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双能”理念下小学语文“三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2022-06-02陈丽云
陈丽云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考虑一对最重要的关系,即教与学的关系。研究这对关系就可以发现,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可以演绎出许多新的理解。在现代教学理念之下,教学关系更多地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关系阐述。但是对于具体的教育者来说,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演绎,如果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面向教学双方,进而构建出适应区域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那就可以对实际的教学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基于上述认识,在实践当中提出了“教学双能”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就在于同时强调教与学的主体关系,强调在教学互动中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信、互助、互育。而要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还需要形成更为具体的教学策略,于是又进一步提出了“三学课堂”的思路。显然,“三學课堂”的核心在于“三学”,即自学探学、互学研学、引学悟学。这三者之间是高度融合的,且是能够面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面向教学法研究与运用的。即使用课程改革的观点或当下核心素养培育的观点来审视,也可以发现在“教学双能”理念之下提出的“三学”课堂依然有着茁壮的生命力。
这一生命力体现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就可以初步概括为教学关系的有效构建。这个教学关系既面向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也面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一、“教学双能”理念下小学语文“三学”课堂的理论解析
“教学双能”理念下小学语文“三学”课堂的理论建构,对于一个致力于促进自身成长并以此为基试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条件的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站在理论的角度解析“教学双能”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三学”课堂,既需要有宏观视角,同时也需要结合已有的实践去获得一些经验性的理论认知。
从宏观视角来看,教学双能所强调的教学和谐关系的构建,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教要能够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高度匹配,前者要能够服务于后者,后者要能够对前者提供更多的启发。对教与学的基本关系用“双能”来描述,强调的就是两者之间要保持“双”的关系,要追求“能”的效果。有了良好的教学关系作为支撑,再结合小学生和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可以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学生那些看起来与成人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内容,是学生解读文本过程中出现精彩的前提,同时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方式当中。用自学探学、互学研学、引学悟学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与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努力中去探索,在互相交流与合作中保证自身的经验能够支撑起文本解读,主动地理解教师所提供的课程资源,使学习处于良好的状态当中。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自学探学、互学研学、引学悟学是具体的实践路径,其中对语文学科特点的研究,决定了如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自学探学,决定了在什么时候去组织学生进行互学研学,决定了通过怎样的手段去引学进而促进学生悟学。这是一个生成实践智慧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内化“教学双能”以及“三学”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任何经验与反思,都可以对具体的教学形成支撑关系。
二、“教学双能”理念下小学语文“三学”课堂的实践探究
当研究的视角从理论转向实践的时候,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研究案例,是最好的总结经验、生成经验的方法与途径。同时,这也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驱动实际、用实际积累理论的过程。
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猫》这篇课文。对于猫而言,小学生当然不会陌生,因此可以说学生是具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的。而对于教师来说,这些经验是否能够在课文解读的过程中直接运用,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同时,学生解读《猫》这篇课文,可能会有教师预设中的内容,同时也会有一些生成,如何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即时反应,也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并做好准备。在这一思路的基础上,笔者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几个环节的重点设计。
一是在课文解读之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家庭或生活中的小动物的观感。在学生充分表述之后,再将表述的重点引导到“猫”这个小动物上来,并让在生活中对猫有过观察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个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以支撑学生解读课文的过程。这个过程将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到小动物身上,然后再集中到“猫”身上,这遵循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对猫有更多的思维指向;而让学生表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语言将学生可能模糊的思维变得清晰的过程。
二是在课文解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认识猫这个小动物。重点要思考的问题有二:其一,作者是怎样惟妙惟肖地描写一只猫的;其二,作者描述的猫与自己大脑中已有的关于猫的印象有什么不同。
这一环节实际上是衔接上一环节,要求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对猫的描述上来,需要学生基于课文的描述,去构建出属于作者笔下的猫的表象,同时将这个表象与自己大脑中原有的猫的表象进行比较,于是也就可以获得一个对比的学习过程,从而深化对课文描述的理解,同时领略作者运用文字的功力。
三是思考如果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说或写)猫,自己会用怎样的语言。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同时面向学生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强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形成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由于这个学习过程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内省,因此更容易获得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双能”理念下小学语文“三学”课堂的教学反思
以上这三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能够很好地用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从而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关系中获得发展,而这就是教学双能的最本质的追求。在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中,“三学”体现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的激活,使得学生有了自学探学的空间,学生也确实能够在经验的基础上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从而进入自学探学的状态。在第二个环节中,由于问题解决或其他的需要,学生会产生互助学习的动机,能够在互学中走向研学,从而让自身的学习表现出高度的研究形态。在第三个环节中,引学悟学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实现深度学习。当学生的学习有了深度之后,学生也很容易就进入感悟的状态,于是悟学也就有了可能。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教学双能”理念下小学语文“三学”课堂,强调的是通过“教学双能”理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三学”课堂保证学生的学习有一个科学的过程。
笔者以为通过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可以让学生在科学的学习“战略”思路之下,有科学的学习“战术”,而且这个过程是指向学生的,是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自学探学、互学研学、引学悟学中的自、探、互、研、引、悟的主体都是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进入这样的学习状态,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体建构。而有了这样的学习基础,无论是知识目标的达成,还是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