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思政课教学四维建设及其对社会思潮的应对
2022-06-03毛天虹
摘 要:后疫情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围绕疫情叙事,展开思想交锋。思政课作为育人的主渠道,是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的关键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各门思政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分析应对各种社会思潮,需要将教学内容在价值、知识、能力和人格四个维度上具体化展开,引导大学生在疫情大背景下,理性分析、判断和比较,树立起更深层次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
关键词:后疫情;社会思潮;思政教学;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6-0077-04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生命、健康的影响,还有伴随而来的多种社会思潮集中展现。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思潮交织中,既有积极的理性爱国主义的传播,也有散布在网络自媒体上的一些错误观点。新冠疫情总有一天会结束,但是围绕疫情各种思潮建构的叙事却能超越时间持续产生影响。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各大社会思潮互相交织,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网络生活世界交替上演,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后疫情时期社会思潮在发展中表现出种类多样化、内容现实化、传播网状化等新特点。面对这一新动向,思政课教师应引起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曾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笔者认为,在后疫情时期,建设和发展高校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的关键所在。思政课教师应深入分析,牢牢把握第一课堂主渠道,以深厚的理论和丰富的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价值观、知识、能力、人格四个维度,在不同课程里有不同的具体侧重,扮演着不同的功能角色。思政课教学应像抗击疫情一样,发扬“伟大斗争”精神,研究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根源、特征和表现,在教学内容中予以针对性回应,让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教会他们在疫情大背景下,理性分析、判断和比较,树立起更深层次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一、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四重维度
面对后疫情时期来势汹涌的各种社会思潮,我们何以应对?关键在于坚守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思政课教师应立足高校思政课的性质与定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主课堂和主渠道”,建设与发展高校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应对各种思潮影响的关键所在。
高校思政课要有效发声和回应各种社会思潮,首先要“守正”,需要梳理思政课教学内容,形成合力。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道德和法治教育等。这些教学内容可以具体化为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个相互支撑、各有侧重的维度。思政课引导学生形成先进价值观,需要“知”的支撑以认识规律和必然性;个体还需要基于“知”走向“行”,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而价值、知识、能力会进一步促进人格的发育。在这个过程中,价值引领起方向导航作用,知识探究起认识规律作用,能力建设发挥实践切入作用,人格养成起心理塑造作用。
这四个维度相互支撑:从价值引领看,通过知识可以了解先进价值观的规律和意义,对知识的运用检验使能力得到强化,并验证价值观。而人格可以巩固强化先进价值观。从知识探究看,价值观决定知识探究的方向,能力基于知识并表现为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健全的人格为知识探究提供心理保证。从能力建设看,价值观保证运用能力的方向,知识为能力提供直接基础,优良人格有利于能力发挥甚至超常发挥。从人格养成看,价值观是其核心,知识使人格自觉得到增强,能力强化人格内容,优化人格关系,使之与环境形成正反饋。
当教师有意识地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围绕这四个维度进行具体化设计,就能在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价值预设上起到促进作用,有效抵御后疫情时代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二、思政课教学内容四重维度的具体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走出抽象和具体问题结合,采摘真正的果实。思政课抵御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关键在于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走出抽象,诉诸具体化的结合、转化和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思政课教学内容四重维度的研究和具体化,是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用以抵御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关键。以饮食比喻:教学要点是“盐”,具体生活是“食材”,教师是“厨师”,学生是“食客”。学生汲取思想营养是教学目标,盐和食材的结合是教学内容,烹饪方式是教学方法。时间、场所、菜单好比课程体系。用餐咨询反馈是评教质控体系。盐的含量、食材选取、烹饪方式要根据食客特点。思政课要烹制新时代的“精神盛宴”,一要避免有口味、无营养甚至含“毒素”“添加剂”的快餐化;二要避免生硬灌输、脱离生活直接“吃盐”。
各门思政课教学课程内容在价值、知识、能力、人格四个维度的具体化如表1所示。
三、思政课教学对后疫情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的应对
后疫情时代,在对思政课教学内容四重维度进行具体化建设后,作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各门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还需要针对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针对性剖析和应对。
(一)基本原则
事物只有在与异质事物的比较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自身,只有扬弃异质事物才能坚持和发展自身。后疫情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在国际、国内碰撞激荡。思政课要实现自身功能定位,就需要在教学中自觉强化斗争意识,遵循思想文化领域规律,研究异质思想的社会土壤、内容逻辑,揭露其本质。在比较中突出先进性,在扬弃中实现坚持和发展。对各种社会思潮坚持知己知彼、己彼沟通、强己化彼,实现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具象化和“具对化”(具体地比较和扬弃)。
(二)思政课对各种思潮的应对布局
后疫情时代各种社会思潮交织,较为集中地表现为民族主义、生态主义、民粹主义、泛娱乐主义、个人主义、反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宗教思潮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下文分别以原理、概论、纲要、德法、形势的简称代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政策”课程;以研究生的简称代替研究生期间的思政公共课。)
1.民族主义。在疫情时期,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得到了充分弘扬和彰显,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我国在应对疫情和疫情防控、治理等方面的出色表现使中国模式得到了更多的认同和尊重。民族主义思潮在带来诸多积极性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规避其狭隘的一面。疫情在全球散播之后,西方媒体出现了一些反华言论,某些民众也以“中国秒杀某大国”等激烈言论予以回应。对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性爱国,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对于民族主义思潮,思政课教学设计可参考见表2。
2.生态主义。近几年生态主义思潮一直受到较多关注,其主张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提倡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此次疫情爆发后,再度引起民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学术界也掀起从生态哲学层面展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公共卫生和生命健康的大讨论,引起民众对生态环境的广泛重视。对于生态主义思潮,思政课教学设计参考见表3。
3.民粹主义。民粹主义有非理性、无政府主义、煽动性、反精英、反权威的特征,打着“民意”的旗号,经由如今网络新媒体等平台进一步扩张了其影响力。民粹主义者常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造谣传谣,理解分析问题的视角片面且极端。对于民粹主义思潮,思政课教学设计参考见表4。
4.泛娱乐主义。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娱乐产业带动了经济发展。但在資本逻辑驱动下,娱乐功能被过度放大甚至向严肃领域渗透,容易使部分民众丧失敬畏感。娱乐产品短时、浅薄的刺激导致主体需要被锚定在低水平,使创造性生产活动时间被排挤,阻碍人的思想发展和境界提升。同时,沉溺于感官刺激使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受到侵蚀,导致其对主要矛盾问题的关注产生弱化引离效应。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也出现了不少疫情之中的娱乐化传播。事实上,媒体如果适度使用“娱乐化”的表达方法确实能够起到缓解焦虑和恐慌情绪,吸引大众注意的作用。但是一定要注意“度”,一旦过度,娱乐化的狂欢就会遮蔽理性,走向反面。对于泛娱乐主义思潮,教学设计参考见表5。
5.个人主义。在此次疫情中,民众对生命健康和安全的关注不断提升,易受到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蚀。个人主义思潮以民众对生命健康的需求为其掩护,表现出强大的传播力。比如在课堂讨论中,就有大学生提出新冠肺炎病毒太危险,所以居家期间他不愿意去社区做志愿者等想法。对于个人主义思潮,思政课教学设计参考见表6。
6.反智主义。“反智主义”最早源于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中。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反智主义以反对知识和知识分子、反对理性社会秩序为主要内容,对科学理性的社会共识有着较大冲击。在此次疫情中,反智主义披着科学的外衣,利用新冠肺炎病毒刚开始传播之际人们产生的恐慌心理,谣传一些似乎是科学实则是谣言的信息,蛊惑了一些民众。比如高温沐浴可以杀死新冠肺炎病毒、某种常见药物可以治愈新冠肺炎病毒等。对于反智主义思潮,思政课教学设计参考见表7。
7.历史虚无主义。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持续发酵和扩散,病毒的传播率和感染率引发全球关注和担忧。全球视野下的新冠肺炎疫情会走向何方?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引起不少大学生的高度关注。不少历史虚无主义者在网上以点代面,以片段化历史来进行所谓的对历史进行再分析,从而得出具有伪装性和欺骗性的观点。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疫情防控的突出成就、中国人民的团结一心有目共睹,此时,尤其要防范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借“疫”生事。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思政课教学设计参考见表8。
8.实用主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用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变得更加突出。疫情的冲击加剧了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矛盾,实用主义的势力更加显现出来,引发了民众的反思和批判。实用主义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在存在论意义上需要的实效性,但由于其对主体需要的非历史、非辩证的处理,却造成更严重的遮蔽和异化。对于实用主义思潮,思政课教学设计参考见表9。
四、结语
在后疫情时期,教师除了关注新冠肺炎病毒的常态化防治防疫,还须切实关心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大量的社会思潮隐藏在生活中向大学生渗透,此时此刻思政课教师要有所作为。思政课教学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扬“伟大斗争”精神,使思想教育和现实问题解决之间形成协同之势。思政课教学需要回应时代之问,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不断发展和前进。广大思政课教师肩负重任,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不断拓宽学术视野,重视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建设,要把思政课内容的思维建设具体化到每一门课中,针对后疫情时代较为典型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有针对性地剖析和应对。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今天,为大学生点亮心灯、摒弃干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03-19(1).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
[3]贾立政,王慧,王研卓.全民抗疫时期主要社会思潮的动向及特征[J].人民论坛,2020(8).
[4]陈鹏.实用主义思潮在2020年的新表现、新特征[J].人民论坛,2021(3).
[责任编辑 巴登其其克]
收稿日期:2021-11-23
作者简介:毛天虹(1979—),女,江苏扬州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世界变局下强化中国精神生产机制研究”(20BKS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