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自信危机与价值重塑

2022-06-05吕鲲鲲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大智移云乡村振兴

摘 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过程中,带动民众技术就业、聚焦基础型职业培训、培养新型农商人才是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新定位。然而,目前定位模糊、硬件不足、合作匮乏、特色消弭与队伍缺失等挑战客观存在,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陷入自信危机。为落实乡村振兴计划、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农村职业教育相关主体可采取“五大举措”:深化“职教+农村”高频互动,落实后扶贫时代发展策略;创设“基地+联盟”办学环境,建立校际帮扶体系;强化“大智移云+农业”专业整合,突出农业办学特色;形塑“平台+项目”,打造科技兴农新格局;建构“理论+实践”师资队伍,契合“三农”人才培养,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价值重塑。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转型;“大智移云”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3-0061-06

作者简介

吕鲲鲲(1983- ),女,西安财经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西安,710100)

基金项目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2020Z146),主持人:靳浩

乡村建设,文化先行。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战略是乡村振兴,而摆在乡村振兴重要位置的是“人”与“育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三农”政策规划与基础发展现状要求职业院校深度参与、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因而,农村职业教育主体应着力建机制、提能力、重实效,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1]。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特教育类型,承担着培养农村经济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所需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是以,有必要逐步完善职业教育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强化农村职业院校技术与人才支撑能力。相关主体应将职业院校打造成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技术創新与供给的源泉、涉农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集聚的高地、“三农”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咨询研究的智库,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支撑和保障。本研究以乡村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作为逻辑起点,探究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厄,并就针对性解决方案提出新思路、新框架与新方法。

一、新定位: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应然之义

落实乡村振兴工作关键在人才,核心是教育。立足于乡村振兴时代背景,农村职业教育应该秉持新的教育目标与培养理念,将指导思想从推动人才流出、转移就业向吸纳人才回乡创业就业、引领地方致富转型[3]。

(一)带动民众技术就业,推动人力资本结构优化

落实乡村振兴计划的重要抓手在于民众增收。由于农业技能对提升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村民众收入、获取更多就业机会具有关键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应将技术技能培训现代化作为教育前沿,为提升农村居民技能水平提供必要支持,使之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切实、高效的路径[4]。

第一,从农村低收入群体就业增收需求出发,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技术技能水平。囿于地缘分布、交通设施、产业资源、劳动力技能等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多数仅能经由向非农产业转移方可落实就业、取得收入,导致短期内农村劳动力流入市域非农产业仍会成为一种难以逆转态势[5]。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信息,2021年我国人均GDP已达7.2万元。依据发达国家经验,这一经济体量下国家城镇化水平应超过七成。但截至2021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仅为63.89%。以当前中国总人口14.12亿测算,待迁出农村人口总量达1.82亿。在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民众非农技术水平,提升农村劳动力质量,而且使其契合市场需求,实现技术增收。

第二,从农村就地就近工作需求出发,给予从业人员灵活、切实的技术技能教育支撑。当前农村人口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个客观状况亟待关注——大量“80、90后”农民工替代父辈渐趋成为家庭结构中核心劳动力。这一群体受制于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等因素,只得选择以农业和非农产业相结合,就地就近工作[6]。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农民工总计已达28560万人。其中,1980年及之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全部农民工中占比51.5%;县乡区域内就近工作的本土农民工数量为11570万,占比达40.12%。兼业形式有着工作时间相对灵活、分散特性,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可在农忙阶段居家务农、在农闲阶段则就近临时务工。此类本土就地就近兼业岗位工作领域较为集中,多为建筑行业中砌筑焊接、路桥施工等存在一定技术门槛的职业类型[7]。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本着提升民众专业能力的宗旨,对这些岗位从业者进行现代化、系统性技术技能培训,并出具相应从业资格认定,提升其工作专业性与科学性。值得注意的是,农村职业教育还可为适龄劳动者提供现代化职业教育与资格评定,破除传统职业资格评定过程中的年龄限制,为农村从业人员就地就业提供根本支撑,实现地区人力资本结构转型升级。

(二)聚焦基础型职业培训,提振乡村吸引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提升乡村吸引力。在农村硬件基础设施普遍得到优化背景下,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与学前教育质量成为提升乡村吸引力的重中之重。而这两项关键工作的落实成效,取决于职业院校能否培养出一批“业务精”“素养高”“留得住”的农村医务工作者与学前教育教师。

一方面,深耕现代化农村医护人员职业教育。农村医疗工作者是内蕴中国特色、扎根广袤农村的卫生系统从业人员,在维系基层农村民众身心健康领域长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着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各个行政村均含1所(及以上)卫生室,各个乡镇卫生院均配备全科医生。然而,基层医疗工作推进仍面临着医护人员数量不足、“难以引进更难以留住”的棘手现实[8]。着眼于医疗卫生保障客观需要,农村医务工作者应为可以诊断、处理多种常见疾病的全科医疗人员,拥有充足临床实践与农村工作经验。满足这一条件的医疗人员有赖于长周期技术技能培养,且需长期在农村工作与生活,目前普遍存在着医疗人员“难招进来、更难留得住”的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诸多职业院校落实“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经由定向招录、定向就业等形式有效扩充基层医疗人员供给。

另一方面,注重培养现代化农村学前教育教师。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核心在于农村学前教师的职业教育与素质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颁布一系列有力政策,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提质增效,建设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就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建构的实践经验而言,经农村职业院校培养的学前教育教师是乡村学前教育工作主体[9]。具体来说,农村职业教育将重点落在区域性幼儿师范职业学校与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综合类职业院校,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提供现代化支撑。且校方可借乡村振兴势头,经定向招生、定向招聘等形式,为农村学前教育建构起一支“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的现代化本地学前教师团队[10]。在这一策略实施背景下,农村基础型职业教育得以全面普及,实现与现代化农村职业教育衔接,全面提振乡村地区吸引力。

(三)培养新型农商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于产业发展[11]。乡村产业整体转型升级要求涉农职业院校培养大量现代化农商与农业经营人才,为区域乡村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支持。

第一,着力培养现代化农商人才。此类人才不仅具备农业生产经验,还应对电子商务等农产品营销渠道有所掌握,是乡村人才队伍的核心构成与中流砥柱,更是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主体。但是,当下我国新型农商人才培养进程较为滞缓,难以契合农村产业转型发展实际。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多立足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经济发展实情,增大对农业从业人员电子商务平台应用类培训,匹配农村特色产业经营与产业综合转型现实需要[12]。在此基础上,面向农村的职业院校借助观光旅游、特色养殖、因地种植与产品加工等突破口,培养大批现代化农商人才,助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与整体发展。

第二,着力培养颗粒化农商人才。颗粒化培养特点在于精细化与差异化,是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关键优化方向。农村职业教育应着力挖掘现代化教学规律,打造独具特色的办学品牌[13]。尤其借力于乡村振兴战略,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与知识理念,为农村教育注入有机活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根本要素支撑。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指明,要着力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质量与发展规划,通过政策支持、社会保障、队伍建设与教育培养等路径,以精细化方式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发展。本着精细化与差异化原则,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探索培养颗粒化农商人才的必要路径,为农业增产增收、可持续发展提供现代化支撑。

二、新挑战: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面临的自信危机

农村职业教育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最贴近基层的教育类型,对农村发展、农业增产、产业升级的有生力量培养起到重要影响。但较之于经济基础相对优越的城市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尚呈羸弱发展状态,处于谋求生存、研判局势、转型发展关键阶段[14]。特别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面临以下新挑战,由此产生多个层面自信危机。

(一)定位模糊:办学导向难以匹配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着眼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基层农村与农业经营主体力图革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流转路径,着力落实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提升中国农业产业发展质量、速度与国际竞争力[15]。农村职业教育在这一进程中的现实意义在于推动办学导向、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农村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以此改善现代化农业人才供给。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为农村农业前沿发展形塑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支撑。但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中“离农”“去农”问题却日益凸显,导致其办学导向与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背离。甚至部分职业院校涉农类专业招生规模与课程安排逐年减小,无法为当地农村从业人员提供根本技术指导。

(二)硬件不足:设施条件难以支撑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转型

长期以来,教育教学硬件设施落后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短板。诸多省区农村职业院校的生均建筑占地面积、生均教学设备仪器、生均图书资源等多项指标数值远低于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院校设置标准》[16]。这导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办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必要硬件设施支撑。究其原因,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品,对政府相关财政投入有着较强依赖性,受财政经费投入程度、拨付速度、结构水平等因素影响。尽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政府已然加大对于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区域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拨划,但在短期内仍难以弥合农村职业教育设施条件不佳的差序现状。这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办学条件处于匮乏状态,无法在乡村振兴利好时机下谋求转型与发展,也制约农村农业人才培养质量拉升。

(三)合作匮乏:办学方式难以贴近农村发展实际

农村职业教育根基在农村,面向主体是农业与农民。这决定其现代化进程与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同农村生产方式紧密衔接,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交融。当下,着眼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是困扰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在农村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合作式办学方式得到渐次落实。而少数偏远、经济欠发达区域农村职业院校仍沿用既有教学合作模式,产生封闭化的办学生态,使得农村职业院校与本土环境、就业市场、发展态势脱节。此外,伴随着农村农业全产业链建构、延伸与发展,就业市场对劳动力技术技能水平与人才质量层次提出更多要求。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之中尚未形成“院校—产业基地—农村”链条式办学方式,使得与现代化农业人才培养产生脱节。

(四)特色消弭:专业设置难以契合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应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从专业开设、课程构建等领域入手展开调整,着力提升专业设置和现代农业产业的匹配度与适应性。但是,受制于生源竞争、就业预期、“轻农重商”思想风气等因素,诸多农村职业院校大量增设“热门”专业,抵触开设涉农类专业。此举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需要背道而驰,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严重脱节,与本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该省份45所农村职业院校中,开设涉农类专业的院校占比低于20%。而逾80%农村职业院校开设有網络系统管理、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开发编程等专业。农村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呈现出高度同质化,与现代农产业前沿方向相背离等现象,致使此类农村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面临“本土用不上、外地用不了”的困境。

(五)队伍缺失:师资力量难以满足“三农”人才培养需要

人力资源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17]。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明,要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战略中更是将人才振兴作为关键目标,意在为乡村稳、农业兴奠定人才根基。农村职业院校需紧扣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与农村产业发展融合化的新兴特征,着力培养一批兼具农业知识技能、管理经营能力与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意愿的综合性人才。立足于此要求,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需具备一支人员充足、结构科学、质量较优与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方可将“三农”人才培养落到实处。但当下农村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师资数量不敷、队伍老龄化严重、教学理念滞后、实训环节不足、专业程度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村职业教育严重匮乏既具备农业知识专业性也具备前沿技能实践性的“双师型”职业院校教师[18]。与此同时,从事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待遇普遍较低,因而地方难以经由人才引进等渠道扩充教师队伍,弥补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在专业开设、课程架构、实践培养等领域的弱势。

三、新举措: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价值重塑

(一)深化“职教+农村”高频互动,落实后扶贫时代发展策略

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核并不止于农村农业发展与产业建设,还延伸至农村人口素质与能力发展,以此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整体目标。农村职业教育应从区域本土现实状况与发展实际出发,与当地农村形成具有后扶贫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多层次互动。第一,教育实践与当地农产业跨界合作,建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格局与形式结构。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推进,有赖于农村职业院校与产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合作协同、深度衔接。是以,打通学界与业界,形塑地方产业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格局,可有效提升农村职教办学导向与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的契合度。第二,教育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明确现代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站位与组织定位。较之于工业类技术教育来说,涉农类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垂直度与层次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要求现代化农村职业教育应在学科统筹、专业设置、课程建构、教学设计等诸多层面与农村区域发展需要、农产业发展方向相贴近。农村职业院校应在专业设置上体现本土特征,在课程组织中突出现实需要,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与乡村振兴战略达成“高频互动”。第三,教育内容与乡村观念沿革密切结合,破除农村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向城性”积弊。在传统思维、既有观念的桎梏下,“走出大山”与“跳出农门”被许多农村学子与家庭视作“终极目标”。农村职业教育主体应从内容体系入手,精准把握学生对于城市产业与本土产业的认知平衡。教师应引导学生更新择业、就业与创业观念,将发展方向倾斜于与乡村振兴农产业相关的能力提升、素质培养。第四,教育个性化与乡村信息化有机协同,促进农村职业教育技术现代化升级。农村职业院校可建构大数据抓取体系,经由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基建举措,建构更有利于个人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满足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的时代诉求”。

(二)创设“基地+联盟”办学环境,建立校际帮扶体系

乡村振兴背景下,应将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规范等一系列农产业实践中的前沿元素纳入职业教育课程中,这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与硬件设施提出更高要求。因而,农村职业院校应借助外部政企资源,建设开放性、共享性的课程教育资源与技能实践基地。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农村职业院校可借鉴“浙鄂协作”或“鲁渝协作”模式,借力地区性资源交流平台,建构“基地+联盟”校际帮扶体系,为职教现代化谋求更多条件资源。其一,农村职业教育主体可牵头组建区域性职业院校现代化发展联盟,围绕核心专业建设、课程内容开发、“三教”改革、服务农村发展等问题展开资源共享、协同探索。推动农村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优化硬件设施,建构地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命运共同体。其二,农村职业教育主体可协同电商平台、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赛道的应用型企业,在乡镇地区建设培训基地,实现“县域职教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螺旋上升”。以重庆为例,农村职业院校可针对复合型专业培养,建构专业化、现代化办学环境与硬件设施,见图1,满足中药材种植培育、果园生产经营、茶叶品牌建设等细分模块的教育需求。其三,地方政企可协调资源,对区域农村职业院校进行教学资源置换与实训基地共建,帮扶地方职业院校打通办学发展进阶渠道。同时,持续激活农村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扩张、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为农村地区学生提供更多本土就业方向,也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强化“大智移云+农业”专业整合,突出农业办学特色

20世纪30年代,近代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着力筹建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农村教育,倡导通过职业教育带动农村教育,进而实现农村文化格局全面优化、层次整体提升。他主张的“因地制宜”“先富后教”“划区施教”“分区立系”等农村教育理念,对当下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仍大有裨益。农村职业院校应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建构符合农村建设导向、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的现代化涉农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农村职业院校可结合时代特征与现实需要,重新审视自身专业设置与学科方向,面向“大智移云”与生产实践开辟专业整合的主战场。一是政企应向农村派驻技术服务团等专业团队,打造服务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智囊团。帮扶深耕区域农村特色产业优势,形成错位发展、互联互通的产教格局。地方政企可打造地理标志品牌产品,推动相关垂直专业开设,用实际行动将教育办在希望的田野上。二是农村职业院校应借力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现代化经营学科,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终端与云计算构成的“大智移云”,促使专业活力、实力双提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专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农村职业院校作为锻造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的熔炉,应借助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将“大智移云”与传统专业交叉融合,聚焦建设涉农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职业院校可从现代农业标准化、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特征出发,以前沿技术赋能自身既有专业的轉型升级。农村职业院校要明确面向现代农产业发展的定位,增设契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与现实发展需求的智能农业、农业大数据等特色专业,增进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契合现代农村产业发展方向。

(四)形塑“平台+项目”,打造科技兴农新格局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院校应落实平台载体理念,着眼于现代农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使教学切合涉农生产运作实际。一方面,职业院校应与地区政府、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就院校课程设计、实践实训等方面探索形成特色化平台,为农村地区从业人员提供理论学习与技术实践基础场所。在该平台内部,职业院校应深度对接相关领域技艺大师工作室等技能传承平台载体、工程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等,促使该平台除了实现农村从业人员多维学习,还对接技术研发、成果应用基地,实现各类农业农村现代化技术深入应用。另一方面,依托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平台,农村职业教育可围绕合作社、农企、家庭农场与农户个体等多元群体的异质性需求,在產业链条上、中、下游寻找课程建设突破口,创设形成多样化教育项目。例如,农村职业院校可从面塑等食品雕刻、民间传统剪纸技艺、服饰文化元素等特色鲜明的传承载体入手,为本土开发相关文创产业项目,提供产品定位、设计、开发、制作、包装、营销全程解决方案,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就业扩张与文化建设。此外,职业院校还可依托智慧冷链物流应用等技术转化载体,通过教学培养相关人才,协同行业龙头组织为农村引入智能温控大棚、农产品冷鲜运输等现代化项目,拉升本地农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经由“平台+项目”体系,现代化农村职业院校可深入生产技术、市场研判、品牌营销等全链农产业经营实践,使得课程教学贴近农村农业生产实际,逐渐形成科技兴农新格局。

(五)建构“理论+实践”师资队伍,契合“三农”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应高度重视教师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农村职业院校应依托特色专业优势与本土产业资源,建构“理论+实践”师资队伍,提升“三农”人才培养质量。其一,农村职业教育应将教学知识系统化、教学实训专业化作为衡量教职人员教学能力的关键指标,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标杆靠拢。同时,建构可量化、可研判、可考核的教学与技术双重激励体系,鼓励一线教师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这利于引导教师学习前沿生产技术,丰富知识架构,培养问题意识,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其二,农村职业院校还可以借助电子商务专业,发起运营培训进乡村活动。此过程中,鼓励教师团队在专业知识的加持下,为当地种、养殖户打通线上线下销售路径,进行直播带货等新兴营销形式培训。这一实践过程可提升教师“互联网+农产品”思维理念,扩充教师产业实践经历,提升其行业认知与专业程度。其三,农村职业院校教师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方向,因地制宜研判“三农”工作,并将产学研协同串联,积极参与科技治理体系建设。促使其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有生力量,满足“三农”人才培养需要。

参 考 文 献

[1]梁裕,韦大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实践困境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22):35-40.

[2]谭绍华,谭多宁,李同同.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优质职业学校建设:价值与路径[J].成人教育,2021(11):43-49.

[3]王志远,朱德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政策的历史流变与时代趋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10):66-75.

[4]唐智彬,王池名.职业教育融入乡村产业的基本框架与现实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21(19):61-69.

[5]马青,马琪.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反贫困:积累性优势、发展性挑战与持续性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5):95-101.

[6]王瑜,娄雨璠.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防返贫治理体系的内容建构[J].教育与职业,2021(18):12-18.

[7]李梦卿,罗冠群.“技能中国”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21(9):12-20.

[8]邱金林,韦家旭.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与转型[J].教育与职业,2021(16):85-89.

[9]石献记,朱德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文化共生场域[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3):43-52.

[10]曾升科,曹毅,韩春燕.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制度设计、困境与形成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2):76-80.

[11]朱忠义,郭广军,周凌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15):12-18.

[12]朱德全,王志远.协同与融合: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14-125.

[13]秦玉友,张宗倩,裴珊珊.教育在促进农村发展中如何发力——2020年后教育扶贫对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与路径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68-75.

[14]赵学斌,黄胜利.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角色变迁及其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5):26-33.

[15]罗春燕.职业教育城乡融合发展:瓶颈与策略[J].职教论坛,2021(6):154-159.

[16]张祺午,荣国丞.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21(18):13-18.

[17]谢元海,马会勤,梁胜男.后扶贫时代的职业教育反贫困行动路向:人才、技术与文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5):76-80+88.

[18]张劲英,陈嵩.“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如何行稳致远——“三区三州”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21(11):1-8.

Modernization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elf-confidence Crisis and Value Remodeling

Lv Kunkun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further promo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is the new orientation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drive the technical employment of the people, focus on basic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cultivate new types of talents of farmers and merchants. However, challenges such as ambiguous positioning, lack of hardware, lack of cooperation, disappearance of characteristics and lack of teams exist objectively, mak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o a crisis of confidence. In order to imple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levant subjects can take five measures: deepening the high-frequency interaction of“vocational education + rural”to implemen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creating a school-running environment of“base + alliance”to establish an support system of inter-school;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of“Dazhiyiyun + agriculture”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school-running; shaping“latform + projects”to create a new pattern of technology developing agriculture; constructing a teaching staff of“theory + practice”to fit talent training of“agriculture, rural, farmers”, so as to realize the remodeling of the value of rur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Dazhiyiyun”

Author  Lv Kunkun, counselor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100)

猜你喜欢

农村职业教育大智移云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廊坊智慧城市建设思考
“大智移云”助力河北产业升级
基于“大智移云”技术的C2C网络交易税收征管创新措施探讨
“大智移云”时代企业财务共享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湖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