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探析

2022-06-03刘雪静

考试周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渗透策略初中地理

摘 要: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对家国兴旺、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需要教师能够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新课改要求当中指出家国情怀教育要体现出以下三个层面,分别是要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热爱祖国家乡以及建设家乡报效祖国,所以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围绕这三个层面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价值观。文章主要围绕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策略展开相关阐述。

关键词:初中地理;家国情怀;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3-0123-04

一、 引言

在现代教育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过程当中要求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渗透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德育教育有效开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联系其他学科寻找家国情怀教育素材,打造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开展地理实践促进情怀养成,设立学习小组实现情感共鸣。通过问题引导提升学生素养,结合当前时政增强情怀感知,细化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拓展学习资料,拓宽教学路径,以此来促使家国情怀教育能够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实现有效渗透。

二、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开展。家国情怀主要指的是对祖国和家乡的情怀,其中对祖国的情怀尤为重要。家国情怀教育首先要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展开思想教育,通过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了解我国国情,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并积极投身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行列之中。例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爱国精神,并从地理教学的角度针对相关问题加以讨论,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进而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再从我国地理相关知识入手,使学生从地缘角度明确认识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以此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价值观念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学生能够接触外界的事物越来越多,虽然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认知,但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防止社会不良思想侵蚀学生,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守护祖国未来,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以家国情怀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加强对初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辅助德育教育工作的展开

德育教育工作是初中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关键工作,涉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学生做到以下三种层面来确保家国情怀教育能够实现有效渗透:第一层,需要学生能够了解乡情,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第二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第三层,帮助学生树立建设家乡,回报祖国的坚定信念。要想能够在家国情怀教育当中辅助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就需要教师从以上三个层面入手,让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热爱国家和家乡,将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报效祖国紧密联系起来,以此来强化学生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决心。可见,通过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积极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并以此为基础辅助德育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

要想能够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实现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渗透,首先需要教师立足教材本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素材,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国家的发展。教材有着很好的实用性以及基础性,可以充分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而且教材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需要教师在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过程当中重视教材的使用。例如,在初中地理教学《民族》这一节课当中,教师可以使用教材中的图文资料,也可以播放与教材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并通過教学内容来让学生正确地认知我国民族的构成,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基础特征,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民族知识,认识到我国民族和睦统一的局面,激发学生爱国精神,形成良好的民族自信,树立良好的民族自豪感,以此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二)联系其他学科,寻找家国情怀教育素材

生活当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家国情怀教育也是如此,不仅仅在初中地理学科当中包含家国情怀素材,其他学科当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家国情怀素材,需要教师合理的挖掘以及利用,充分发挥家国情怀素材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素养。第一,将古诗词融入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可以让学生以情触景,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历史发展以及相关的民族文化,树立良好的民族自信,形成民族自豪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例如,我国爱国诗人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当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表达了作者愿为国捐躯死后仍愿报效祖国的宏伟目标。而屈原更是以身殉国来表达愿与祖国同生共死的决心,可见屈原浓厚的爱国精神,而这也这是我们所值得学习的。通过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导入古诗词,让学生能够切实地感受诗人所浓厚的家国情怀,以此来落实家国情怀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渗透。第二,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导入历史故事,观看历史影片,让学生回顾我国百年发展历史,以此来感受我国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民族精神,强化学生的民族素养,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目标。

(三)打造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致

教学情境的创建至关重要。通过创建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此来激发学生渴望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决心。在初中地理教学《农业》一课当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导入相关的视频,结合我国农业地图来展开教学,并以此为基础创建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國农业概念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业获得的主要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走科技强农之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生态农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对我国农业的认知,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基本国情,认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感受种植粮食的不易,使学生能够养成节约粮食的优良品德,并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为我国成为农业强国而奋发努力。

(四)开展地理实践,促进情怀养成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对祖国的热爱,还体现在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因此地理教学不能完全局限在学校课堂中开展,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近自然,开展适合教学内容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家乡的发展,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从而促进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在初中地理教学《土地资源》这节课中,学生在了解我国土地资源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对家乡土地利用类型开展调查活动,通过实地观察、查阅资料、绘制地图等形式了解家乡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的主要特点。在调查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产生对家乡发展变化的欣喜感、在家乡生活的自豪感和对国家强盛的认同感,从而达到培育自身的家国情怀素养的实效。

(五)设立学习小组,实现情感共鸣

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除了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可以通过布置学习任务来驱动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生生互助等形式,分享所学、所感、所悟,充分感受我国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朴素情怀,以此来实现家国情怀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例如,在初中地理教学《自然灾害》这节课当中,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合理地设立学习小组;其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任务,并以任务为基础驱动学生实现自主分析和小组合作。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可以适当地参考二〇〇八年汶川地震,如利用地理知识简单叙述造成汶川地震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导入汶川地震的图片与如今汶川地区发展的图片,让学生分析使汶川地区能够快速恢复发展的主要原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充分感受国家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危难之下人民心系一处的伟大民族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民族精神,祖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建家园的坚强信心和能力。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家国情怀素养也慢慢浸润入心田并得以培养。

(六)通过问题引导提升学生素养

通过问题引导来激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素养,也是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渗透家国主义情怀教育的有效措施。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需要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以及启发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驱动学生以问题为基础展开自主思考,实现家国主义情怀教育的有效渗透。例如,在初中地理教学《水资源》一课当中,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得知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较低,加上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现象较为严重,更加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在此学习基础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简单谈谈我国水资源短缺对社会经济发展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使学生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产生与国家同命运的忧患意识,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方法和措施,以此来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爱护水资源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优良习惯。

(七)结合当前时政,增强情怀感知

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当中,为了更好地保障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渗透,还可以适当地结合当前时政来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感知,而且也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现状,了解我国目前基础国情,以此来落实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培养。例如,近些年我国的热门话题,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时政对学生进行情怀教育,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时政知识,并且还能够获得更多的时政感受,使学生增强相关的家国情怀,这样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实现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通过在地理教学当中融入社会时政和社会热点,以地理的视角帮助学生了解其背景,理解其形成原因,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目的,进而实现学生地理学习上的不断进步。

(八)细化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

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对教学目标加以细化,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学细节来感受家国情怀教育,一起来落实家国情怀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的有效渗透。初中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学习认知,但是对学习目标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很难让学生通过宏观的教学目标来理解所需要学习到的知识以及概念,所以需要教师对教学目标加以细化,使学生能够逐步完成教学目标,以此来达到教育目的。例如,在初中地理教学《地形和地势》一课当中,教师就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细化教学目标:第一,能够通过阅读我国地形地图找出我国山地、平原、丘陵等地带,学生能够通过了解我国地形地势来认知我国自然环境。第二,能够准确地说出我国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主要特点。第三,通过阅读我国地形地图能够简单地分析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第四,能举例说明我国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通过对教学目标加以细化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并树立建设美丽家园,共享美好环境的科学理念。

(九)拓展学习资料,拓宽教学路径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渗透除了凭借现有的教学资源外,还需要教师拓展学习资料,拓宽教学路径。例如,在地理教学《人口》一课当中,教师可以布置一项特殊课后作业,让学生借助计算机等智能设备来搜索相关的学习资料,了解在三胎政策下我国的人口实情,理解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国情之间的联系,同时借助人口分布图来简单地叙述一下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在下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对收集到的学习资料对我国的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此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而且也可以在学生互相分享的过程当中实现高效学习。然后,教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阐述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和发展观,并能主动把个人行为与国家发展相联系,用责任和担当促进国家繁荣和社会发展。

四、 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是一个时代得以永恒发展的核心,新时代赋予教育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学生的情感培养已经刻不容缓,需要教师能够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肩负起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能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通过努力学习投身到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行列中,为祖国的发展奉献青春力量,进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文良.初中地理课程“家国情怀”渗透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

[2]文珊.初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与实施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3]何宇,李晴.中学地理渗透“家国情怀”的教学实践:以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为例[J].地理教学,2021(21):46-49.

作者简介:刘雪静(1981~),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市第二十七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渗透策略初中地理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探讨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