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一体化视域下对中小学思政教材与教学的认识

2022-06-02张桂英

天津教育·上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段思政价值观

张桂英

思政课在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思政教材是思政教育的载体,把思政教材编写得科学规范,思政课程才能纲举目张,才能让教育者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思政教学则是思政课程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要让这座桥梁更好地发挥作用,专业教师就要在素质提升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下功夫。按照不同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使思政课教学内容高度聚焦,体现纵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整体水平和成效。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 “在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此后,关于深化学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文件相继出台,指导中小学思政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阶梯正在逐步建立并完善,让人振奋。

学龄期和青春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阶段,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教育贯穿从儿童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整个年龄段,不同学段的思政教育是一个整体。教育是一门科学,要尊重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所以,本文围绕思政教育现阶段各学段教学的联系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实现更好的思政教育一体化。

一、课程一体化视域下的中小学思政教学现状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长期以来在育人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学段间、课程间内容过度重复,学段间衔接性不高,中小学教师“各管一段”“背靠背”教学。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各管一段”“背靠背”教学的问题较为严重。通过教师间的交流发现,很多教师只对自己负责的学段、年级来做工作,而对前后承接的部分知之甚少。道德与法治学科无论是在初中和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还是在高中《思想政治》中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都是相互关联、协同的,是一脉相承、互相补充、阶段发展的关系。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我们的守护者”与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制天地”,八年级下册“坚持宪法至上”以及高二年级必修二第二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的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版块。成长的青少年们从学法、认法、懂法、守法、用法,小学初识法律、感受法律、认识宪法,到初中了解法律保障生活、伴我前行,再到高中了解民法、生活中运用法律,一步步完成了解熟悉法律并最终运用法律的认识过程。

面对思政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要更深入、更有的放矢。思政课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作为一线思政教师,我们需要从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视域下统筹兼顾整个教育阶段,针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教材体系和课堂教学系统化地重新划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更有的放矢地展开思政教育。

二、有效开展中小学思政课的方法

(一)展现教材整体性,突出层次感

当前小初高各学段思政课,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缺乏对完整教材的理解。建立小初高一体的整体架构,可以使不同学段的教师找准自己的定位,相互配合。

长期以来,思政教学陷入盲目追求“知识点”的困境,不少教师认为“知识点”的集合,就是思政知识体系,而且“知识点达成”在很大程度上,也作为学科教学的质量标准。这是因为,每个学段的教师都只以自己所在的学段目标为目标,对其他学段不重视不了解。其实,小初高教材完全可以纳入一个更紧密的知识架构并形成更牢固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小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和高中《思想政治》各学段的教材体系中,爱国主义教育是贯彻其中的一条主线。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在不同学段针对不同学情分别就不同章节中设置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景、知识和目标。纵观小初高课本: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我们都是少先队员”,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下册第三单元“百年逐梦,复兴中华”,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九年级上册“文明与家园”,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我们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形成了一系列的知识理论表达、情景设置。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兼顾其他学段年级的需求进行,就能实现思政一体化教学的育人效果。

所以,一体化的建设,从一开始制定教学目标、教材就应该考虑整体性。按照青少年各个成长阶段的特点,以合理的顺序编排教材,使每个教学板块都相互衔接,完整闭环。

另外,坚持整体架构,要求我们思政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围绕课程性质与目标对学习内容、方法以及路径作有结构关联的选取与确定。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段的德育课程要建立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合,并体现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内容结构,将学生引入真实的社会生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设计同一实践内容的不同学习阶段任务,在学生熟悉的环境做逐步延伸的活动,从而将学习关联在一起。

(二)分工明确,逐步提升

综合使用小初高各学段思政教学资源,各学段内容独立成章,又可以相互关联。《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该文件的目的就是要确保育人过程的各个阶段能各有所为、各有所获、各见其成。

在青少年各个发展阶段,其认知的侧重點各有不同。小学生擅长直观、感性地从教材、老师上课讲授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到了初中生,随着智力和逻辑思维的提升,更偏向于尝试理性的学习和接纳知识,建立自己的思维逻辑;高中生除了获得认知和思维的提升外,额外需要注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三者呈现阶梯螺旋上升的趋势。

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解学生学习整体发展脉络的前提下,夯实所负责学段的学生的重点成长。例如,在小学阶段就是需要给学生提供最直观你、感性的第一手教材资料,一定不能只局限于所谓的“重点知识点”,要结合时代、生活的变化和进步,与时俱进,不断收集提炼最新的最鲜活的教学素材,充实到教学当中。在进行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授课时,我就意识到现代的家庭文化和之前古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只是以经典的古代优秀家风案例来教育学生,会让他们产生一些距离感无法直观感受从而降低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将从古代到现代家庭的演变过程以视频等多媒体的手段进行展示,并阐述在演变过程优秀家风的保留和演化,从而让学生“看得清、看得真、看得进去”。

另外,根据德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课程关联主要发生在知识领域、人际领域、主客体间领域。知识领域的关联是本学科最显著的特征,无论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还是思想政治课程,就其内容而言,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法律、道德、文化、心理等诸多知识领域,极具综合性与广域性。例如初中课程理解权利和义务、高中课程政治权利与义务这两个学段,分别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情景,高中思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把初中知识作为高中学生认知的最新发展区开展深化教学,同时将初中教学情景的回顾作为高中教学素材,引发学生温故知新,印证知识加深理解。即小学负责引入、记忆,初中负责夯实基础、巩固理解,高中则进行高屋建瓴、统筹拔高。

(三)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避免机械重复

前面已经说到,为了课程一体化建设,需要将小初高三个学段从整体进行设计,有整体有层次;然后每个学段各自完成自己的分工和侧重点。但教学不是算术,一步一步按照逻辑公式进行求解。教学更像是放风筝,需要在同一高度盘旋往复才能螺旋上升。那么,如何合理的重复巩固从而做到教学提升就相当重要。在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学生在规定标准的学习要求中,即便达到学习目标,也会在不同的时间面对同样的情境时,出现不同的行为表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首先,重复作用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在不同阶段需要凸显,它不是简单复现,而是对学生日益更替的知识结构的重点显现,是过去学习过程中模糊或弱化的知识温故清晰与强化。其次,思政课教学中符合一定的认知发生规律,从内容衔接的角度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就与第四单元第九课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脉相承。最后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要求,教学设计中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活动的场地,还要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初高中不同的认知体验和共同的认知,对前后形成的经验做出基本判断,以此重新回到认知起点,寻找新的认知方法与路径,形成新的概念,从而深化思政育人理念。

处于教学时长和教学阶段的考虑,小初高三个学段对相同板块的知识侧重不同,教材的占比也会为各自学段的核心分工而有所偏重。这就对学段间的重复性衔接加大了难度。为了在间隔许久时间后重新唤起学生们的记忆,就需要适当地进行“前情提要”,对上个学段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炼的重复,将教学延续起来。另外,每一个板块要有一条贯穿整个小初高教育的主线,要清晰明确,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记忆并理解)。比较好理解的,比如对近代史尤其是建党以来的征程,因为是沿着时间发展,有诸多历史事件,延续的知识,学生就容易记忆,知识也能够连贯起来。小学“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单元,到初中“和谐与梦想”,再到高中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三者从知识的积累上是延续的连贯的,从思维深度是层层递进的,整条主线是中国人从磨难中走出来,在党的领导下一步一步走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像这样的教材教学设置就能做到很好的衔接。

(四)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知识积累,坚持螺旋上升原则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只有他们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建设祖国强大的未来。青少年如同一张白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引领,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使其明确为何而读书,坚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念”,一定要转变学生以往被动化的状态,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而不是将学习看作是负担和任务。

现代社会文化较之以往更加纷繁复杂,随着全球化进程,文化变得更加多样,不同民族思想更加多元,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庞大的信息,让青少年接触外界的时间提前、信息量也大大增多。但由于缺乏人生阅历、社会实践较少等因素,青少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价值迷失。特别是网络上那些驳杂的信息数据,掺杂着很多国外的不良思想观念,包含了;拜金、啃老等不良思想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青少年发展以及未来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在小初高的德育教学,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综合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设置教育内容,合理选择教育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去,才能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政课程的核心,我校在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根据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经常采用模拟场景或放一段相关视频,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所看、所想,最后老师予以引导的新模式。

思政一体化螺旋式上升,包含知识、思维、能力、情感、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在学习过程中,个体知识的总体数量,基本不会呈逆生长,知识的快速掌握,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但是,思政教学的最终成效,不仅以知识掌握的精准度来衡量,而是道德与价值观的提升。思政课程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確的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学会辨析的能力,面对各类现象、问题快速分析,最终能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不是直线,而是需要循序渐进,近似于螺旋的曲线”。不同学生的能力会有偏差,经历学习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成长也是有快有慢,但经过思政教育,使学生整体呈现出螺旋攀升的态势,这就是一体化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

因此,定期开展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活动,鼓励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小学开展结对活动,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课程研究、教师实践教育等活动,都是促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方法。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丰富教育内涵式,让每个学段都有“责任田”,而一体化就是灌溉的“一条渠”。最后思政课一体化,实现不同学段教材和教学的再认识,不仅是我们每个思政教师新时期肩负的使命,更是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基石,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吴淑媛)

猜你喜欢

学段思政价值观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