐后血糖水平。减慢进餐速度或增加咀嚼程度,使唾液分泌增多,食糜形成充分,增加消化道中食物颗粒的表面积。而且,唾液中的淀粉酶在咀嚼过程中水解部分淀粉,使其更易于消化吸收。所以,减慢进餐速度,增加咀嚼次数或咀嚼程度可以促进葡萄糖吸收,从而升高餐后血糖。但其升高餐后血糖作用有限,而且减慢进餐速度可增加饱腹感,帮助控制体重,从而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综合目前的研究证据,仍推荐控制进餐速度,细嚼慢咽。
间歇性断食近年来在欧美非常流行。通过正常饮食和断食交替进行,来预防和治疗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慢性疾病。这种限制能量的饮食包括多种形式,如隔日断食法、“5+2”断食法和限时饮食法等。
隔日断食法是指一天内不摄入任何热量,在第2天可以自由饮食。“5+2”断食法是指一周中5天正常饮食,选择不连续的2天摄取平常的1/4能量(女性每天约500千卡,男性每天约600千卡)。限时饮食法是指在一天内规定的时间段内(通常6~8个小时)进餐,进餐期间没有热量限制,其他时间则保持禁食。
间歇性断食带来的健康获益,不仅是因为减少了能量摄入而减轻了体重,而且同时减少了自由基生成,降低氧化应激损伤。这种饮食方式还可以引发适应性细胞反应,改善葡萄糖调节,抑制炎症,增加抗压能力。在禁食期间,人体通过激活信号通路提高细胞对氧化和代谢压力的内在防御,可清除或修复受损组织。
尽管间歇性断食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作用效果尚不确定,但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出了间歇性断食对于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胰岛功能改善有一定的作用,并且在临床试验中,也并未发现间歇性断食相关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合并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对间歇性断食法有较好的依从性,可以谨慎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