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名校帮扶薄弱学校的“三层多向·立体帮扶”机制探索
——以广东实验中学为例

2022-06-02朱伯东梁鹏飞吕金其

教育信息技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校际项目组共同体

朱伯东,李 梁,梁鹏飞,吕金其

(广东实验中学;广东广州 510000)

一、研究背景

教育帮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持续向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1]。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在扩大优质资源覆盖范围、增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教育帮扶的重要手段,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2-3]。2016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强调“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4]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5]。近年来,各个地区和学校在信息化促进教育帮扶领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如利用网络学习社区构建城乡互动教师培养新模式[6];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7];基于“互联网+卫星直播技术”,建立学校间的多渠道合作机制,实现城乡间学校教育的优质、公平、和谐发展[8]。总的来看,研究基本聚焦于学校合作、教师共同发展等领域,但多是单向的资源输送,尚未有团队在信息赋能促进教育帮扶领域总结出系统的帮扶机制。

广东实验中学从2005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了教育帮扶的实践,将信息赋能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和思维方式融合传统的教育帮扶实践,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集成和优化作用,重构帮扶结构和流程,创新帮扶内容和供给方式,构建开放精准的教育帮扶新业态,实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追求。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三层多向·立体帮扶”机制。三层指教育公平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级;多向指项目组所在学校与帮扶学校、帮扶学校间互为主体的双向协同活动;立体指师资、课程、教学和管理等多维度的帮扶。这一机制,实现了教育帮扶学校五个现代化的发展,有效促进了教育的提质增效。

二、帮扶薄弱学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不足

当前,各类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配置仍不均衡,各地薄弱学校呈现的发展困境多种多样,其中师资问题作为薄弱学校共同的关键“痛点”亟待解决。薄弱学校在师资方面存在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能力无法持续有效提升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的长效发展。

(二)管理观念与方法落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部分薄弱学校长期处于发展困境的最直接原因来自于其自身的管理理念与方法的落后,落后的管理理念使得薄弱学校难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方法,进而更加难以建成良性发展的机制,管理水平制约了学校现代化建设,也制约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良性发展路径。

(三)校际差异化

薄弱学校呈现的实际困难各有不同,在同一帮扶网络中,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呈现学生基础薄弱、师资队伍薄弱、学校管理薄弱等综合性问题,难以整合力量激发薄弱学校自身发展,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期望。

三、“三层多向·立体帮扶”机制的构建

在可行能力理论、实践共同体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在帮扶薄弱学校工作中逐渐构建出了指向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以及教育结果公平的“三层多向·立体帮扶”机制(如图1)。

图1 “三层多向·立体帮扶”机制示意图

(一)指向教育起点公平,提出“三师三课堂”和“三基三联”机制。

教师发展是限制薄弱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与试点薄弱学校的共同探索与协同实践,项目组所在学校逐渐明晰了薄弱学校师资困境的主要原因,基于薄弱学校基础教育资源匮乏,教师专业素养进一步提升受限等客观困境,通过多层协同、技术赋能的相关举措,在现有师资条件下不断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育人能力,从而在微观层面上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1.“三师三课堂”

以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学科认知、教学技能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在学习共同体、群体动力、“师徒制”的理论指导下,构建“三师三课堂”的教师培养模式。根据新手教师、骨干教师和资深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向薄弱学校输出优质师资资源。即,以“优青课堂”联动新手教师,以“双师课堂”联动骨干教师,以“名师课堂”联动资深教师,开展常态化的“三师三课堂”教学实践,形成良好的培养机制,获得了较好的帮扶效果。

2.“三基三联”机制

“三基三联”的内涵是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基础平台和基本应用系统的支持下,实现课程资源、备课资源和数字教学资源等联通,进而向薄弱学校进行常态化的教育资源输出。

以广东实验中学为例,项目组基于“智慧校园12345’框架”(如图2)构建“三基”基础,强化学校资源整合能力,为校际间教师联动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按照“12345”总体框架的顶层规划,实现教学教研软件的一体化、综合化和集成化,降低使用难度,使教师更加专注于教育教学过程而不是技术本身。校际间的教师可以通过远程双协同课堂可以随时进行听课、评课、赛课、校本课程开发等一系列教研活动。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消除了数据孤岛,实现各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伴随式数据采集,形成教师成长档案,全方位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构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形成科学客观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数据,为不同教师提供精细化的教学和专业发展建议。

图2 智慧校园建设“12345”总体框架

(二)指向教育过程公平,提出“三改协同三促”机制

“三改协同三促”机制的提出,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实现教育的过程公平。通过帮助帮扶学校“改变观念、改进管理、改革教学”以及帮扶双方“协同教学、协同教研、协同管理”,促进薄弱学校“更改观念、改进管理、改变教学”。“三改协同三促”机制在学校管理层面,补充了“三师三课堂”机制存在的不足,在“三基三联”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管理上的方法创新,实现了中观维度薄弱学校发展的突破。

1.协同教学下的“三改三促”

立足联动帮扶学校间的教学场景,促进善用信息技术的观念、提升信息化支撑的管理水平、促进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实践,实现教师理念更新、方法改进、质量提升。在不同帮扶学校借助“互联网+”平台,教师进行协同教学,充分发挥同课异构的有效性;不同学校间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校际小组合作学习,分享观点和解法,实现思维的碰撞,提升课堂效果。不同课堂模式下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师师”“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不同校区中优秀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也得到了互补与共享。

2.协同教研下的“三改三促”

立足帮扶学校间的教研场景,实现突破学校限制的跨校教研理念,改进协同教研管理,促进教研理念的更新。具体来说,依托信息技术手段,以远程集体备课、示范课、听评课机制建设区域间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教学处的课时对接,让共同体的备课长在新老师“空档”的时候先行上课,作为示范,再以协同的学校教师上课,共同体教师远程听课,课后点评课。借助远程双向协同课程的建设,常态化的听评课得以实现,学习共同体逐渐形成。

3.协同管理下的“三改三促”

立足帮扶校际间的协同管理,实现校际间优质课程共建共享,提升教师课程研发能力。项目组所在学校在开发创新课程资源上积极尝试,以优质化的课程内容传递到校际间的课堂当中。共同体各校教师在运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对课程的敏感度,切合学生的发展情况而开发相应课程。与此同时,以共同管理理念,增强对共同体的教育价值的认同感,激发校际课程管理的共建共享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促进共同体整体教育品牌的形成。

(三)指向教学结果公平,建立“多向协同,主动发展”机制

“多向协同,主动发展”的内涵是构建5G支撑的跨区域教研生态,以“互联网+教育”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挖掘智能分析技术支撑的多元评价,构建“同步、联动、合力”教学实践共同体组织机制,促进所有共同体成员校间的多边协作、多向输出和主动发展,实现共同体成员校共同提升。

1.校际框架同步构建

项目组所在学校牵头以帮扶学校构建校际发展共同体,各成员校负责参与,共同形成社区建设小组。小组各成员负责各自学校的信息化平台维护、省粤教翔云注册社区的维护等工作,为实现“多向协同”构建同步的校际框架。

2.特色活动联动开展

教学实践共同体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共同体社区,共同体各学校可在社区里创建活动、分享各类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研讨等,实现多方位的教育教学合作与互动。项目组所在学校在社区面向共同体学校和各集团分校,开展云端讲坛,分享“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技巧”等各类主题。

3.优质资源合力共建

共同体学校充分发挥各自学校的资源优势,在各自学校社区平台、广东省粤教翔云社区平台上传各类教学设计资源、教学素材、微课等。薄弱学校可以取长补短,主动从共享社区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其中,项目组所在学校在省粤教翔云学校社区、南方+等平台上线微课和常规课约150节,总点击量超过2000万。共同体各学校计划在项目后续阶段通过进一步研讨,将各学校部分精品资源分阶段上传至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实践共同体社区。

四、“三层多向·立体帮扶”机制的实践探索

(一)指向教育起点公平的“三师三课堂”和“三基三联”机制的实践

从2005年4月开始,项目组所在学校就与阳江市同心学校开展“结对子帮扶”实践,输出优质教育资源,除不定期面对面教学教研交流外,项目组所在学校基于当时的硬件环境,以数字电视教学收视系统和光盘播放设备为基础,将录播课程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到同心学校。以此为开端,项目组所在学校在对粤西、粤北地区部分学校的帮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当时由于时空的限制,校际间的联动教研和联动教学成本高、效能低。此后,项目组所在学校加快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基础平台和基本应用系统的支持下,实现课程资源、备课资源和数字教学资源等联通,探索出对薄弱学校进行帮扶的“三基三联”机制。截至目前,该机制已经辐射包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第三中学和广东省内的清远市华侨中学、汕头市潮南峡晖中学、岭南师范学院附中在内的20余所学校。

(二)指向教育过程公平的“三改协同三促”机制的实践

在信息技术赋能下,项目组所在学校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积极构建学校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实现薄弱学校资源输送从“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的转变。2012年,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公开展示项目组所在学校与云浮市教育局合作创建的“名校名师课堂支教平台”,项目组所在学校老师远程授课,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师生实时接收,画面同时在深圳展厅现场直播。2020年疫情期间,项目组学校积极响应广东省教育厅“省级兜底”的号召,通过“云端研训123模式”面向全省师生开展教研活动和共享教学资源,初、高中面向全省开放常规课49节,微课400余节,统计至2020年3月16日点播量突破2300万。

(三)指向教学结果公平的共同体“多向协同,主动发展”的机制

项目组所在学校扎根广州、辐射广东,面向多个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均衡发展现状,以“三师三课堂”和“三基三联”机制从微观维度促进教师培养,以“三改协同三促”机制从中观维度促进学校发展,积极打造薄弱学校“多向协同,主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从宏观维度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2016年以来,项目组所在学校充分探究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构建5G支撑跨区域教研生态,促进所有共同体成员校间的多边协作、多向输出和主动发展。2016年,项目组所在学校和茂名市教育局开展合作,基于“三层多向·立体帮扶”机制对信宜、电白等地区的10所学校进行帮扶。经过5年实践,各校教师论文发表总量提升约50%,总计增设校本课程30门。2019年,项目组所在学校举行了广东省首个“5G+智能教育常态化应用落地发布会”,帮扶案例《花开湾区技术助力三基三联优质传递》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推选为2018-2019年度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2020年,项目组所在学校联合5所协同发展学校,利用5G技术高速率、低时延等优势,引入“三层多向·立体帮扶”机制,组建了基于5G教学场景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实践共同体,并成功入选教育部科技司2020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名单。项目组所在学校利用“三层多向·立体帮扶”机制,长期对口帮扶省外2所学校、省内各地市20余所学校,成效显著,受到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茂名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和各帮扶学校的肯定。《基于5G教学场景的“三基三联三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实践共同体》入选教育部科技司2020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名单。

五、结语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三层多向·立体帮扶”机制是基于信息技术赋能的教师协同和学校协同,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要求较高。为应对这一挑战,需要考虑先引入操作难度较低的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相关实践,然后通过不同薄弱学校间的协同实践模式为教师提供可参考、易操作的实施步骤指引,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提升。在“三层多向·立体帮扶”机制的实践过程中,项目组学校先后提出了“三师三课堂”“三基三联”“三改协同三促”等机制,但不同维度的三种机制的实施成效,亟待薄弱学校校际间的联动评价提供佐证。因此“三层多向·立体帮扶”机制仍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今后的推广过程中,项目组所在学校将注重提升各项举措与基础技术的实践应用性,让校际联动能够更有效地反馈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校际项目组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CSCO生物统计学专家委员会RWE项目组简介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项目组管理实践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项目组研究式教学对社会主义学院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及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