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撷国粹英华,遍植立德新花
2022-06-02郭翰卿
郭翰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曾将京剧和相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粹的代表向世界推广。而在天津市河西区,有这样一个声誉在外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它就是“艺术语文”教研组。9年来,在河西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河西区首届特级教师许冰的带领下,教研组始终秉承一份文化自信,默默行进在研究相声、京剧等国粹艺术与语文教育深度融合的康庄之路上。
跨越融合,为语文创新“立功”
谈到当初为何想到要创办“艺术语文”这个研究课题时,许冰表示,他从儿时就喜欢看京剧、听相声,从事教育工作后慢慢地把京剧艺术、相声艺术作为文化去欣赏、审视,并逐步发现了京剧资源、相声资源和语文教学的密切联系。
自2005年起,许冰便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创作了若干篇相关的文稿陆续发表在不同刊物中。在此基础上,他又在2011年撰写了专著《国粹聚焦课堂——京剧、相声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此书获得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论著评比一等奖。2019年,许冰还在天津广播电台相声广播介绍“语文教学和相声艺术”的研究。在他眼里,没有艺术性的语文课是枯燥的、乏味的、单调的;有艺术性的语文课是有趣的、灵动的、美好的。如果把生活与事业统一起来,把爱好与专业结合起来,能很好地避免职业倦怠,能享受做教师的幸福感,能享受快乐和谐的人生。研究“艺术语文”就是想让更多的教師享受职业和人生的幸福感,让更多的学生能热爱语文、喜欢艺术、追求美好。
天津,是曲艺之乡,相声之都。京剧艺术高妙惊艳,相声艺术雅俗共赏,素来为广大市民所喜闻乐见,在河西小学语文教师中也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其文化、语言、组织、呈现等要素对教师素养提升来说同样必不可少。因此,从国粹中完全可以汲取语文教育的滋养,厚培教师综合素养之本。这样的联系超越了一般跨学科的范畴,直接向传统文化借力,真正体现了“大语文之大”。也正因如此,“艺术语文”教研组应运而生。
马场道小学教师马顺名说,生活有语文,语文即生活。当国粹艺术的技巧经过语文教师的拣择与加工后,就让语文课堂多了一些变化、多了一些贯通,多了一些联系;让老师多了一些底蕴,多了一些思考,多了一些技法;让教育研究者多了一些选择,多了一些认知,多了一些策略,这对于深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向更深水区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支撑意义与极为深刻的启迪价值。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语文学科的教学资源,而且大幅拓新了传统观念下的教师教学理念与技法,并为同类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据了解,“双减”落地以来,“艺术语文”研究组配合“双减”开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听相声、学语文”系列活动,现如今已开展二十余期。活动通过剖析不同相声段子与语文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在相声艺术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聚焦课堂,为科研成果“立言”
相声、京剧艺术进课堂没问题,深度融入语文课堂,能行吗?——这是艺术语文初生之际,老师们时常发出的疑问。事实上,台湾路小学教师刘娜的《相声中的语用学研究与口语交际教学》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刘娜以马季的歌颂相声《登山英雄赞》为例,借用会话涵义理论的视角,从对话者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四个维度考量了相声包袱的设置规律,即笑料来源于其不合理性。由此,启发学生注意自己所说的话要通俗易懂,不能晦涩生僻;要言简意赅,符合经济原则;要避免歧义,言语有条理性。刘娜重点强调,在口语教学的时候要关注学习者当下生活的话题情境,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创设情境,拓展交际。刘娜还表示,此段作品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详细叙述了中国登山队1960年3月24日从营地出发,直至5月25日登上世界最高峰的整个过程。以谐趣的风格歌颂了新中国登山英雄的大无畏精神。
如今,教师们早已不再有这样的犹疑。而与之呼应的,正是“艺术语文”在河西教育沃土上九年如一日的深度扎根与茁壮成长。尤为显眼的是,近年来河西小语人在双优课、素养大赛等活动中屡创佳绩,其中相当一部分课例都运用了相声或京剧中的技巧。
马顺名表示,一点成绩背后,是一次次踏踏实实的教研、科研活动。组内坚持明确学习要求,完善出勤、交流与奖励机制:原则上每月交流一次,具体活动多采用参与式的研究方式,如专题研讨、教学反思、教学论坛、教学沙龙等。过程中运用案例微格分析法、在对比中精析名师课例、国粹名段。着力打造培养教师队伍,适时在区内展优课,推成果,拔英才。当科研成果积聚到亟待梳理的状态时,教研组萌发了把它写出来的想法,由许冰撰成了《国粹聚焦语文课堂》一书,这也成为了对艺术语文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最好注释。
传统艺术的融入,让语文学科迸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小小的船》这首儿歌因为语言优美又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所以多次被选入一年级语文教材。许冰表示,常规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而去年河西区一位教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却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品读“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两句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句话写错了。‘我在小小的船里坐’,这个‘小小的船’指的是天上的月亮,那么就是说我坐在了月亮上,坐在月亮上是不能看到天上的星星闪动的。因为星星本身是不闪的,它是透过大气层,大气层一直在移动,我们在地上看,才能看见星星闪光。”听了这位学生的发言,老师感到非常吃惊。这首儿歌教过多次,还从未遇见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处理?教师思考片刻,巧妙地鼓励学生说:“你说得很好,那你能改一改这首儿歌吗?”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美丽的星星蓝蓝的天。”话音刚落,教室里了热烈的掌声。
学生即席提问,教师机智引导,既尊重了学生,又点燃了他思维的火花。在愉悦的氛围中,教师适度地调整了教学的环节,很好地解决了课堂上出现的这一意想不到的问题。
许冰表示,“有规律的自由行动”是苏联著名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表演艺术的评价,它同时从一个侧面也代表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京剧艺术的评价。“有规律”是指京剧表演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在京剧艺术中从剧本台词的写作,场面的安排,情节的处理,到乐队的伴奏,舞美的设计;以及从演员表演中的演唱、念白、做戏和武打,到脸谱的勾画,服装的穿戴等,都有着一整套“规矩”,不能有半点马虎。“自由行动”是指虽然京剧的表演必须要遵守固定的模式,但又不能机械呆板的一成不变,而要根据剧情和人物等因素灵活处理。
河西区湘江道小学教师谭喆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与去年为党百岁华诞献礼排演的现代京剧《李大钊》相融合。本课对比的手法运用巧妙且鲜明,这与京剧中运用“急急风”锣鼓点伴奏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相得益彰,可谓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将京剧元素带入到课文学习中,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让学生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现代京剧如话剧般富有张力的剧情人物,如舞剧般新颖独特的艺术呈现,如歌剧般极具震撼的舞台效果让观者大开眼界。而这些艺术元素又有机地统一于传统京剧的表演范式之中,始终保有京剧的原汁原味。
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门艺术。许冰认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评价京剧艺术的这句话,对语文教学同样适合。特别是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也要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讲求教学模式而不要模式化”。在备课时,要遵循一定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随机应变。尤其是当学生在课堂上生成问题时,教师更要机动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采取恰当的方法处理好这类问题。许冰表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孩子们的情感将会越来越丰富,思维将会越来越活跃。能否在“有规律”的教学中恰当地处理好学生的“自由行动”,将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挑战。
随后,许冰又谈到了相声艺术中的常用技巧“三番四抖”,它是相声组织包袱(笑料)的手段之一。所谓“三番”,简单来说就是逗哏演员说三次结构相同的或者意思相近的话,然后到第四次的时候一抖,甩出的“包袱”竟是与前三次意思完全相反的内容,让人感到非常意外可笑。也有时,相声演员前面连续说三件相似的事情,然后第四次的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竟然同前三次的事情完全相反,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
许冰表示,曾经有一位教师在一次大型会议上执教“即兴作文(借班上课)”。上课伊始恰到好处地使用了“三番四抖”的技巧,既消除了学生紧张情绪,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这位老师一上来就说:“听说咱们学校的学生不怕写作文,我先测验一下,咱们先对几个句子,看看能不能对得上来。”于是,便开始了他的铺垫。“听好了:同学们好!”“老师好!”“同学们真精神。”“老师真精神。”“同学们真活泼。”“老师真活泼。”说罢学生们哈哈大笑,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抖開包袱并产生笑料。
随后这位老师又说:“再有一年多,我就70岁了,还能说活泼吗?说什么比较恰当呢?”“和蔼。亲切。慈祥。”“你们想,一个70岁的老人他最盼望的是什么?对,是健康!重来,预备,同学们真精神。”看似这是对这一轮的结语,事实上却是新一轮铺垫的开始。“老师真健康。”“同学们请坐下”“老师请站着。”说罢又是一阵哄堂大笑,学生再一次在老师的引导下抖响包袱产生笑料。
许冰表示,“三番四抖”的类似技巧,其实还可以用在指导学生朗读上,前面铺垫三番,第三番虽然不是笑料,但却可以抖响读的感情、读的意境、读的高潮。一位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时,是这样引读的:先让第一名学生读这句话,老师道:“就这样后面有多少个屈辱!你来读(指向另一名学生)。”第二名学生接着读这句话,老师又道:“就这样后面有多少个悲哀!你来读(指向另一名学生)。”第三名学生接着读这句话,老师最后道:“就这样后面又蕴含着多少个仇恨和愤慨!大家齐读。”教师先指名三位学生三次朗读这句话,教师中间穿插提升学生情感的语言,第四次采用齐读的方式“抖”响读的高潮,使感情的基调得以升华。
丰厚人文,促区域教师“立德”
如今,“艺术语文”已经在河西区开枝散叶,打出了属于自己的影响力。组内骨干数十名,囊括二十余所小学,几乎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走遍河西区各所小学,每次活动都有上百名教师参与。
马顺名表示,艺术语文的宗旨是“草根研究,寓教于乐,提升素养,享受幸福”。其中“草根研究”的要领在于“接地气”——要在“接地气”的研究中培养扎根乡土,为民从教的教师。京剧表演,往往唱腔优雅,文辞考究,美轮美奂,陶冶人心。相声表演之佳作,往往思想阳光,讽喻深刻,雅俗并蓄,寓教于乐,富于文化韵味,在幽默之余兼具一定的人文性、思想性。“寓教于乐”的特色在于“寓教研于乐”,让平淡的教研变得丰富多彩,余有“滋味”。“提升素养”着眼于从教根本,让国粹艺术直接作用于提升教师人文底蕴。“享受幸福”重在享受过程,旨在维护教师身心健康,幸福从教。
文化自信,助学生发展“立身”
许冰表示,“艺术语文”使语文课充盈着情感,充满着情趣,在艺术元素的感召下,很多学生能如沐春风,陶醉语文的学习,很多学生用轻松愉悦的方式接近语文。特别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听适合他们的相声中,学生的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听相声算不算得上是一种‘有声阅读’呢?我觉得可以算,而且形式生动有趣,语言通俗易懂,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听相声可以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还可以让学生们在笑声中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学生对社会、对生活较强的感受和感悟能力,使他们在欣赏相声的过程中智慧得以启迪,高尚的情感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快速发展。”许冰认为,“艺术语文”有助于让语文成为儿童用来与大自然、与人类文化以及与他人沟通对话的工具,促进儿童人格全面形成,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可以说,欣赏优秀的相声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一条寓教于乐的路径。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相声艺术土生土长于中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许冰告诉记者,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从欣赏京剧、相声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有些家长问孩子:“你最近这么多的成语从哪学来的?”孩子高兴地回答:“听相声学来的!”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