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翩跹之美

2022-06-02赵之怡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材质颜色

【摘要】作为中国的传统纹样,蝴蝶纹的兴起与繁荣是工艺历史中华丽炫目的一笔。无论双蝶两两团抱,或是百蝶散飞,蝴蝶纹凭借其秀丽的外观特质演绎出了百变的艺术美学,在纹样史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丰富的文化象征蕴涵,造型组合的多元形式,不同工艺材质应用的拓展,都是蝴蝶美学研讨的重点。本文将从蝴蝶纹样入手,厘清蝴蝶纹在朝代更迭间的演变趋势,围绕其象征功能、造型结构、颜色运用与多元材质进行探讨,分析蝴蝶纹样的艺术价值与民族文化意义。

【关键词】蝴蝶纹;文化象征;人文精神;形式结构;颜色;材质

【中图分类号】J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5-172-03

【本文著录格式】赵之怡.翩跹之美——中国传统蝴蝶纹文化内涵与艺术形式浅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2,03(05):172-174.

在岁月的淘洗孕育中,蝴蝶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纹样语言和结构体系。隋唐时期,蝴蝶开始出现在铜镜与纺织品的装饰纹样上;宋朝时期,清丽淡雅的蝶影在文人的纸本绘画里皴擦出了柔美舞姿。直至明清两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手工业的飞跃发展,蝴蝶纹正式成为宫廷与坊间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纹样。在自然界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蝴蝶的表达意境与情感交流功能不断发展,丰富多元的造型特征赋予其在工艺美术上无限的美学价值,而人类的情趣与智慧则为其创造出美好的象征与吉祥寓意。

一、象征意义与功能

蝴蝶轻盈灵动,色彩斑斓。形态上的纤丽与虫类繁殖的特性使其具备多样化的象征意义。在历史多元元素的影响下,蝴蝶形象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装饰符号,人文的力量开始赋予其情感表达与民族崇拜的多元功能。

(一)爱情象征

“复此从凤蝶,双双花上飞。寄语相知者,同心终莫违。”

作为爱情故事中的经典题材,从古至今,蝴蝶在众多文艺作品中常常代表着幸福美满、忠贞不渝的情感象征,传递着男女之间的情感爱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著名的民间故事梁祝化蝶,演绎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情投意合的情侣生前无法结为连理,只好死后化蝶比翼双飞的凄美传说。在这段苦恋里,蝴蝶象征着对爱情忠贞不一的信念与令人为之动容的坚守。双飞蝴蝶的意象不仅代表着梁祝的爱情相守,在蝶纹运用中,两两翩飞的蝴蝶还具有自由恋爱的特殊意义。如“蝶恋花”组合纹样中,蝴蝶象征男子,花则代表着美丽娇柔的女子,花丛间双蝶翩飞的式样实是“才郞共淑女”愿望的直白表达与男女之间绵绵情思的寄托。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蓝缎地平针绣蝶恋花女衬衣,采取了蝶恋花纹作为主要纹样。衬衣领口与大襟处包镶黑缎地平正绣蝶恋花纹花边,蓝色缎地上绣满折枝梅花和蝶恋花纹饰,以东方人传统的含蓄手法描绘出青年恋人富有朝气、风华正茂的生命力以及青年间动人的脉脉情意。

(二)吉祥寓意

明清时期,市民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风俗的改变,传统纹样的宗教意义与伦理色彩渐渐淡化,对生活充满美好愿景的吉祥寓意纹饰得到推崇。蝴蝶纹的吉祥纹样应用在这个阶段逐渐发展成熟。作为常见的吉祥纹样之一,蝴蝶纹以瓜瓞绵绵和耄耋纹两个主要纹饰表达吉祥寓意。因为蝶与瓞同音,瓜多籽,蝶繁殖能力强,故取其谐音,将蝴蝶纹样与瓜果纹样组合为装饰纹样,象征子孙绵延兴旺的吉祥寓意。构成瓜瓞绵绵的纹饰图案分为两种,一种是瓜和藤蔓的组合,藤蔓枝叶缠绕于瓜上,另外一种为瓜和蝴蝶构成纹样,此类纹样则多见于清朝。

蝴蝶纹的另一经典吉祥纹饰为猫蝶纹。此纹常由猫、蝴蝶与牡丹三元素构成。代表器物有清乾隆的画珐琅猫蝶烟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鼻烟壶由铜盖与壶体组成,直口,短颈,扁圆腹,平底,另附象牙匙一把。盖上鎏金錾花,壶身饱满丰腴,腹壁细绘一只白猫在花丛中捕捉蝴蝶的场景,神态生动,毫毛毕现。

(三)民族崇拜

蝴蝶的造型特征与文化含义始终是众多学者研究蝶纹的首要切入点,而在蝶纹的历史演变中,苗族文化孕育出的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的蝶纹意涵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搜神记》记载,“木蠹生虫,羽化为蝶。”由于苗族远古先民认知能力的局限,无法解释蝴蝶由卵生虫、虫成蛹,再到羽化为蝶的全变态生命过程,便将其视为神秘的自然力量。苗族先民敬仰于蝴蝶的生命力与繁殖的魅力,在物我混一的浑沌状态下他們对繁衍子嗣寄予强烈的重视,繁殖能力旺盛的蝴蝶自然被人们视为女性生殖力量的象征。于是,苗族人将蝴蝶纹与鱼尾纹、石榴纹等其他纹样组合叠加,借喻或隐喻对母性生殖繁衍的崇拜与敬仰。

除了生殖崇拜的象征功能,蝴蝶在苗族亦被尊为人神鬼兽的共同始祖,作为氏族部落的保护神与重要图腾流传至今。受地域自然因素的影响,苗族先民在求同认亲的心理作用下奉蝴蝶妈妈为母姓始祖,将蝴蝶视为民族文化的崇拜图腾。缅怀先祖的蝴蝶纹样开始在苗族大量运用,其纹样的滥觞为后人带来了蝶纹饰样更为丰富的美观价值,为民族文化的考究添上别样风采。与苗族的祖先崇拜相似,水族也将蝴蝶视为远古图腾,并作为生命纹样世代相承,如绣有蝴蝶纹样的水族马尾背象征着祖先对后代的庇护与祝福。

二、造型结构与形式

在历朝历代的演变过程中,蝴蝶纹的纹样结构以传统经典纹饰形式为基础,逐渐完善拓展,形成了和谐稳定、活泼自由的多元格式。

(一)造型特点

蝴蝶纹样的造型具有时代性特征。唐代的蝴蝶造型呼应着当时社会对丰腴审美要求的推崇,整体纹样趋于丰满;宋代推崇理性审美,写实性的蝴蝶纹样由此孵化而来;明代注重组织的严密性和形体结构,在前朝的写实基础上加以适当变形和夸张;清代的蝴蝶造型则充盈着自然活泼的气息,线条灵动而富有生命力。可见蝴蝶纹造型与时代的审美情趣和人类需求息息相关。

(二)形式结构

与造型时代性相似,蝴蝶纹样的形式与构成在不同的时间段亦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明清时期蝶纹的应用已经成熟,多种主题造型格式在这个阶段开始风靡于宫廷坊间。单独百蝶翩飞,或与花鸟鱼虫组合共舞,蝴蝶纹样在规则散点与不规则散点的形式骨骼上传达着喜庆热切、华丽富贵的艺术氛围。

1.规则散点格式

明清时期,蝴蝶纹样被大量运用在织物上,规则散点的构成格式是其主要格式之一。规则散点,即将主体花纹在平面织物上按照米字或者井字进行有规则地散点排列。明代在遵循前朝规则排列的基础上,在主体花纹之间创新性地点缀飞舞流动的蜂蝶或曼妙的花草流云,从而打破严整的网格模式,透出些许活泼生气。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藕荷缎绣折枝梅蝶纹便服袍料,巧妙应用了网状与散点相结合的四方连续纹样骨骼,将梅纹与蝶纹进行平行或交叉排列,蝶纹动势的多变亦为衣袍的整体严整架构增添一分意趣。

2.自由式散点

自由式散点亦称不规则式散点,在明清两代的大量花鸟风景器物中得到广泛运用与推崇,是明代蝴蝶纹样的主要构成形式之一。这种格式通过在应用面上对纹样进行散点式的自由排列,同时合理把握纹样与底纹之间的疏密关系与主次层次,力图在丰富的变化中实现纹样的整体统一。自由式散点格式不同于规则式散点对严整格式的要求,它更佳重视风格的活泼多变与形式上的动静结合。

3.图画式

图画式主要出现在吉祥纹饰猫蝶纹里,或大多纸本设色和绢本题材的作品中。其中蝴蝶纹与其他纹样元素合理布局,营造出具体的图画格式。如北宋赵昌所绘《写生蛱蝶图》卷,纸本设色,纵27.7cm,横91cm,著录于清内府《石渠宝笈》。图中所绘为群蝶恋花的田园景致。卷中蝴蝶轻灵振翅,翩翩起舞于画幅的上半部;而画卷底边秋花枯芦漫风摇曳。墨色浓淡间,蛱蝶之翼薄如绢纱,须脚细如发丝,花纹绚丽斑斓。

4.主题造型格式—蝶恋花格式

“蝶恋花”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名。北宋词人柳永《蝶恋花》曾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词间情感纠葛缠绵悱恻,词牌名“蝶恋花”也渐渐成为蝶纹里表达男女情感饰样的名称之一。

蝶恋花格式主要由蝶绕花、蜂蝶争春同花卉配合组成,旨在表现男女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其常见的花卉相关搭配有菊花、山茶、梅花、莲花、牡丹、芍药等花草纹样。蝶恋花构图稳定,结构严谨,一般以写实风格为主,并根据题材、寓意需要作适当变形处理。历朝历代中,蝶恋花作为装饰纹样多次出现。隋代,蝶恋花格式的蝴蝶纹样金饰被安置在公主的墓葬中。唐代时期,蝴蝶纹首次作为织物的装饰纹样出现,宋代时得到进一步发展,蝶恋花格式开始被广泛运用在织物的装饰花边上,如1975年福建福州福仓山北坡南宋黄晟墓集中出土的一批“蝶恋花”格式的衣饰,有印金绘芍药灯球花边与绣蝶恋芍药纹花边等式样。直到明清两代,蝶恋花格式发展达到了巅峰,各色蝶恋花首饰和蝶恋花纽扣花精美绝伦,织品与器物上花蝶翩飞。

5.主题造型格式——喜相逢格式

喜相逢早期又名“阴阳鱼”,源于太极图中的“负阴抱阳”图形。该图以S形分割一圆为黑白两半,白中有一点黑,黑中又有一点白,代表阴阳天地阴阳相生。明清时期,喜相逢格式广泛应用于蝴蝶纹样,主要以双蝶对称平展、蝶翼翩飞两两相对,或上下侧飞合抱成团、头对头呈太极形侧飞合抱形式出现。喜相逢格式的蝶纹常在双蝶翩舞间点缀流云花卉,图案构成和谐工整,富有情趣。如今在民间剪纸、木雕、刺绣、漆器、建筑、彩画等工艺美术品中都能一览双蝶抱团翩飞的倩影踪迹。

6.主题造型格式——百蝶纹

百蝶纹格式最早出现在清代。百蝶并不指一百只蝴蝶,此处“百”泛指数量众多的意思。百蝶纹多以大小、动态不一的蝴蝶翩飞嬉戏构成纹样。其中蝴蝶或聚或散,彼此之间形成动势上的牵引呼应,常常呈现出清丽活泼的装饰效果。康熙时期百蝶纹已经出现,乾隆时开始流行,直至光绪年间,百蝶纹格式仍然是装饰纹样的经典选择。

清代彩瓷康熙五彩蝴蝶纹瓶,瓶身所绘极为百蝶纹。该瓶通体白釉,以五彩蝴蝶加以装饰。瓶颈中部绘有如意头纹、圆点纹、锦地朵花,颈、肩相接处则绘锦地如意纹一周,肩下至足部彩蝶翩飞,并间以蜻蜓齐舞。画工细腻,百蝶间三五成群、或聚或散,极尽写生之妙。

三、色彩分析

《色彩设计学》提及:“人的视觉对于色彩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因此色彩所产生的美感魅力往往更为直接。”蝴蝶身姿俏丽,色彩斑斓艳丽,颜色上的直观美感促使其成为人们喜爱的装饰题材之一。

蝴蝶纹的颜色风格随着朝代背景的改变而随之发生变化。隋唐时期国家高度统一,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艺术的昌盛繁荣,蝴蝶纹在色彩上的装饰风格也显现出大国强盛万物俱开的新局面。唐代蝴蝶纹的运用主要集中在铜镜、陶瓷与织物上,色彩上一般呈现纹样所在器物的原生色彩而不另加敷色。如陕西西安出土的亚字形蝴蝶纹镜,蝶纹透以铜镜底部银色材质颜色。宋代文人画广为流行,蝴蝶纹在纸本设色与绢本纹样上开辟出新的色彩域界。文人画往往略施淡彩,以水墨着色和水墨皴擦为主,通过线描表现,色彩淡雅,意境悠长,“情”“墨”结合。以北宋赵昌所绘《写生蛱蝶图卷》为例,卷中蝴蝶与秋叶枯芦以水墨勾线,墨色亦有浓淡轻重之分,其中蝶翼用色最为丰富,敷色朱红栀黄,积染多层,所显色彩浓艳厚重,与草叶的淡彩形成鲜明对比,更显画卷清新淡雅。

明清时期,染织工艺随着手工业经济和市民经济的繁荣得到空前发展,蝴蝶纹样的色彩美学在此时得到极致发挥与运用。据《天工开物》记载,明清色谱与染色方法多达二十几种,且出品色泽鲜艳饱满,色牢度也呈上等品质;新的织物形式也不断产生,如絲织加金技术扩充为库金、加金、刻金和织金等四大类三十余种技术。技术上的加持为明清蝶纹颜色的纷繁变化提供稳固的基础,用色尽显华丽富贵。

四、质地与材质

蝴蝶纹在不同材质上的运用具有一定的数量差异性和主题偏向性,质地的差别也在影响着视觉上蝶纹的最终艺术效果。

唐代铜镜上的蝴蝶纹样多呈现出古朴典雅的特点,明清时期的蝶纹则极力彰显富贵华丽的特性,这种剧烈的反差主要源于用色的选择与器物的具体质地的差异。唐代的铜镜一般由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质地银亮,整体呈现出坚固稳重的质感,用色上仅取材质原色,使蝶纹更显古典纯粹。相比青铜器上蝶纹的收敛克制,明清时期大量织绣与瓷器上蝶纹翩飞,活泼嬉闹,热烈乖张。

明清时期金银首饰中的蝶式纹样同样光彩照人。相较瓷器,金银器拥有不一样的硬度与光泽,它更为坚硬有力,更加炫目夺人。其上蝶纹多由打造雕琢、焊接而成,做工精美,辅以宝石珍珠镶嵌,巧夺天工,流光溢彩。

不同于金银器坚硬冷酷的质地,刺绣织品上的蝴蝶纹样带有丝织品独特的纹理温度,另有一番风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代青缎刺绣喜相逢双蝶纹八团,团花上丝线之间交织缠绕,牵连不断,五彩斑斓的颜色在丝织朴实亲和的纹理上跃动,丝线的柔软交代出蝴蝶身姿的轻巧玲珑,纤细胡须的轻盈颤抖亦显得精美宜人。除了常见的瓷器、织品、金银器,蝴蝶纹样在纸本绢画、剪纸、年画、雕刻上也频繁出现,多种材质的不同使用为蝶纹开拓了更佳广阔的艺术空间。

五、结语

综上所述,蝴蝶纹样拥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并受到不同时代、形式、颜色与质地等多元元素的影响。基于具体的历史文物或研究语境,蝴蝶灵活俏丽的身姿传递着对男女情爱的追求与吉祥安康的祝颂,同时从侧面反映出人类自古以来传统审美观的演变,揭示出人文精神对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深入剖析虫国佳丽翩跹之美的文化意义与历史缘由,不仅有利于解答蝴蝶是如何从一个原始昆虫符号发展为人文象征工具与经典装饰纹样的历史问题,更能进一步厘清并阐明中国传统社会进程中人类文明的精神流变。

參考文献:

[1]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2]高春明.锦绣文章 中国传统织绣纹样[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2005(06).

[3]欧文琼斯著;侯晓莉译.中国纹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04).

[4]刘远洋.中国古代织绣纹样[M].上海:学林出版,2016(08).

[5]古月.国粹图典 纹样[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6(09).

[6]扬之水.明代金银首饰中的蝶恋花[J].收藏家,2008(06).

[7]郭世华.湖南湘西苗绣蝴蝶纹样造型研究[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3(02).

[8]宁刚,陈汗青.雍正粉彩花蝶纹饰的艺术特征[J].装饰,2017.

[9]姜图图,李心怡.《红楼梦》“百蝶穿花”服装纹样考[J].服饰导刊,2017(01).

[10]丁希凡.蝴蝶纹样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

作者简介:赵之怡(1999-),女,广东汕头,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艺术教育。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材质颜色
衣服材质大揭秘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认识颜色
特殊颜色的水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
针织衫之材质对比战
10KV配变绕组材质鉴别初探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和颜色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