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的路向审思

2022-06-03刘伟杰李海霞

关键词:高校德育道德教育实效性

刘伟杰 李海霞

摘    要:德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内容。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德育实效性,应着力打造德育“五位一体”大格局;教育工作者要在遵循学生道德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道德实践活动;要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浸润、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切实促进高校德育的时代化、科学化和实效化。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德育;道德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6-0001-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发展呼唤着时代新人的出现,时代新人是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能夠辩证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代新人;是肩负祖国繁荣昌盛光荣使命的时代新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时代新人,而时代新人的培养离不开德育的支撑,因此,提升德育实效性是时代所需、形势所聚。“德育是关于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核心的组成部分”。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具有担当意识的时代新人、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因材施教:切实遵循道德认知规律

新时代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需要因材施教,遵循道德认知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价值观的形成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就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教师要摸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认知特点,分层施教、分类施教、讲究实效。例如,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就某种道德现象与行为的正确与否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识别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在中学阶段,教师要协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独立地作出选择,更重要的是明白其背后的道理。而大学阶段不同,大学阶段是学生即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关键阶段,要牢牢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坚持育人先育德的原则和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心理素质、道德习惯等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进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以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大学生既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修养大德,又要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观念与看法,并进一步外化于行,促进道德规范由理论性向实践性的深层次转化,进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德行合一:积极参加道德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时代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要真下功夫、下真功夫。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锻炼,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要践行下去,切实做到德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道德实践活动既能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又能切实地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践履。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众多大学生投身于志愿服务当中,虽然做着分发物资、站岗测温等基础的服务工作,但却拥有最浓厚的道德情感和家国情怀。再如各大高校开展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系列活动、周年校庆活动和寒暑假实践活动等,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吸收道德教育的营养成分,培养自身对祖国、对党、对校园强烈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各项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道德实践活动,依托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将道德认知、道德规范升华为道德行为、道德品质,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具有高尚品格的有用人才。

三、因势而新:不断创新德育内容与方法

新时代的道德教育内容要与新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相吻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精华的部分要继承发扬、继续保留,过时的部分要摒弃、要剔除,并且要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古代社会的道德养成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如今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涵着国家大德、社会公德、个人私德,因此,大学生要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道德教育的方法是有效连接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德育实效性要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一方面,要立足于传统教育角度,“要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的各个体系当中,融入到科学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当中,在最大程度上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充分挖掘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类体系中的道德教育空间;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平台,打造“微”课堂、“微”教学的新型模式,提升学生在“云端课堂”中的体验感和互动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切实地将学生端与知识端有效衔接起来。

四、人文关怀:积极鼓励教师以德施教

教师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是教书育人的实践者,同样也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殷切期望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因此,教师要进行严格的自我教育,成为一名兼备扎实学识和优秀道德品质的教育者。教师要始终注重人文关怀,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关心关爱学生结合起来,并且注重以自身优良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榜样,以高尚的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努力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践行者,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要将教师的师德师风融入到评定职称、评奖评优以及各类考核当中,并置于重要位置,严格把关。要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德育培训,强化教师的德育责任与担当,高度重视德育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重师德师风的教育氛围,提升育人队伍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切实提升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五、润物无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好、营造好、利用好十分必要。首先,要重视校园建筑、楼道陈设、校园展示牌以及条幅标语的精心布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各项设计,使学生自发自觉地从中受到熏陶、启发和教化。其次,要深入挖掘、善于发现蕴藏在校园中的文化育人价值点,充分发挥校训、校歌以及校史的文化育人功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校训的本质意义,了解母校的整体发展历程,从而坚定对母校的尊敬和拥护。最后,要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借此机会和平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使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爱校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通过各高校一年一度的校庆、教师节、父亲节和母亲节等活动,深化学生对父母和教师的感恩与尊重。

六、统筹兼顾:着力打造道德教育大格局

新时代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各方协作,着力打造德育“五位一体”大格局。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以家庭为“根据地”、以社会为“助阵地”,同频共振、同向而行、高度配合,使优秀的道德品质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外化到学生的行为中,从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培养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有用人才。首先,坚持党对德育工作的全面领导,高校中的各级党委要把德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上,着重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指导和引导。其次,社会各界人士都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一个崇德向善的社会大环境。新媒体具有强有力的传播功能,因此,要讲好社会各行各业中的道德模范的故事,传递好他们积极进取、甘于奉献、踏实肯干的高尚情怀,激励学生努力奋斗的信心、决心和耐心,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再次,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父母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好孩子的榜样。最后,学生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审慎个人言行,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律己修身的道德品质、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的人,不仅要加强修养、净化灵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也要将之转化为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努力成为促进社会繁荣发展的一砖一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事业,要循循善诱、润物无声,不断提升德育的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着力打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大格局,进而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成为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陶陶,付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思想的    精神实质与时代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6).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    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73.

[4]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2).

[5]王易,张强.立德树人: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合理性及其实现路径[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0(2).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9.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责任编辑  宋    宇]

收稿日期:2021-09-15

作者简介:刘伟杰(1975—),女,山东莒县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國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21VSZ109);中国教育后勤协会课题“高校学生公寓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YBKT2021031)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道德教育实效性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试论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德育和谐研究
中美日三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