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小军,世界举坛的神话

2022-06-02何静

金秋 2022年2期
关键词:金牌

文/何静

吕小军早已在世界举坛上揽下一大把纪录和金牌了,37岁“高龄”,独步三届奥运巅峰,被人送上“不老军神”外号。他一再真诚回复:“我不是什么神,也没有军旅生涯,真庆幸名字与军队有缘,如果大家能把我看作一个真正军人就好。”

不可思议神逆转

如果没有五年前里约的那段奇葩经历,吕小军可能不会出现在东京。

2016年里约奥运会77公斤级比赛,吕小军抓举177公斤,创世界纪录,挺举202公斤,总成绩379公斤,比他2013年创下的世界纪录仅差1公斤。奥运会历来争的是金牌,不容易破纪录,吕小军留在巅峰上的足迹已使对手望尘莫及。头号劲敌哈萨克斯坦选手拉希莫夫已落后12公斤,如要翻盘,只有在最后一把举起214公斤。背景屏幕显示,他的最好成绩是207公斤,世界纪录210公斤。无论逻辑推理还是常理判断,吕小军即将卫冕。

然而拉希莫夫却并不甘心,第二把冒险加重到214公斤。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他踉踉跄跄却鬼使神差般地将杠铃在头顶停留了0.986秒!尽管开把不稳,但裁判还是给出了三盏白灯给予通过。这样两人总成绩都是379公斤,拉希莫夫因为体重较轻的原因拿到了金牌,遭遇不公判罚的吕小军不得不屈居亚军。

吕小军蒙了。直到2021年1月,国际举重联合会发布公告,拉希莫夫2016年兴奋剂飞检尿样掉包,判令禁赛东京奥运会,并等候最终处罚。按国际举联相关规则与惯例,进一步判罚生效之后,他的里约奥运金牌将被收回,由银牌得主递补。

这枚金牌失而复得,吕小军仰天长叹,因为错失金牌当年可真将他逼上了悬崖。是带着遗憾认命,还是再搏四年讨回公道、荣誉与尊严?他陷入深深的纠结。

人生能有几回搏

2017年初秋,天津全运会落幕,主管教练于杰在赛场边约吕小军喝茶。

这是里约惊梦以来,他们头一次认真对话。

吕小军坦言很纠结。同龄队友几乎全部退役,自己也老大不小,到东京奥运会时将是36岁,真不知能否顶住。但他已将举重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实在难以割舍。这项古老运动第一届奥运会就有,分量很重,加上对北京和里约两次奥运会的结局有太多不甘,所以他下不了最后决心,“真邪了门,丢失的两块金牌恰恰都在我的77公斤级,还都是输在体重!”

于杰告诉吕小军,这一年他也左右为难。奥运史上举重明星都未过30岁,离东京奥运会还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诸多风险根本无法预判与预防。这个年纪,人体机能会全面下滑,稍有闪失将一无所获。“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就是那么几步。既然无法回避,那就勇敢面对,多从自身找问题,想办法。这条路最终能不能走通,主要取决于你的决心与意志力!”

“功夫茶”喝到很晚,起身时吕小军郑重表态:“于导,我现在还没什么大的伤病,只要队里需要,我就留下来,顶上去。人生能有几回搏!”

稳步走向东京

稳步走向东京,他们是有底气的。

2017年冬训起,根据吕小军长躯干短股骨的身体结构与动力定型,强化完善下蹲挺技术,对场上站位、腰部位置和提铃距离等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他们又着力补短板,加强基础体能,多练小肌肉群,全面提升调动身体的协调性、爆发力、肌肉控制力,追寻举重最需要的人体最高的“瞬时功率”。

然而岁月催人老,再想保持年轻时的巅峰状态已无可能。虽然硬举还能勉强维持280公斤,但后蹲已从310公斤下滑到280公斤。吕小军有些焦虑。于杰不为所动:不必惊慌,够用就行。

岁数大了,过去一天体力就能缓过来,现在需要两天。同样的训练内容,原先1小时能练完,现在要1个半小时才能磨成。神经疲劳比肌肉疲劳更甚。怎么办?向科技要助力。

吕小军亲身体验过高压氧舱、漂浮舱这些高科技理疗设备。再进微压氧舱,吕小军就在里边眯上三刻钟。半小时后,舱外监测神经疲劳指数的专用仪器红线渐渐变绿。

千锤百炼打造了钢铁身躯。吕小军身材比例、肌肉线条质感和用背肌夹A4纸的表演,备受国内外粉丝追捧,有人说“可与米开朗基罗刻刀下著名雕像大卫媲美”。吕小军付之一笑,“哪里!我从来没有跨界练健美的想法,只是在练举重过程中把肌肉练得厚实一些罢了”。

疫情扰乱了一切

2020年3月,东京奥运被宣布推迟一年,坊间不时泛起可能再次推迟甚至取消的传说。吕小军又一次蒙了,以他这个岁数,这打击真是太致命了。

长期隔离,久疏赛场,掌握节奏与调整状态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与挑战。参加亚洲锦标赛后被隔离,条件受限,更不敢奢望必需的大强度高频次专业课了。孤独、焦虑缠着他们。于杰也很着急,但又不时给大家打气:我们难,对手更难,坚持就是胜利。

2013年吕小军已在天津成家,妻子郭喜艳是队友,曾登上过世界锦标赛领奖台。疫情一来,她得独自挑起这个家。吕小军双亲在湖北潜江老家务农,最多只能过来搭把手。北京到天津百余公里,疫情之前,吕小军一两周还能过去照看一下,现在只能是牛郎织女了。吕小军说:“我实在顾不上家,燕子也太苦了,只能等将来不练了,用我的下半辈子去补偿。”几乎每晚,吕小军都会用手机视频与妻儿们通话。两个女儿抢着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过两天吧!”“你说了多少遍过两天过两天的,怎么老不见你?”弄得吕小军鼻子阵阵发酸。

有一阵子,疫情好转,管控调整。吕小军周五傍晚回家,周日下午赶回。屈指可数的那么几次,他从不坐高铁,而是坐天津开来的消过毒的私家车,以防万一。

二度登顶在东京

东京奥运会终于来临。

“个人项目,集体智慧,团队作战”是举重队参加国际大赛的传统模式。尽管此前捷报频传,尽管出发前已有充分研究,但比赛头夜,举重团队相关人员还是根据最新信息重新审定吕小军的比赛预案。

于杰握有十几套预案,到了现场只需微调。

后场准备活动,吕小军严格按自己的节奏走。于杰观察着主要对手的重量、把数以及完成情况,琢磨其真实水平与战术意图,力求以最佳走势牵制对手,掌控局面。

吕小军在后场抓举最后一组160公斤时,杠铃还有点飘!他不禁举起拳头,今天无敌!

开把重量,吕小军两次提出要170公斤,于杰没点头。这是奥运会,就要165公斤。谁想到吕小军竟然失败!下场时,他自言自语,太轻了,精力集中不起来,加170公斤吧,不会再有这个问题。

于杰瞪眼了:“你轻视这个重量?老毛病又犯了!不动,再稳一把。”

战局完全按中国队的思路与意图运行。

吕小军挺举拿下204公斤,金牌在握后,直接跨到210公斤,迫使意大利选手皮拉左图喘息未定,匆促出场,三盏红灯。

吕小军当场再次抱起于杰,重现伦敦奥运一幕。时光流逝9年,赛场没有观众,但历史的丰碑已经用金字镌刻上吕小军三次冲顶的足迹。

“让我再冲一把”

东京奥运会闭幕。吕小军回国已经好几天,正在训练局隔离,看完闭幕式的电视画面,思忖片刻,拨通了于杰的手机:“我现在没什么伤病,肌肉骨胳都还可以,只是心肺功能差一点,也不太多。巴黎奥运会就让我再冲一把吧!至少我训练课不会落下!选拔时坚决服从国家的挑选。”

巴黎奥运会2024年7月开幕,届时吕小军已过40岁生日,他还要第四次参加奥运会比拼!于杰也有点震惊。这么多年来,弟子的牺牲与付出太大了,令他实在于心不忍,无法当场表态。他劝吕小军将各种因素考虑清楚,以后再定。

吕小军语音铿锵,不怕杀出黑马,只怕岁月。如果最终败给岁月,我将无怨无悔!

展开这一严肃沉重的话题,比四年前要轻松许多。

不管里约奥运会的那枚金牌还不还给他,吕小军已经手握2金1银奥运奖牌,足以证明自己。除了家庭与工作,吕小军现在没有任何压力。他表示,一旦解除隔离,立即回去争取家人理解和单位支持,毕竟,被任命天津市体育局举摔柔中心副主任好几年了,他一天都没能坐下来。

于杰给中国举重协会主席周进强打电话,郑重表示:“如果吕小军决定再打一届,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信念是人生最重的基石。无论吕小军能不能出现在巴黎奥运会赛场,他都是大家心目中的“不老军神”。

猜你喜欢

金牌
迟来的金牌
金牌搜笑王
第十七届新财富金牌董秘简历
金牌搜笑王
第十六届新财富金牌董秘简历
第十五届新财富金牌董秘简历
金牌瞬间
有惊无险的金牌
金牌搭档主持养成记
金牌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