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

2022-06-03王作宝王学工李冬雪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王作宝 王学工 李冬雪

摘    要:“社会保障学”课程的特征决定了其有必要、有条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在具体教学中应该以社会保障的一般规律来阐释社会保障政策,介紹社会保障发展成就,提高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实现“社会保障学”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关键词: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6-0074-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高等教育不仅要“树人”,更要“立德”。高校教学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教学,而应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具体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不能停留于专业知识教学,而应该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融入思政内容,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因此,探索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路径意义重大。

一、“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是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方式之一,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现实中,部分学生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缺乏科学的学理分析,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社会认同感。例如,一段时期内“看病贵”的问题,使得部分群众对国家的医疗保障政策产生了误解。而事实上,从医疗保险的基本规律来看,由于“医疗服务”具有信息不对称性,就医者个人不掌握专业知识,加上健康与生命价值的特殊性,使得事实上是医生代替就医者作出了“自愿选择”,因此会出现“看病贵”的问题。基于医疗保险基本规律的学理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看病贵”很大程度上是医疗服务特殊性所导致,避免对相关政策的误解。

从“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来看,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特别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目的是为党和国家培养研究社会保障问题,制定与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的人才。这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首先,只有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树立起“四个自信”,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志向,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其次,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一切公共事务都具有各国的特色,都不能脱离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过程中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对于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作出了科学部署,是研究我国社会保障问题,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遵循。因此,在“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党和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建设的理论方针政策,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服务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及经济社会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优势

“人们所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实际出发,要密切关注群众的现实关切和利益诉求,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脱离现实的教育会变成空洞的说教,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反而会引起教育对象的反感和抵触。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除了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外,其他公共政策对其直接的现实利益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关心社会现实问题。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了解社会现实问题,并且我们要培养的也是要具有公共关怀、关心社会的人才。社会保障领域的一些话题如民生保障、医疗健康、贫富分化等,经过网络舆论的发酵往往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关注,成为“热点”,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影响其对社会政策的判断和认知。社会保障类话题的现实性决定了其相比其他课程在开展课程思政方面具有更多的“素材”。另一方面,一些社会保障问题会影响大学生家庭的切身利益,例如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提高养老金待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改革等;有的话题虽然与大学生当前利益没有直接关系,但却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利益,例如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五险一金”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养老保险缴费率、退休年龄的改革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利益。这些话题与其他课程的知识相比更接近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能获得大学生的关注,更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也更能触动大学生的心灵。这就是“社会保障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有利条件与优势,妥善加以利用便能取得成果。

三、“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结合点

在“社会保障学”教学过程中推进课程思政,既要以社会保障的一般规律、基本理论来阐释社会保障政策,又要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发展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同,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社会保障的研究和教学。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社会保障教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也是开展社会保障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保障知识与分析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也是社会保障教学中必须要贯穿始终的。从人民群众的需要来看,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决定了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各项政策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研究社会保障问题,开展社会保障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吃饱穿暖,还应该关心人民群众对于稳定的工作、满意的收入、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的需要。从影响因素来讲,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变化给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明确了社会保障教学的重点内容。社会保障作为一项以收入再分配为主要手段,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目标的社会制度,在应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方面大有可为也应该大有作为。社会保障的研究教学也应该着眼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眼于社会分配差距,探讨如何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提高困难群体的收入水平,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是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结构实际,对未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开展社会保障教学,就应该在认真学习这一重大论述的基础上将其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向学生分析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论述对未来社会保障事业的新要求,同时增加对于社会保障事业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探讨,向学生传授更多分析与研究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为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由此,既在社会保障教学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又在社会保障的教学科研中探讨了贯彻落实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思路,实现了二者的结合。

(二)以社会保障一般规律阐释我国社会保障政策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收入的再分配性决定了社会保障的发展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保障的基本性决定了社会保障的保障水平不能过高,否则就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导致“养懒汉效应”,出现福利国家危机。

然而,现实中部分大学生由于不了解社会保障的这种一般规律,对于一些西方国家的“高福利”产生非理性的认知和盲目的推崇,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保障水平反而不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削弱了其社会认同感。特别是现实中还存在低收入群体和贫困问题,认为国家应该提供更高水平的保障。例如,在对外交往中,我国有时会对一些贫穷国家提供援助,部分群众会对此产生质疑,认为国家应该把这笔钱用于救助国内的低收入者。究其根源,在于对社会保障发展规律、社会保障责任分担缺乏正确的认识。

首先,社会保障只是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而不是为了达到富裕的生活而提供的保障,特别是我们国家人口规模庞大,即便把全部公共财政收入都用于社会保障也无法达到一些西方福利国家的保障水平,还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其他部门的投入。

其次,社会保障虽然是收入再分配,但并不是按需分配,如果脱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分配的原则,盲目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造成劳动与不劳动所得一样或者相差不大的局面,就会削弱人们劳动的积极性,降低社会生产率。

最后,政府在社会保障中承担主体责任,但主要是制度建设、执行管理以及对特殊困难群体进行救助的责任,并不是要承担社会保障的全部责任。除了那些特殊弱势群体外,每个人仍然需要通过个人努力提高收入水平,创造美好生活,而不能完全寄希望于社会保障制度。

这样,通过对社会保障一般规律的介绍与阐释,通过“说理”分析向学生讲明我国制定社会保障政策的现实依据和学理基础,便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合理性与现实性,正确认识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相比单纯地说教效果更好。

(三)介绍社会保障改革发展成就培养认同感

社会保障从根本上讲是一项民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些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连续16年上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逐年上调,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0%;社会救助制度更加健全,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贫困线标准大幅提高,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社会保障政策的改革促进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高了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減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这对于一个有着14亿人口,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尤为不易。特别是近两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党中央多次提出“政府要过紧日子”,同时“基本民生投入确保只增不减”,要以政府的“紧日子”换群众的“好日子”,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民生工作的重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9.

[5]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21-02-28(1).

[6]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8.

[7]成新轩,柳佳龙.北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经济效应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4(6).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责任编辑  巴登其其克]

收稿日期:2021-12-11

作者简介:王作宝(1985—),男,山东单县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研究。

基金项目:东北大学“第三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2021年)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