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体育与校园文化传承

2022-06-04陈艳

当代体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彝族民族传统

陈艳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校园传承进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校园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技术资源,在丰富体育教育的内容体系、培养体育精神、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随着《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养,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完善校园教育体系提供了政策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校园体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其融入体育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目前民族傳统体育在学校的开展形式主要有早操、课间操、体育课、学校运动会、社团活动、集训队训练、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周及体育狂欢节等。对于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推行校园体育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学校体育普及面广、参与人群多、课程系统性强、师资场地统一和开展形式灵活等优点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平台。

1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1.1 独特性和普及性

因为云南的地形原因,少数民族多数生活在山区之中,交通的闭塞导致了经济和文化的基础薄弱。充分利用现有的地理环境,即便是没有正规标准的场地和体育器材,依然是创造出了很多适合开展的娱乐游戏和体育活动。有时候在山头,田地间都可以进行的活动,没有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民族体育文化中蕴含积极向上的能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趣味体育课堂的要求,还能让学生了解民族体育文化,感受民族体育文化的魅力。

1.2 教育学习功能

古代时候,由于语言文字的不发达,造成很多技能和技术都需要身体语言来传授。所以很多流传下来的传统舞蹈也是反映生产技能和生产技术的舞蹈。比如说白族的“跳菜”就是一种向后代传授技艺的教育手段。所以现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也有一部分是含有教育下一代的目的的。这样的传统体育活动有利于下一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树立诚实勇敢坚强的道德品格和强大的民族品质。它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功能是极具意义的。民族传统体育拥有丰富的技术体系及价值理念、道德意识和精神信念等多层文化内涵,在儿童启蒙、传统教育、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3 健身娱乐功能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生活中,彝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已经形成了良好开展氛围。在开展无论是宗教祭祀活动中的舞蹈活动或者是节日庆典是的体育竞技赛事,人们都在娱乐自己,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释放内心的压力。“跳乐”“阿细跳月”就是现代彝族人民经常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在这项活动中,不仅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们带来精神上和心灵上的洗礼。

1.4 民族团结功能

体育活动向来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拓展人际交往、维系人们之间的关系、消除人与人之间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同带来隔阂的好方式。只要遵守一定的体育道德和规范,体育活动就能成为一种很好的群体性社会互动场所。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荣辱与共,患难并存,都对祖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5 继承和发展性

民族文化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部分,提高民族文化认同也是提高文化自信的重点。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承载着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不同民族意味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也需要通过一种体育媒介呈现出文化的多元态势。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原来的传统体育活动有了新的意义和生命力,从原来传统的环境中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广阔的世界。

2 体育教学中融入彝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现状

云南玉溪市江川区安化彝族乡是民族特色文化的聚集地之一,跳乐、腰鼓、烟盒、民间刺绣等彝族特色成为了安化乡的文化瑰宝,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彝族古老的传统文化正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传承优秀的彝族传统文化,江川区安化彝族乡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相结合,寓教于乐,让民族瑰宝得以传承下去。

江川区安化彝族乡董炳小学是一所山区农村寄宿制小学,玉溪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所属辖区内彝族人口占了99%,该校师生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每个早晨,学校师生都在课间操时间进行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颠乐》这项活动,把跳乐这种彝族民间艺术,以体育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实现了体育与民间艺术的有机结合,锻炼身体的同时,彰显了民族的特色,传承了民族文化。另外,安化彝族乡的董炳小学和光山小学,将腰鼓、竹竿打跳、烟盒舞、彝族打跳等民俗活动引入到校园大课间活动中,帮助学生更近距离地感受民俗艺术的魅力,增强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寓教于乐,更好的让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颠乐》是一种自娱自乐性歌舞,一般分为音乐形式和舞蹈形式,亦可两者结合。传承方式是师传、自学。“颠乐”已被纳入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主要特点是载歌载舞,人数不限,人越多,气氛越热烈。舞者合着弦子或月琴等乐器的节奏围成圆圈起舞,舞步主要表现在下肢部分,即脚上的基本语汇来表现,上身随之起伏,整个舞蹈动作干净利落,潇洒大方,双手随节奏频频拍掌,而拍掌是滇中南彝族挝乐的一大特点,贯穿于整个舞蹈当中。“颠乐”的套路、动作变化繁多,达十多种。

为了保护、传承优秀的彝族传统文化,学校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进课堂,开设了多个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包括本土彝族刺绣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撒玄乐课程等(见图5),通过课堂教学,将彝族的独特文化传授给学生,将学生培养为彝族文化的传承人。除开设课程教学,学校还开展以“传承彝族特色文化”为重点的校园社团活动,形成了多个具有彝族特色的节目,包括彝族的独特乐器——月琴的演奏、节奏欢快的《竹竿打跳》、声音清脆的《烟盒舞》、架子鼓与传统彝族小鼓结合的舞蹈《空山鼓魂》等,师生们在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活动中,增进友谊、展示自我,全面发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董炳小学把民族文化渗透到教学中,让广大师生深切感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内涵,充分展现了安化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丰硕成果。师生们在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活动中,增进友谊、展示自我、全面发展。

撒弦乐源远流长,是江川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作并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它以“长辈传晚辈,师傅教徒弟”的方式代代相传。撒弦乐是旋律最优美、弹奏难度最大的一首四弦独奏曲。学弹月琴者,一般都先学撒弦乐,但能出师者不多,全县上千人懂得该曲,能弹者近百人,但可称“师傅”者仅七、八人。彝族撒弦乐是一首古老优美而深受彝族人民喜爱的月琴独奏曲。演奏时,根据情境需要,可反复弹奏若干遍。撒弦乐之声时而如泉水叮咚,时而似疾风骤雨。曲中的几处滑弦,清新独特,幽雅异常,使人听了荡气回肠,久久难以忘怀。撒弦乐形成于彝族地区并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它对彝族音乐(山歌、小调、跳乐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弹奏撒弦乐是彝族民俗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听见撒弦响,心慌脚杆痒”,可见撒弦乐是音乐与身体动作的完美碰撞,身体的拧、小腿的变化和双脚的跳动,形成各式各样的舞姿和动作,有一定的健身、健体、健心性。撒弦乐在彝族民俗活动中,有着特殊的价值;撒弦乐植根于江川彝族传统娱乐文化之中,在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突出地表现出其娱乐交际功能,使人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撒弦乐作为民间音乐精品,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在彰显艺术感召力、陶冶性情、增进民族团结和睦、增强凝聚力、提高民众审美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九溪镇中心小学也举办了阿楚若彝族文化传习社,以“育民族团结花、创彝族特色校”为主题的彝族文化传习社,旨在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广大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传习社的老师、同学们及九溪镇矣文村委会文艺队还为大家带来了《腰鼓舞》烟盒舞《正弦》《想你是挝乐》《跳乐》等彝族特色节目表演。

据走访从村民的口中得知“跳乐”是由旧时人们简单的娱乐舞蹈发展而来的。以前这里的彝族先民因住在深山之中,过着贫穷的生活。由于交通不便,村寨之间很少往来,而匪盗、野兽常常会袭扰他们的村寨。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彝族先民以村为据点,将身强力壮的男青年组织起来,防御匪盗和野兽的袭扰,要是男的不够,女的也要加入其中。当彝族先民将本族男女组织起来,集中防御袭扰后,值守之人需要日夜巡视。其间,值守的人常常会在闲暇时以简单的舞步作为消遣,一来可抵御深山寒意,二来可自娱自乐。慢慢地,这样的娱乐方式被人们所接受,并流传开来。而在岁月的变迁中,这种简单的乐趣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并以月琴相伴,逐渐发展并演化成为既能娱乐尽兴又能交流情感的活动,成了如今的跳乐。

“跳乐”一般会选择较宽敞的地方进行,并由斜挎雕花龙头月琴的琴师伴奏,通常用一把月琴,有时也会用两把月琴,称为和弦。参与跳舞的人数不限,天黑后人们围着篝火,在月琴所奏的旋律中,以双掌击拍为节奏,双脚有规律地移动,而且步伐是一致的,先出的是左脚。另外,掌声、舞步与琴声要合拍。跳乐的琴声优雅、节奏明快,很有感染力。

大街小学大庄校区的大课间活动,学校结合音乐、舞蹈等形式,引入校园武术操,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并制定了考核制度,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为推进学校阳光体育活动持续开展,丰富学校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学生体质,江川一中也开展了颇具特色的彝族打跳大课间活动。彝族打跳作为一项以健身、娱乐、审美、消遣为目的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民族性、传统性、体育性特征,是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世界体育文化的优秀遗产。江川一中开展彝族打跳大课间,既能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民族音乐伴奏中进行伸展、跳跃,移步、旋转,能使人的躯体在动感中产生活泼美和动态美。整齐协调的动作又会产生一种整齐美、舒展美、音乐美感和动作美感的完美融合,不但可以使人俘获美的享受,同时也可以陶冶情操。

大课间活动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促进师生身体健康,提高师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大课间活动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在各种市级比赛中,也能看到民族传统体育与啦啦啦操融合的完美展现,演绎“现代”元素与“经典”文化相融的大课间啦啦操、少数民族啦啦操。

近年来,江川区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足实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努力完善和发展教育这一民生工程时,积极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的作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学校积极探索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形式,注重趣味性,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内容,走出了一条特色突出、全员参与的阳光体育路。

3 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1 有利于丰富体育教育的内容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拥有丰富的内容体系和广泛的分布区域,例如蒙古族摔跤、射箭;傣族划龙舟;侗族抢花炮;白族霸王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教育中体育物质与体育精神的积淀与传承。以其仪式性运动和体悟性教化为核心的民族传统体育,为校园体育传承提供了天然的技术体系和文化资源。

3.2 有利于夯实校园教育的文化传承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校园传承的教育融合,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回归课堂生态,是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教融合战略的时代要求。民族传统体育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夯实共同体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使命。

3.3 有利于塑造学生文化认同、养成文化自觉、夯实文化自信和致力文化自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

民族传统体育拥有丰富的技术体系及价值理念、道德意识和精神信念等多层文化内涵,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首先要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离开了民族本源的根基,则是无源之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其多样性,民族歌舞、价值观念和乡土知识等就是其中几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民族传统文化的由来与发展,能深刻地懂得民族传统文化的真谛。民族文化在儿童启蒙、传统教育、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4 寓教于乐,传承文化瑰宝

学校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让特色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意识根植于广大师生的心中,加强学生对民族知识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内涵,同时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扬,增强学校师生的民族认同感,促进各民族师生间互相尊重,共同发展。

4 结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健身、娱乐和教育功能,符合学生对文化传统的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民族传统体育主体性特征,是彰显民族文化符号,实现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学校体育普及面广、参与人群多、课程系统性强、师资场地统一和开展形式灵活等优点,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平台。

(作者单位: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彝族民族传统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党校:加快发展,努力开创新局面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MINORITY REPORT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少年力斗传统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