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博士就业的多元化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2022-06-05李竟菲卢增夫李芬芬

速读·上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理工科就业博士

李竟菲 卢增夫 李芬芬

◆摘  要:博士生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国家和地方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是我国科研第一线的主要生力军,博士生的就业问题近年来广受关注,其中理工科博士的就业多元化现象频频成为焦点。本文分析了X大学2016年—2020年1026名理工科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象包括化学化工、生命科学、航空航天、药学、电子信息等13个学院38个理科专业,23个工科专业博士毕业生,对研究型大学理工科博士的就业状态变化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理工科;博士;就业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目标,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学历教育中最高层次群体——博士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作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多元化”的职业选择成为国内外博士生就业的明显趋势特征。其中理工科博士生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及工程技术领域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后备军,近年来,这一群体就业选择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学术领域的溢出率逐年提升,引发了业界对理工科博士培养目标、培养质量等方面的思考。本文拟对X大学理工科博士生的近五年的就业质量进行分析,探索综合型大学理工科博士毕业生就业趋势变化所显现的教育意涵及应对措施。

一、理工科博士生就业状态趋势分析

1.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

作为“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之一的X大学,通过博士生的统筹招生,科研生力军中的博士生尤其是理工科博士生人数呈稳定的阶梯式增长。如表1,2020年较2016年,理工科博士生就业人数增长了81%。

就业率上,X大学理工科博士的整体就业形势较好,近五年就业率均保持在94%以上,这与国内外行业研究结果相符[2]。尤其值得注意是,其中理工科女博士待就业率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虽然业界内普遍存在就业性别歧视,尤其是对“女博士”存在固有偏见,但理工科女博士实际就业结果在部分年度却出现优于理工科男博士的情况。通过访谈,了解到理工科女博士虽然求职的时间和成本要远远多于理工科男博士,但凭借自身较为突出的专业能力和可迁移技能、尤其是优秀的自我管理技能,她们一般都可以获得自己理想的求职结果。

在理科和工科就业人数变化趋势上,理科博士毕业生近五年来增速明显,20年较16年增长近132.6%,工科博士毕业生人数增长并不明显。

不同性别就业人数变化上,理工科女博士毕业人数五年内增长了123.9%,男博士毕业人数增长为61.5%。理工科博士中女性与男性比例也从2016年的1.3∶3上升为2020年的1.8∶3。通过访谈了解到,理工科女博士数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中对于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很多学生选择继续读博增强以就业资本。这与X大学近年来本硕博招生中出现女生逐年增多现象是相吻合的。

从毕业生的学制构成变化看。2017年以前,实行三年学制,理工科博士毕业生中延期生的比例较高,一度超过60%,但2018年修改成四年学制同时完善培养方案后,博士生毕业延期率下降趋势明显。这说明修改博士生学制后,理工科博士的培养更为充分,同时由于第四年学校通过免学费、提供助学金及保留原单人间住宿等措施很好地解决了理工科博士的后顾之忧。通过访谈,理工科博士普遍反应,四年学制,学生的自我学习及科研心态比较从容,更有利于学生潜心科研,顺利完成学业。改革后的四年弹性学制下,能提前毕业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为硕博连读学生,这部分学生在硕士期间就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同时由于学校博士招生采取“申请—审核”制后,进一步“宽进严出”严把博士毕业关,2017年起出现了硕博连读能提前毕业的理工科人数逐年下降的趋势。

2.就业类型的变化趋势

从就业类型的分析情况来看,X大学理工科博士就业方式主要集中在签订就业协议和签订劳动合同,平均每年占当年理工科博士生就业人数的50%-60&左右。这与国内理工科博士生就业类型趋势一致。(在统计中已对博士后签订劳动协议的数据进行了剔除。)

就业去向上,从统计分析中发现,理工科博士较偏爱体制内工作,特别是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每年约占当年就业人数的50%以上,这与国内普遍趋势相一致[1-4]。同时与上述签约类型趋势相符,在实际就业工作中,高校、科研机构、机关等体制内单位普遍采取签订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就业,因就业协议书与落实人才引进待遇密切相关。近年来,X大学理工科博士毕业生到企业、政府机关和医疗卫生等单位的就业占比有一定比例且逐年增多,这反映出X大学理工科博士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就业地域上,通过分析除博士后外,X大学理工科博士就业地域以东部地区为主,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就业人数逐年增多。随着X地区对于高层次人才的扶持力度加大,尽管受房价等因素的影响,选择留在X工作的理工科博士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反映了毕业生对X的偏爱。

就业生源地上,X大学理工科博士毕业生生源地以东部地区为主,每年约占毕业生生源数量的55%。东部省份中,除本省外,山东省一直是X大学理工科博士生的主要生源地。另外中部地区生源的比例也在逐年递增,其中以江西省生源增速最为明显。西部理工科博士毕业生生源也在逐年增多,从2016年15人增长到2020年30人,其中甘肃省生源占比较大。从博士毕业生生源地的变化情况也体现了高校招生中以属地为中心向近地域再逐渐向外辐射的特点。

学术职业溢出现象。通过访谈,目前X大学理工科博士大多数都是从事科研教育岗或谋求科研教育岗,因此在职业选择上普遍将博士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科研助理作为优先考虑。从表3的统计中,可以看出2017年理工科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溢出现象较为明显, 2019年之后理工科博士从事学术职业的人数逐渐回升,且未受2020年疫情影响。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X大学四年制的博士培养机制开始逐渐发挥作用,对培养博士生學术兴趣,促进学生热爱从事科研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就业选择博士后上,X大学理工科博士近五年选择申请国外博士后的人数逐年下降。这其中不排除近年来国外博士后申请的难度增加的因素以及国外疫情严重造成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过35年的发展,我国的博士后制度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并不断完善,已有了一定规模,并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近年来新增加的师资博士后计划以及地方政府和高校对于博士后计划的大力推进,也越来越多地吸引有从事学术职业意愿的理工科博士毕业生选择国内博士后。通过后期访谈,还发现选择科研助理的理工科博士基本在科研助理岗位上过渡后直接选择博士后,并以国内博士后居多。同时还发现X大学理工科博士近五年来优先选择本校的博士后站,主要原因在于选择本校博士后,学生的科研体系可以得到顺利延续和发展,更有利于较快攻关出新的科研成果。而X大学这几年不断提升博士后进站待遇,并出台新的人才政策对博士毕业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总结与思考

1.X大学博士学制四年制改革取得良好的效应

综上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自2014年X大学启动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后,理工科博士从三年制改为四年制后,学生延期毕业率大幅度降低,同时学生的学术职业从业率出现逐渐稳步提升。这对于目前仍以学术型理工科博士为主的X大学来说,基本上实现了将学术型博士培养成为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型人才,兼顾其他行业需要的博士生培养目标。

2.各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结构应当进一步优化提升

近年来,随着博士生就业人数增多,人才需求的逐渐“水涨船高”,各高校、科研机构招聘要求日趋严苛,教师岗位日趋饱和等原因使得谋求普通高校的教职也困难重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教职更是难上加难。与此同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共服务管理行业,由于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科学研究的需求和对博士人才的求贤若渴,在待遇、发展机遇上频频向理工科博士也伸出了橄榄枝。面对国内外对理工科博士毕业生需求的变化趋势,一方面,各研究型大学理工科博士生的培养计划要进行及时调整,跟上新变化,进一步加大对应用型博士培养,完善应用型博士培养方案,适当将应用型理念融入学术型博士培养方案,培养同国家发展建设需求相契合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各研究型高校应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培养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积极抢占各行业人才高地,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作出新的贡献。

3.全面提升理工科博士就业竞争力

从全国范围来看,理工科博士毕业生就业的整体质量整体优于硕士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但在访谈中,还是发现理工科博士毕业生不断感慨工作越来越难找。另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也感慨部分理工科博士毕业生存在岗位磨合时间长和缺乏团队精神等不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理工科博士生應当加强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所以各研究型高校,应当进一步提升博士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对博士生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引入“校企合作”实践性强的培训环节,帮助博士生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注重理工科博士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培养,在博士生培养方案中加强思政教育环节,引入多元化的博士生培养评价指标,促进博士学术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卿石松.博士毕业生就业多元化及质量特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1):56-62.

[2]李永刚.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与流动趋向研究——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J].中国高教教育,2019(09):87-93.

[3]冯蓉.当前博士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04):77-80.

[4]胡俊梅.我国高校博士毕业生就业情况及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7(11):9-14.

[5]王戈.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J].智库时代,2017(04):281-282.

作者简介

李竟菲(1982年—),女,汉族;四川乐山;工学硕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卢增夫(1981年—),男,壮族;广西南宁;文学硕士;厦门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秘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芬芬(1970年—),女,汉族;福建南安;管理学硕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理工科就业博士
不理
森博士作战室
平博士密码
理工科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师范类院校理工科科研发展问题探析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博士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