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视角下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路径研究*

2022-06-02黄海斌

教育信息技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建构驱动空间

颜 斌,黄海斌

(肇庆市德庆县教师发展中心,广东肇庆 526699)

2018年,国家提出教育信息化产业转段升级至2.0,在硬件终端、软件应用广泛布局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融合;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教育治理现代化与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等重要内容,落实信息化规范部署,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发挥互联网优势助力精准脱贫攻坚战。由此可见,当下互联网教学应用常态化蓄势待发,然而,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依旧存在建设不规范、应用不充分、缺少实质性的对话交流等问题,造成空间学习浮于表面,让本就少数人参与的空间无法在课后传递知识。针对当前现状,本研究将诱发动机的任务驱动与“主动性”社区交流结合,围绕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探索新的建设路径。

一、文献综述

(一)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构建与应用研究

社区概念在中文语境中包含两种层面的含义,一是地域性,即具有一定的地域时空边界;二是社会性,即在共同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彼此了解形成归属感[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跨区域的交流与互动不断出现,社区的地域限制被突破而社会性却被保留下来,不断在网络学习空间等互联网环境中发挥作用。随着信息化教学形态与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网络学习空间也被细分为课程服务型空间、教学资源型空间、直播教学型空间、角色扮演型空间与学习社区型空间等五种不同的类型[2],其中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以提供学习交流服务为主要特征,主要通过点赞、评论等交互方式建构知识。当前,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的相关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构建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的理论模型,二是实践应用。在理论模型的研究中,社区模型已成为混合学习与在线学习环境中有效的理论框架,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将焦点转移至真实的在线学习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研究通过增加模型要素完善原有框架中缺失的“体验”要素,如谢伊等人提出纳入“学习存在感”要素[3];兰国帅等人展开自我效能、自我调节学习与探究社区理论框架间关系的系统研究[4],但文章构建的研究框架在探究课堂以外的活动时仍旧有所限制;徐霞等人针对专题教育进行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的模式探究[5],但研究缺少案例,难以令人信服。在实践应用层面上,主要包括活动设计与空间实现两个角度。在活动设计层面中,徐盼盼从分析知识建构的过程入手,描绘了包括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小组知识建构和群体协商的群体建构,进而开展活动设计与应用[6]。在空间实现的角度中,李向蕾面向中小学创客教育,设计开发以互动交流和协同创客为核心的虚拟学习环境[7]。

综上所述,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是一种以在线研讨为特征,支持学习者开展在线或混合学习活动的虚拟环境。同时,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并非仅通过交流进行意义建构,也包含着必要的学习资源,帮助师生开展活动。

(二)任务驱动研究

“任务驱动”实践教学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将传统的直接传授知识转变为通过“任务”来诱发、维持和强化学生的成就动机,最终完成任务达成知识建构[8]。目前主要聚焦于任务驱动的学科教学模式研究,并借此指导教学实践。如徐曼面向个人学习空间提出初中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9],但面向学生个人的研究设计存在缺少将其他角色进行结合的不足;邱彩萍将任务驱动理念应用于小学语文中以实现“深度学习”,总结了多种形式的学习任务(闭合式、开放式与探究式学习任务等)与操作要领[10],但缺少实践案例的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在教学模式上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但在指导教学上仍有待突破创新。社区型学习空间的在线虚拟交流在当下受到广泛欢迎,相比于“一招一式”的课堂教学流程,任务驱动结合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高度自由的交流环境或许能产生新的不同。

二、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社区网络学习空间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由社区成员角色、任务设计、资源建设与运行机制四个子系统构成。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学习空间的持续完善、技术交叉与融合,推动了社区网络学习空间的演变,呈现不同的功能特征。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社区网络学习空间的四个子系统产生了综合效应(如图1),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社区成员协调共建

社区中的成员包括四类群体,包括家长、学生、管理员与教师等,学生是社区活动的主体,在参与中不断交流,发挥空间高度自由的特性,同时也是知识与资源的共享渠道;管理员保障整个社区空间的正常运行与管理,处理空间内发起的各项业务请求;教师与学校作为活动组织单位,与管理员协作规划整个社区,教师角色还与学生之间形成求助与答疑的通道,指导帮助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家长则作为监督角色,与学校保持密切沟通,形成家校共育,促进社区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任务驱动下教与学活动探究

学习活动是社区混合学习环境下的核心,落实任务学习在社区活动过程中的应用,将线上与线下活动联系起来实现相互补充与拓展,可以有效保障社区成员间的协作互动与知识建构。通过发布一定的任务,明确活动目标与形式,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兴趣与热情,激发更好的学习效果。其中,线上活动主要以主题讨论、分享交流和答疑解惑为主,利用协作交互促进知识内化。线下活动作为线上活动的延伸,借助合适的环境开展实践探索活动,线上线下依据学习形式不同划分为以下活动(如图2)。

图2 活动组织形式[11]

(三)知识生成与共享

知识生成是一种动态特殊的知识建构过程[12],初始资源应用于网络学习空间中丰富的社区任务,激发信息的产生。这些碎片化、非结构化的信息在加工处理后成为生成性资源,汇聚到资源库中,成为其有效组成部分并继续为师生提供服务。

三、基于任务驱动的空间应用案例设计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框架的可行性,本研究以肇庆市德庆县“21天趣味寒假活动”的开展为例,深入探究任务驱动下空间中各个系统运转的过程。

(一)活动设计

纵观此次活动,德庆县共有10所学校参与,125名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在线向2927名学生发布了1701份趣味寒假活动任务,并通过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达成目标,具体包括任务驱动、协作交流与评价反馈等三个部分(如图3),涵盖建设框架中角色、资源、任务三个要素,激发社区互动的认同感,促使资源实现动态发展。

图3 活动设计流程图

(二)案例实施

1.任务驱动

教师根据活动目标登录网络学习空间设计活动任务,撰写任务说明,发布任务单,上传导学案;选择适合的空间资源或上传本地资源以供学生实施任务过程中参考学习,任务实施分为线上任务与线下任务,其中线上任务包括在线测试、在线阅读等,线下任务涵盖作业练习、线下独立或协作完成活动等。任务设计好后,通过平台推送给学生。学生接收到教师推送任务后,通过阅读任务说明、任务单、导学案后,利用空间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完成阅读、测试等在线任务,线下独立或和家长、同学协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提交学习成果。

2.协作交流

已有研究表明,在线讨论交互可以帮助学习者在互动交流的同时,实现信息共享、经验交流以及知识建构,因此教师在活动中组织讨论与答疑,有利于学生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与协作能力。活动期间学生可以提出疑问,和老师、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发挥社区作用。群体知识建构是“求同存异”的过程,需要群体间的学习者相互协作,共同构建知识,而个体间的交互是群体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

3.评价反馈

学生通过拍照、录像、录音等方式线上提交任务,教师评价后线上反馈给学生。依据教师的评价反馈,学生可以进行自我纠错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做好准备。其中评价手段主要采取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系统自动评价相结合形式进行。学生完成线上测试后,客观题由空间系统自动评分,主观题则由教师通过打分评价完成;除此以外,学生在提交前进行得分自评,线下任务由教师以等级形式(A+、A、B、C、D)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在平台以评语形式进行主观评价。

(三)案例评价

活动期间,教师与学生基于任务的交互教学产生了多种形态的生成性资源,如课件、微课、图片、导学案、音频以及学生的大量作品资源。通过活动的开展,试点班师生积极参与,10间试点校的用户注册数由活动前的3856人增加到8976人,活跃值由2.9万增长到5.3万。用户的规模与空间使用积极性得到充分提升,社区环境中的学习动机强烈,表明任务驱动视角下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后续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的深入建设提供借鉴。

四、任务驱动视角下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路径

当前,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存在着定位不清晰、缺少实质性对话、创新不足等问题。为此,本研究试图基于任务驱动的特性,综合案例实践与研究现状中挖掘到的空间优势与不足,指出当前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改进的方向,包括空间定位、教师培训、任务引领与多机制并行四个角度。

(一)优化顶层设计,把握空间定位

各级教育部门要围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工作,准确把握师生需求,强化主动服务意识,不断拓展学习内容与学习形态,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撑。在实施项目过程中,组织省、市县各级调查指导,为空间建设与应用工作出谋划策,把经年不变的课堂环境改造成专业化特色化的社区空间,推动学校与区域教与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丰富教师培训体系,融通创新教育

加强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应用社区空间和实现教学变革的关键。通过组织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全面培训,转变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观念,让教师意识到不仅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发布资源,还可以利用网络学习空间重构学习环境、变革教学模式,鼓励教师积极大胆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和创新。任务驱动并非只适用于学生,同样也适合应用于教师学习中,以肇庆市德庆县为例,通过有机结合线上线下培训,组织开展网络学习空间管理员、试点校教师线上培训以及十间试点学校线下校本培训,德庆县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理论和实践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师应用积极性显著提高。

(三)活动引领,构建特色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

积极开展任务活动,是推动社区空间应用的重要手段。以肇庆市德庆县为例,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改革课堂教与学方式,在促进教育创新上做出了探索与尝试,“21天趣味寒假活动”的顺利开展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推进做了很好的示范,更增添了教师继续应用的信心。德庆县参与度为100%,在校级层面上,任务式的空间学习活动得到广泛响应;在参与活动的学生中,占比90%的学生按时完成预习任务,参与度较高。任务驱动可以在空间的顺利运行中注入新的活力,但学习空间的应用实施仍旧需要多个角色的配合协调,共同构建特色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

(四)多机制并行,激发活力

统筹各部门做好相关建设工作,是推动社区空间应用的重要保障。制定与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相适配的管理机制,保障空间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合理性是空间建设与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3]。因此,为保障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工作顺利推进,需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与机制规范空间成员的行为,引导正确发展,凝聚群体力量,维持社区空间稳定运行的机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社区管理机制,通过协调教研和电教部门、学校、电信服务商、服务公司等部门开展工作。电教部门可负责沟通联络,保障工作推进有序、平台稳定运行;教研部门参与教师备课磨课,确保授课质量;电信部门提供网络保障;服务公司全过程参与平台运行、教师培训、活动策划、教师答疑等环节。正是通过各部门的协调联动,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第二,社区评价机制,为切实推动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应用,将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纳入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考核范围,制定考核标准,对应用积极,开展效果好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奖励,同时利用“学习空间大数据”,了解各校的应用情况,包括用户注册、登录、备课、上课、作业、班测、考试、资源等情况统计,对不同应用情况的学校与教师做出鼓励、提醒或督促操作。

第三,社区激励机制,通过设置社区人气排行榜,社区达人评选投票、竞赛等新颖活动,对完成任务的学校、教师或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促进社区的凝聚与任务活动的持续开展。

五、结语

网络学习空间在整合各类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支持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组织丰富的教学任务活动,将学习者引入自主学习的轨道,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过程性数据采集与分析还将为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和科学决策提供更多更精细的依据,社区型网络学习空间对话交互的特性也会在高度信息化的未来中大放异彩,彰显其独特价值。

猜你喜欢

建构驱动空间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空间是什么?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创享空间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建构游戏玩不够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