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视角下对太极拳腰的探究
2022-06-04张建斌
张建斌
太极拳腰之重要,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大多数太极拳爱好者很难在推手中将腰的作用展现出来,本文通过对太极拳论中腰的剖析,结合自己的练腰的体会,希望能给太极拳爱好者一点启示。
大家都知道胯上胁下的部分就是腰,现代汉语词典就是这么解释腰的,大家也都知道腰只有五块腰椎骨,腰椎上要承胸椎,下要接盆骨里的骶骨,加之前有腹部,腰椎骨的结构使腰除了向前弯屈可以达到90度,向后伸、向侧屈和向左右旋转的角度都超过不了30度,加之腰椎骨的生理弯屈不易正直,因此运动中腰椎很容易受损是用力的薄弱之部位。然而腰处于身体上下左右中心枢纽的位子。腰是身体的门枢,因此腰对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的太极拳显得尤其重要,俗话说“八卦掌的步,太极拳的腰”。腰是人体上下转动的枢纽,是身体重心稳定的关键,是劲力达四梢的起点。太极拳经谱中对腰的阐述有王宗岳《太极拳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武禹襄《太极拳论》:“主宰于腰”,《十三势行功心解》:“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又曰:“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十三势歌诀》:“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太极拳要求身体正直,腰自然就被要求为纛(大旗杆),不断要正还要稳,军旗是不是倒的;太极拳要求身体松柔,腰自然就被要求为轴(车轴),不松活如何能是车轴旋转;太极拳要求身体如弓箭,腰自然就被要求为弓,没有弹性和韧性是射不出箭的,所以太极拳对腰的总体要求就是松沉圆活正直。
1 今人练腰困惑多
依太极拳的要求去练腰,可是即使练了十几年太极拳的拳友也会感到以上对腰的要求是很难做到的,即使在盘拳架时感觉做到的正直松柔圆活,一旦到搭手验证时就不行了,腰虽然是正直的但身躯没根不稳反而易被对手拔起,腰虽然是松柔的但拧腰旋转并不能化解对手之来力,反而转换不灵成被势,腰虽然如弓但劲力被对手吃住根本无法借力打力,不仅射不出箭反而容易折断。因为都知道太极拳十年不出门,都会只认为是自己功夫下的不够,同时感叹练腰之难,却很少去反思是哪里出了问题,短短的五块腰椎骨能担当一身之主宰吗!薄弱的五块腰椎骨做得了不倒的旗杆吗!活动范围受限的腰椎如何活似车轮!古人对太极拳腰的作用是否夸大其词了呢!
一次在手机上看到了一段乒乓球国家队教练跟乒乓球爱好者讲解乒乓球的新技术的短视频时突然领悟到了太极腰,教练说以前我们都是强调要求转腰再攻球,这个没问题而且一直是这样做的,可是现在攻守转换节奏加快了再转腰就不行了,在快节奏的实战中你一转腰球就被顶住了,也就是说你根本来不急转腰球就过来了,现在强调收胯,腰不动身体始终正对来球,只是把右胯一收就可以完成向前攻球了,这个收胯的技术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而且腰固定了整个身躯是整的,力量反而变大了。
乒乓球这个新技术要求不正是太极拳在立身中正的基础上对身法松沉圆活的要求吗!而实现这一要求的是腰和髋的结合,是啊!盆骨是人体里最大的一块骨头,加之周围的大肌肉群,力量最大,虚实转换灵活。用最快的速度把身体最大的力传出去是体育竞技对抗项目的共同追求,如拳击、跆拳道、泰拳、散打,虽然它们击打对手的着力点不同,拳击用拳,跆拳道用脚背,泰拳用胫骨,散打用拳和胫骨,但发力点都是髋(胯),都是在手脚放松的前提下用髋把力送出去。太极拳是最科学最合理最智慧最健康的拳,理应很重视髋(胯)的运用,可是看看太极古典拳论,武禹襄在太极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没有髋骨(胯)。李亦畲在五字诀劲整中:“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里面也没有髋骨(胯)。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交换在腰,含蓄在胸,運动在两肩,主宰在腰”,同样没有髋骨(胯)。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针对身体各部位都提了要求: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两腿),依然没有髋骨(胯)。
2 太极拳之腰非彼腰
太极拳里怎么只有腰而没有髋(胯)呢!没有髋,因为古人就没有这一称谓,髋(胯)是现代人体解剖里的名词用语,胯骨,即髋骨,在哺乳动物中,构成骨盆外侧半的向上扩展的大骨,骨盆是由两块髋骨和一块骶骨(还有尾骨)组成的。而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的,在成体这三块骨融合成一块骨。髋是躯干与下肢的连接部,所以也叫腰带。
人体解剖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非常艰难非常缓慢的传入我国,所以古典拳论里自然就不会有髋这一说法,那么古代对人体脊柱到盆骨各部位又是怎么称谓的呢!
脊骨指脊椎骨(脊柱)。又名膂骨,俗名脊梁骨。中医指的脊多从第1胸椎棘突开始,向下数至第4骶椎棘突,共21节。
膂又称膂筋。指脊柱两旁的肌肉,约当骶棘肌分布处。腰以下称胂。
膂骨指脊骨,一指脊柱之统称,一指第1胸椎棘突。
胂泛指脊柱两侧的肌群。或指髂嵴以下的肌肉部分。
眇季胁下无肋骨之空软处。相当于腹部九分法之腰部。
丹田指脐直下3寸左右的部位,内与男子精室、女子胞宫所对应。
腰髁 指腰部两旁凸起之骨,与今之髂后上棘似。
尻尾骶骨部分统称。
骶端又称骶、尾骶、尾间、穷骨、撅骨。指尻骨的末节,即尾骨。
横骨指两股之间的横起之骨。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上的耻骨。
曲骨位于横骨的中央部,现称耻骨联合。
鼠蹊即腹股沟部。
腰俞穴的位置位于人体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腰俞取穴方法取穴时一般采用俯卧姿势,腰俞穴位于腰部,臀沟分开处即是。
从古人对人体各部位的称谓便可以知晓古腰与今腰之不同,现代通常所说的腰部是指人体的后背部肋弓以下和髂骨以上的范围,都可以称之为腰部。而古腰纵向向下到腰骶部腰俞穴和长强穴处,横向左右到髂骨腰髁即髋骨的上棘处,腰部的气血都是从骶骨腰俞穴处注入的,所以太极拳古谱里所指的腰其实就是现代的腰与髋,或者说太极拳论中的腰是腰椎和盆骨的总称。
3 腰胯合一太极腰
其实我们从各派太极拳架动作和推手技法的具体描述中也可以品到太极拳的腰中有盆骨的存在。
3.1 腰椎的延伸,腰中有骶尾骨
歌诀:“太极平准腰顶解”。其意为:顶为准头,故日顶头悬也,两手即左右之盘也,腰即根株也,“立如平准”,所谓轻重浮沉,分厘丝毫则偏显然矣。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尾闾至囟门也。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变化取分毫,尺寸自己辨。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 。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合则放发去,不必凌霄箭。涵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口授须秘传,开门见中天。“太极平准腰顶解”很清楚地解释了太极的腰不仅仅只是第一至第五块腰椎,还向下延伸至骶骨和尾骨,太极拳的腰只有深深的扎入盆骨里(腰俞、长强、尾闾、),才能像旗杆一样直竖、稳定、不摇摆、不软塌而成为主宰,才能像车轴一样圆转的带动躯干和四肢。
3.2 腰眼的左右提抽(松沉),腰中有髋(胯)
上图为李亦畲《左右虚实图》,图中腰在脊柱下两腿上,也就是下肢与躯干的连接处,正是腰带髋骨所在的位子,说明腰的左右虚实转换用的就是髋(胯)。
左髋(胯)松沉向下坐实,右髋(胯)虚虚将右腿提起,在头虚领顶劲脊柱正直的基础上完成右虚左实。
3.3 腰椎(命门)的后撑,撑中有髋(胯)
武式太极拳祖师武禹襄用“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来阐述太极拳的蓄劲与发劲,武式太极拳要身法上就有了一身备五弓之说,而五弓之中的主弓就是脊椎骨,要实现脊椎骨的收与放就有了武式拳的命门后撑之说(旧时为不传之秘),在命门后撑的具体操作中又有纵横两个方向:纵向是以命门处为动力原点,吸取肚脐向后撑住,其“力波”逐渐向上下方辐射,上行之力使头顶“百会穴”。向下之力使尾闾“长强穴”作相应的向下拉伸和向前调节成吊裆状。横向是以命门至尾闾的垂直连线为中分线,向左右延展横抻至两胯侧端(髂嵴处),施横向开劲。完成腰椎命门后撑必须要收腹尾闾上托和两胯从两侧包抄内收,也就是说盆骨不后倾和内收腰椎(命门)就不可能向后移动。
3.4 腰的上弧运动,腰中有髋(胯)
杨式老六路太极名家李和生在论“腰功与推手”时举了一个例子:彼伸右手的进击我身体之左侧部分,不管真进击,还是假进击,都要把他比作刚。要注意身体和手臂不要动,只须将左边的腰子走上弧向后微微一转,这时左边的腰子虚了,左手和左腿也变虚。彼如为实手真进攻,当即落空,彼之力失其中则背矣。如彼假进攻,由实变虚,彼接触我一刹那,我手脚都不动,左边的腰子由后向上向前走上弧,我即变实。但须注意,自己的肩、肘一定要放松,用左手向彼身后一指,即可使彼跌出很远。此虚实全视来者之意而定,彼虚我实,彼实我虚,实者腰一转忽变而为虚,虚者腰一动而又忽变而后为实,彼不知我,我能知彼,则无不胜矣。
很显然文中“左边的腰子走上弧向后微微一转,这时左边的腰子虚了,左手和左腿也变虚。”和“左边的腰子由后向上向前走上弧,我即变实。”描述的就是髋(胯)的运动,因为受骨髂结构的限制腰只能做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腰子走上弧的運动线路只有髂(胯)才能完成,说明李和生的“太极腰”里就包涵了髋(胯)。
3.5 腰盘的左右旋转,盘中有髋(胯)
近代著名的陈式太极拳大师陈照奎先生对于腰部分的定义中就有胯。“开合”是螺旋缠丝劲的转开形式。以腰为轴,周身外朋内裹谓之合;以腰为轴,劲力四面放射谓之开,就腰体运的外在形式而言,有双开、双合、左开右合、右开左合、上开下合、下开上合等。
“开合”又指关节的开合,这是肢体运动的内在形式。“裆开三尺不为开”是指要松胯,讲胯关节的开合。
太极拳虽然主宰于腰,腰似车轮,但各派太极拳因拳架的风格特点不同对腰的运作要求也有所不同,陈式太极用马步讲缠丝,要求腰轴旋转,腰脊命门往后撑,左右腰隙抽换,有拧腰活腰塌腰之变化,因为马步时两脚踏实了(有的认为这是双重),如果盆骨锁住不动除了拧腰之外其他的腰的变化基本上出不来,所以陈式太极拳盆骨走下弧的转动显得尤其重要;杨式太极用弓步讲舒展,要求松腰转腰,眼随腰走,前移时腰部微向上向下向前走上弧,有沉腰折腰之说(折腰时要求脊椎保持直线),然而弓步的进退都是在收胯的基础上完成的,否则折腰真的就把腰给折断了,所以杨式太极拳要注意收胯;吴式太极用川字步讲斜中寓正,要求弓腰收臀(同坐腰塌腰),弓腰是坐身向下松腰即盆骨微微后倾使腰部向外弓出,与向上拔腰使腰部向里瘪进完全相反,有旋腰长腰之变化,所以吴式太极拳要能体会到腰脊骨有对拔拉长之感;武式太极用不丁不八步讲中正,要求我意欲向何处,脊骨根便直对何处,所以鼻尖和尾闾始终上下一条线,虚实转换时通过腰眼托腰眼来完成尾闾正中,有撑腰托腰之要求,而腰眼托腰眼只有在左右胯互托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所以武式太极拳要有髋腰相托之意;孙式太极用丁步讲开合,要求塌腰坐腰,此塌腰是腰骨在盆骨后倾尾闾微上翘的牵引下沿着椎骨的方向向下松而它完成的,腰劲贯串旋转、进退和虚实,腰必须塌住,塌腰能起全身力,腰不塌住灵活难,所以孙式太极拳始终要守住盆骨微微后倾上托之势态。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