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家庭成员在降低少数民族地区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症中效果的分析
2022-06-02杨成娟
文/杨成娟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是指女性于产褥期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或典型的抑郁发作,常常表现为产后失眠、嗜睡、孤僻、厌世、注意力不集中、轻生倾向等,是产妇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往往会影响产后恢复,严重情况下还会威胁生命安全。除损伤产妇的健康,产后抑郁症还会影响婴儿的智力与情感发育。因此,做好产后抑郁症的预防护理十分必要。少数民族地区高龄产妇相关知识缺乏,加上她们的特殊性,导致部分产妇护理依从性不佳,有学者提出可针对其家庭成员进行护理干预,促使他们配合产妇完成护理干预。本研究以收治的96 例少数民族地区高龄产妇为对象,分析针对家庭成员的护理干预对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收治的96 例少数民族地区高龄产妇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2 组,每组48 例。纳入对象临床资料完整,满足高龄产妇标准,且均为我县少数民族地区产妇,签署入组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病变、恶性肿瘤、不愿意配合研究,以及严重妊娠期并发症患者。对照组:年龄28~40 岁,平均(34.2±2.3)岁,初产妇31 例、经产妇17 例。观察组:年龄28~40 岁,平均(34.5±2.1)岁,初产妇30 例、经产妇18 例。2 组产妇在年龄、孕产经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未对家庭成员进行护理干预,主要从产前宣教、产时护理、产后护理开展:①产前宣教:产妇入院后,建立病历档案,要求产妇及其家属(尤其是丈夫)定期参与医院的课堂、胎儿教学等,详细介绍分娩过程与分娩技巧,提高他们的认知程度,促使产妇在分娩期间更好地配合完成护理、分娩。主动和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她们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紧张、担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针对性疏导,从而促使她们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分娩进程。有条件的可请既往成功案例亲身说教,提高产妇分娩信心。②产时护理:产妇在院内待产时,医护人员应热情接待,主动沟通交流,了解她们的心理状态,做好疏导,促使她们以乐观心态面对分娩。分娩期间,部分产妇有恐惧与焦虑等情绪,害怕无法顺利分娩,甚至担心胎儿有问题等,为此助产人员除了对产妇开展呼吸、腹压训练,还要介绍无痛分娩技巧,提高她们的分娩技能。多予以产妇关心,主动递送毛巾、温水等,让她们感觉到被呵护,体会到家一般的温馨。通过倾听、抚触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配合导乐分娩护理,可进一步提高分娩成功率。此外,难产或剖宫产时,及时告知产妇及其家属,获取他们的积极配合。③产后护理:分娩2h 后,将其安全送回病房,此时产妇因分娩所致精神与身体疲劳比较明显,需安排在安静、温馨的环境下休息,切勿对其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刺激。产后每天进行1 次健康指导,将母乳喂养方法与育儿知识告知产妇及其家属。在出院时不仅发放宣传手册,同时告知她们访视的时间与访视。产妇产褥期十分敏感,且依赖性强,产妇出院2~3d 后做好电话随访,了解其在家期间的情况。若产妇出院时评估为高危产妇,则上门随访调查,对产妇与婴儿完善检查,同时对她们的心理进行评估,鼓励产妇将心中的想法说出来。
(2)观察组除了常规产妇护理干预,还针对家庭成员进行护理干预:对家庭成员介绍产后抑郁症相关知识,包括其病因、诱因、预防与治疗措施等,提高家庭成员的认知程度,促使他们在产后休养期间,积极避免诱因,减少产后抑郁。重视传统观念的纠正,对家庭成员宣教“生男生女一样好”的思想,促使家庭成员不论产妇生男生女都予以产妇尽量多的关心与体贴,让产妇感觉到家庭成员的关爱,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分娩期间,告知家庭成员,尽量有丈夫或者长辈陪伴,提高分娩期间产妇的信心。教会家庭成员对新生儿的一般护理,比如穿衣、喂养、换尿布、抚触、洗澡等,教会家庭成员了解常见的新生儿生理现象与注意事项,避免新生儿意外事件发生。此外,对家庭成员进行宣教,介绍如何科学“坐月子”。
1.3 观察指标
比较2 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以及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率。
1.4 评价标准
(1)产后抑郁症:按照爱尔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价产后抑郁症情况,含有条目10 条,按照4 级评分法评价(0~3 分),其中第1、2、4 条为正序评分,而其余7 条按照反序评分,评分最高30 分,评分越高表明抑郁越严重,评分不低于13 分判断为有抑郁症状。
(2)护理满意率:护理结束后,利用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情况,评分范围0~100 分,评分≥90 分为满意、70~89分为尚可、不足70 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率=满意率+尚可率。
1.5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23.0 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行x检验,P<0.05 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1 例,发生率为2.08%,对照组则发生8 例,发生率为16.67%,观察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4.413,P<0.05),见表1。
表1 2 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比较
2.2 2 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6.774,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率对比[n(%)]
3 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一类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多有焦虑、失眠、哭泣、忧愁不定、头痛等症状,且症状的轻重往往受到个人状况与家庭成员的影响。虽然在产后抑郁症的有关因素研究中发现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家庭成员关系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高龄产妇中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十分缺乏,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常规护理至今已有多年应用历史,是了解患者与观察病情的主要手段,也是整体护理的切入点,是促进医患和谐的基础途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有耐心、爱心、细心、责任心,尽量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提高护理满意度。但是,常规护理并不全面,缺乏针对性、个体化,尤其是对于高龄孕产妇的家庭成员,常规护理难以满足。
本研究对收治的96 例少数民族地区高龄产妇进行了研究,发现实行对家庭成员护理干预后,可减少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率,与单纯患者常规护理干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加大宣传力度,尽量获取家庭与社会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康复空间,减少诱因,甚至消除或避免抑郁症发生,从而促进产妇安全渡过产褥期。家庭成员在产后抑郁症中也有关键的作用,为此应充分做好家庭成员的干预,动员全部家庭成员关注产妇产后的生理与心理变化,通过宣传与教育,利用语言交流技巧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同时通过暗示、引导、制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增进夫妻、婆媳之间的关系,让家庭成员多予以产妇关心与安慰,让产妇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消除负面情绪。在本次研究中发现针对少数民族高龄产妇的家庭成员进行干预有不错的价值,但未能进行大样本、追踪随访调查,同时研究中的指标较少,还无法完全证实对家庭成员护理干预的价值,有必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大研究指标的探究,同时做好随访,才能更好地发现其应用价值。
综上,少数民族地区高龄产妇护理中针对家庭成员做好护理干预,可进一步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同时提高护理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