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策略引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2022-06-02范佳稀玲

教育界·A 2022年9期
关键词:批判思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帮助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对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其重要性更为显著。教师以丰富教学形式、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深度把握课堂等方式,助力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让学生学会自主反思、自我归纳总结,还能实现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文章就数学课堂中如何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积极探索,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建构更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批判思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范佳稀玲,(1983—),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并改善思维的一种能力,它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在现代社会中被确定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小学数学是对批判性思维需求最为明显的一门学科,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十分必要。批判性思维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加之小学生的身心正在高速发展,因而教师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势在必行。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材进行深挖,把握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把批判性思维巧妙地融合到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建构更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一、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長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沿用注入式的讲解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思维消极、被动与盲从,难以得到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授课模式,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奠定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授课氛围有助于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能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以积极的状态融入课堂,参与学习,敢于质疑问难。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

在教学“3的倍数”时,新课伊始,笔者微笑着向学生提问:“大家已经学习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谁来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先前已经有了探索2和5倍数特征的经验,于是很快打开了话匣子,和身边的同学交流起来。有的说从个位上的数考虑,也有的说只看整数的末尾是不是3、6、9。学生们在和谐的气氛中讨论、交流着,此时笔者并没有打断,也没有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验证。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如33、36、39、63、66、69等,但也有一些个位上是3、6、9的数不是3的倍数,如13、16、19、23、26、29等。这是什么原因?学生们心生疑问:难道原先的猜想不对么?在经历这样的质疑后,学生们否定了自己原先的猜想。经历了自我否定的过程,这样学生才会对正确的结论产生深刻的印象。基于此,笔者让学生们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3的倍数,然后看看所用算珠的个数与“3”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重新确立了探究的方向,很快发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与个位的数没有关系,而应该计算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新知探索,当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所学新知产生矛盾时,就会激发认知冲突。小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认知冲突会驱动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又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二、以问引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在于“批判”,这就需要学生在接受数学现象和数学知识时应该做到细致观察与思考,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大包大揽,将知识直接生硬地讲解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思维无法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没有质疑的想法。教师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巧妙设置有梯度、有深度和有引领作用的问题,充分利用“以问引问”教学形式的优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疑问,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获得提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在课堂导入部分,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熊出没》中的光头强在森林中发现了一处宝藏,按照寻宝图的指示,宝藏就在光头强的右脚边五米处,你能够帮助光头强以最快的方式找到宝物吗?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以右脚落脚点为一个端点,向左画了一个五厘米的线段;有的以右脚落脚点为端点,向左、右各画了一个线段;有的以右脚为落脚点,在上、下、左、右分别画了一个线段……纸上的点越来越多,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逐步改进。这时笔者适当引导:“大家请思考,如果把这些点都连接起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很快就有学生意识到是“圆”。这时候笔者继续抛出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光头强宝藏在哪里吗?应该怎样去找呢?”这样步步引导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在不断的质疑、反思中自主构建圆心、半径等抽象概念。笔者再运用书本例题的分析、习题的巩固,帮助学生证实自己的想法,并以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想法中的不足之处做出有效改进。

上述案例中,笔者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不断质疑、求证,在笔者正确、适时的引导下,学生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理解到位,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新课程改革之后,数学教材越来越贴近于生活,这也是数学教学实现生活化的内在支撑力量,是对学生发展要义的重要体现。教材中有许多可以探究的潜在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尝试探究这些隐藏知识点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会产生许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其实这就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正在萌发。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机会,并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其以适宜的学习形式进行数学问题的有效探究,从而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探究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会更为深刻到位,從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增强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①同学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与什么有关吗?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你认为应该如何去推导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回想以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关知识,并会不由自主地与它们进行对比。这时候学生就会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有四条边,并且它们的对边都是既相等又平行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都相当于长乘宽,那么就是找到平行四边形的长和宽就能解决问题了。还有学生自己动手画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把它剪了下来,并在对折的过程中发现它是由两个相等的三角形组成的。如此在后续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就比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简单多了。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通过借助已学知识进行类比、逻辑推理等,就能凭借自己的反思与求证,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环节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自主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快速了解新知,从而实现高效学习。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实现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四、故错纠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有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的方法。”这就充分说明了错误是一种宝贵的课堂资源,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课堂中故意出错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学会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把握时机,人为地去制造错误,引发学生的主动纠错和探讨,以此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机会,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进而达到“触类傍通”的效果。“故错、纠错”就是利用学生“差异刺激”的心理,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除法”的相关知识时,有这样一道题目:“0.4×0.6÷0.4×0.6=1,请同学们思考这个算式是否正确?”当笔者用多媒体展示这道题时,乍一看,有学生认为这是正确的,有学生认为这是错误的,双方各执一词。这时候笔者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在学生的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应该采用简便算法,(0.4×0.6)÷(0.4×0.6)=1;有学生认为不应该人为地加上小括号,应该按顺序从左向右依次计算……在争辩声中,学生认识到了,即便使用简便算法,也要先考虑运算的顺序问题,否则就会出现错误。笔者再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与总结,以此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鲜活。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可以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本质。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通过故意犯错引导学生去发现错误,并且要求学生通过共同探讨纠正笔者的错误。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于错误的发现实则是对其观察力的充分利用,因而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中,教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辨析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批评、挖苦学生,而应进行巧妙的引导,让学生经历自我否定的过程,主动地找出错因,修正错误,让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顿悟。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还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核心要领,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

五、反思梳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相关地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说明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否则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教材内容,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会在反思中培养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发展批判性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去做实验。学生第一次用水按照步骤要求去做,可以得到相应的结论。之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按照相同的步骤用沙子去做这个实验,会得不到一样的结论。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并且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同结果,很快就会有学生发现是因为水和沙子的疏松状态不同而导致的结果不同。

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单一变量的对照,对照后的实验结果出现差异,也是教师推动学生进行反思的良好契机。教师对于结果的不同之处,要提出针对性问题,拓宽学生的问题探究思路,使学生学会比较,学会分析,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最大化发展。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是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一种思维。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将学生发展置于本位,从而使教师能够站在学生发展需求的角度,借助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学会批判与创新,学会用发展的目光看事物,学会反思与归纳,学会用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与生活,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玉芳.以学定教,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教育观察,2020,9(48):129-131.

[2]陈兆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的路径[J].新课程导学,2020(S2):93-94.

[3]陈美青.基于生本课堂理念的小学数学高阶思维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12):106-107.

[4]郑香花.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成长:指向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探微[J].新教育,2021(26):28-29.

[5]陈金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01):61-62.

猜你喜欢

批判思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批判思维,语文教学的应然选择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巧借课堂生成资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发掘乡土历史资源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