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GLT2抑制剂对不同体重指数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2022-06-02董亚苒王新芳佘其美刘改芬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13期
关键词:比容腰围糖化

董亚苒 王新芳 佘其美 刘改芬

100040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全科医学科1,北京

10005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北京

2 型糖尿病患者肾糖阈较非糖尿病患者高,导致重吸收葡萄糖量增加[1]。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近端小管的SGLT2,减少滤过葡萄糖的重吸收,降低葡萄糖的肾阈值,从而增加尿糖排泄[2]。目前对于评价SGLT2 抑制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较多,除了有明确的降糖作用外,亦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主要表现在降低体重、降低血压、调节血脂、降低尿酸、减少低血糖事件及对心力衰竭的保护等方面[3-4]。尤其是在心力衰竭的保护作用方面,已上市的三种SGLT2 抑制剂(恩格列净、卡格列净、SGLT2 抑制剂)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均使心力衰竭住院风险较安慰剂组大幅降低[5]。目前多认为SGLT2 抑制剂的心力衰竭保护作用与其增加尿糖的排泄,利尿、排钠、降低血容量有关。本研究纳入门诊治疗的2 型糖尿病患者,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SGLT2 抑制剂治疗,比较不同体重指数(BMI)的患者在加用SGLT2 抑制剂前及加药后12周、24 周的红细胞比容及一般临床指标的变化,评估其疗效。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6月门诊治疗的2 型糖尿病患者61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7 例,女14例;平均年龄(52.2±8.8)岁;糖尿病病程4~14年。全部入组患者随访期间未进行除降糖方案外的其他治疗。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②BMI≥18.5 kg/m2;③糖化血红蛋白>6.3%;④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急慢性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状态等并发症者;②1型糖尿病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③对胰岛素及SGLT2抑制剂过敏者;④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者。

方法:依据BMI(正常:18.5~23.9 kg/m2,肥胖前期:24~28 kg/m2,肥胖:>28 kg/m2)分组研究,所有患者在原降糖方案的基础上加用SGLT2 抑制剂10 mg,1 次/d。共观察24 周,分别在加药前、加药后12 周、24 周各随访1 次。记录3 组患者基线时体重、腰围、BMI、空腹血糖、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记录3 组患者加用SGLT2抑制剂后12周、24周的体重、腰围、BMI、血糖及红细胞比容等指标。生化指标的检测采用罗氏COBAS 8 0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采用日本东曹G8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高效液相法检测;血常规采用希森美康SN 9 000血液分析仪。

统计学方法:应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展开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展开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展开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复测量数据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根据Mauchly 球形检验结果,满足球形假定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不满足球形假定,采用校正结果、多变量方差分析。

结 果

BMI正常患者加用SGLT2抑制剂治疗前后指标比较:与加用SGLT2抑制剂治疗前比较,BMI正常患者治疗后12周时体重、BIM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周时体重、腰围、BIM 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BMI正常治疗前后指标比较(±s)

表1 BMI正常治疗前后指标比较(±s)

注:P1为治疗后12周与治疗前比较;P2为治疗后24周与治疗前比较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12周 P1 24周 P2体重(kg) 64.93±4.31 63.93±3.63 0.04 64.00±3.10 0.005腰围(cm) 87.14±2.79 87.29±3.35 0.54 86.17±2.71 0.04 BMI(kg/m2) 22.57±1.05 22.22±0.66 0.047 22.09±0.56 0.007

肥胖前期患者SGLT2 抑制剂治疗前后指标比较:与加用SGLT2 抑制剂治疗前比较,肥胖前期患者治疗后12 周时空腹血糖、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周时体重、腰围、BMI、空腹血糖、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周、24 周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肥胖前期患者治疗前后指标比较(±s)

表2 肥胖前期患者治疗前后指标比较(±s)

注:P1为治疗后12周与治疗前比较;P2为治疗后24周与治疗前比较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12周 P1 24周 P2体重(kg) 75.33±7.94 73.00±9.10 0.092 72.33±9.13 0.003腰围(cm) 96.30±5.68 95.29±8.34 0.782 93.30±7.17 0.009 BMI(kg/m2) 26.09±1.16 25.60±1.53 0.253 25.33±1.68 0.022空腹血糖(mmol/L) 8.95±2.36 7.20±0.92 0.021 7.11±0.91 0.004糖化白蛋白(%) 20.50±5.00 16.50±2.33 0.003 16.28±2.72 0.001糖化血红蛋白(%) 8.31±1.59 6.94±0.50 0.001 6.72±0.63 0.000血红蛋白(g/L) 145.15±15.02 152.33±10.75 0.023 150.78±12.30 0.049红细胞比容(%) 42.44±4.03 44.55±2.91 0.031 44.39±3.19 0.013

肥胖患者治疗前后指标比较:与加用SGLT2抑制剂治疗前比较,肥胖患者治疗后12周时体重、腰围、BMI、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时体重、腰围、BMI、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降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肥胖患者治疗前后指标比较(±s)

表3 肥胖患者治疗前后指标比较(±s)

注:P1为治疗后12周与治疗前比较;P2为治疗后24周与治疗前比较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12周 P1 24周 P2体重(kg) 91.27±14.31 89.57±15.58 0.000 87.32±11.93 0.000腰围(cm) 110.21±11.49 108.00±11.57 0.000 105.63±9.94 0.000 BMI(kg/m2) 31.77±4.15 31.28±4.60 0.000 30.46±3.75 0.000糖化白蛋白(%) 19.27±4.23 16.56±2.50 0.002 16.64±3.32 0.006糖化血红蛋白(%) 7.78±1.08 6.93±0.56 0.001 6.93±0.62 0.012血红蛋白(g/L) 144.72±14.08 151.91±16.60 0.183 152.78±12.77 0.002红细胞比容(%) 42.22±3.27 44.11±3.75 0.132 44.85±3.33 0.001

讨 论

多项研究均表明,无论对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高风险因素的2 型糖尿病患者,SGLT2 抑制剂具有非常明确的改善心血管结局的作用,其中对于心力衰竭的改善尤为突出,同时对于肾脏也有保护作用[6-7]。

多项研究均证实SGLT2 抑制剂有减重作用,可使体重下降0.6~3.0 kg[8]。本次研究发现三组BMI 不同患者在加用SGLT2 抑制剂治疗后12 周及24 周,体重、腰围、BMI 均有明显下降,BMI 正常的患者应用SGLT2抑制剂后体重已有明显下降,肥胖前期及肥胖组患者应用SGLT2 抑制剂后体重下降更明显,提示基线BMI越高患者减重效果越明显;本研究中发现应用SGLT2 抑制剂后24 周的体重下降幅度超过12 周的降幅,提示减重的效果随着应用SGLT2 抑制剂时间的延长更为明显。

既往的研究中发现SGLT2 抑制剂的安全性较好,单独应用时不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其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生殖泌尿道感染[9]。在本研究中,肥胖前期组服用SGLT2 抑制剂治疗后12 周、24 周较治疗前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均有明显上升;肥胖组服用SGLT2抑制剂治疗后24 周较治疗前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明显上升。考虑可能服用SGLT2 抑制剂后,因其独特的肾脏排糖作用,造成渗透性利尿,虽有助于降低血压、缓解心力衰竭,但可能造成血液浓缩。目前对于SGLT2 抑制剂与红细胞比容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可进一步规范生活方式,扩大样本量以明确。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观察SGLT2 抑制剂对不同BMI 患者红细胞比容及一般临床指标的影响,初步发现SGLT2 抑制剂有很明确的减重作用,且其降体重作用是与基线体重无关,但同时会增加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建议对于临床中有减重需求及心血管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优先选择SGLT2抑制剂类药物,但要关注血液浓缩问题。

猜你喜欢

比容腰围糖化
腰围增加1厘米相当于老了1岁
选腰围 试戴半小时
红细胞比容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新型糖化醪过滤工艺
红细胞比容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米酒酿造的糖化条件优化
火药比容标准物质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