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融合式创造性游戏开展的有效策略探究
2022-06-02陈彦
【摘要】幼儿在幼儿园中,参与游戏活动,能使其各项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而融合式创造性游戏的合理开展,对幼儿能力的发展更为有益。为此,文章分析融合式创造性游戏的开展意义和开展原则,并从三点出发探究幼儿园融合式创造性游戏开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有效策略;创造性游戏;融合式;幼儿园
作者简介:陈彦(1982—),女,福建省厦门市第十幼儿园。
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可以以想象为支柱,积极、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主要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这三种游戏类型。创造性游戏可以让幼儿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自由发挥,满足幼儿喜欢学习、好提问、好奇心强、善于模仿的特点。笔者围绕创造性游戏的环境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进行了实践研究,认为将三大游戏有机结合,采取开放式组织指导策略,能确保创造性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得以真正实施。
一、幼儿园融合式创造性游戏开展的意义
随着幼儿园活动的不断丰富和幼儿游戏水平的不断提升,幼儿园游戏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出现了融合式的游戏,如在创造性游戏中,随着结构作品(超市、商店、马路等)的不断完善,幼儿会自主创造出洗车员、司机、售货员等不同的人物角色或新的游戏场景来契合已有的结构作品,进一步丰富游戏内容和提升游戏质量。
为了更好地顺应幼儿的发展、尊重和理解幼儿的游戏形式和学习形式,教师在创造性游戏的开展中,应不断推进、支持幼儿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和学习。融合式创造性游戏改变了过去三类游戏单独开展的模式,将三类游戏的环境创造、材料传递和空间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并与各类教育相融合,从而保证幼儿园游戲活动的真正实施。
二、幼儿园融合式创造性游戏开展的原则
(一)融合性
在融合式创造性游戏中,游戏首先要具备充分的融合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不同游戏的融合,即教师要尊重幼儿的需求,将结构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灵活地融合起来。另一方面,是对游戏要素的融合,即教师要将游戏的资源、环境、教学方法等灵活地融合。教师通过这两方面的融合,可以创造出更为理想的游戏环境。
(二)合作性
合作属于社会互动,是个体、群体间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利用协作最终达成目标的一类联合式的行为。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往往有着很多的合作需求,当人缺少合作的能力及精神时,其人际关系、职业生涯等都会面临问题。幼儿正处在合作精神培养的关键时期,为此,在游戏开展中,教师要重视游戏的合作性,给予幼儿发展合作能力的平台,为其后续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生活性
在学前阶段,引导幼儿提高对生活的认知十分重要,幼儿教育的内容也基本是围绕幼儿生活的,以期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使其对生活问题的思考及解决更加顺利。为此,在游戏设计中,教师无论对哪类游戏进行结合,都要考虑游戏的生活性。教师在游戏中使用幼儿熟悉的生活元素及环境,既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投入游戏,又可以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培养生活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幼儿在玩中学,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
三、幼儿园融合式创造性游戏开展的有效策略
(一)创造开放自主的物质游戏环境
幼儿的发展是其自身与环境能动作用的结果,因而融合式创造性游戏的人文环境与物质环境共同形成了幼儿发展的环境支撑。对于引导幼儿发展的物质环境的创设策略,笔者将从材料投放和场地创设两个维度的融合进行阐述。
1.材料投放打破界限,鼓励幼儿想象创造
创造性游戏理应是开放的、自主的,但当前创造性游戏中的材料投放却缺乏这种特点,材料投放区域性特点显著,例如角色游戏中多出现娃娃、医院玩具、模拟日常生活的各类玩具等,而表演游戏则多以头饰、服装、鞋子为主,各类型积木、拼插玩具等成了结构游戏区的主导材料。表面上各区域内游戏材料丰富,但在材料多样化的背后的却是区域间材料的隔阂与封闭。以游戏材料为中心的游戏区域各自为营,幼儿所进行的游戏与操作的材料、区域一一对应,缺乏区域间的材料互动。这不仅限制了幼儿的活动,还限制了幼儿自主发展。当幼儿在面对问题并积极思考以寻找解决方式时,却由于区域的封闭,不得不把搜索范围局限于现有区域,忽视其他游戏区内材料的可利用性,得不到更多解决方案,原本萌发的自主性也逐步消减。例如,在玩角色游戏“麦当劳”的时候,幼儿想到,用完餐之后,真实的麦当劳餐厅里有一个大垃圾桶可以回收那些吃剩的食物,但在游戏中,这些“垃圾”没地方放。幼儿想要一个大垃圾桶,就要去找一个大的桶,但一时间没有办法拿到。因此,幼儿就在这个环节遇到了瓶颈,没有办法继续游戏。孤立的材料、区域将幼儿限制于某一特定的游戏内,无论是解决问题还是想象创造,幼儿都被局限在封闭的环境中。这些看似丰富的游戏材料营造出幼儿可以自主发展假象。
学前幼儿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其思维发展需依靠具体形象的事物。因此,教师在进行游戏材料投放时,可突破原本固定的游戏区域,增加区域间的互动,将不同区域的游戏材料混合,充分从物质材料方面体现创造性游戏各区域间的融合。例如,教师将结构游戏区的拼插玩具、积木等适当地投放到“麦当劳”这个角色游戏中,当幼儿需要一个垃圾桶的时候,可以用花片、积塑马上拼搭出一个垃圾桶,使游戏能够继续推进。同时,这种方式的投放也让幼儿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非结构化材料所带来的物质刺激。幼儿通过亲自动手完成游戏中所需要的材料、玩具,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这也为他们的游戏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
2.游戏场地融合开放,兼顾幼儿差异性需求
长期以来,笔者所在的幼儿园的游戏都是在班级的小环境中进行的。幼儿人数多,场地小,材料堆放在拥挤的地方,幼儿移动极为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决定开放游戏场地,合理利用所有空间。一是拓宽班级小环境。充分利用走廊、洗手间和宿舍,打通室内外场地,如在洗手间附近设置理发店,在多功能宿舍设置娃娃屋、医院、图书馆,在两个班级之间的走廊上设置一个表演剧场。二是组合班级新环境。当两个或多个班级同时进行游戏时,幼儿可以在两个或多个班级之间穿行,进行系列活动,由此让幼儿不再局限于规定的狭小空间,这样既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又充分体现了游戏的自主性。三是利用园内大环境。幼儿园的许多大场地平时利用率较低,在开展“游乐场”这一融合式创造性游戏时,就可以将活动场地选为操场上,为幼儿提供更开阔的场地,让幼儿玩得更加投入,更加富有创造性。
(二)创造开放自主的人文游戏环境
创造性游戏提供了幼儿发展至“最近发展区”的机会,游戏材料、环境等方面的融合成为幼儿发展的物质“脚手架”,而教师的指导则从人文层面为幼儿发展搭建“承重结构”。
1.指导的前奏——观察先行
教师只有仔细观察和记录游戏的情况,才能充分了解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把握住游戏的脉搏。然后教师再有目的地制订游戏方案,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开展创造性游戏。为了更好、更全面地观察和记录儿童游戏的情况,教师可以仔细地制作幼儿游戏的观察纪录表,在综合观测的基础上,重点做好跟踪观察、记录和分析,做到观察有重点、指导有要点。
2.指导的进程——整合迁移
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与在其他活动中获得的发展是一体的关系,幼儿在各种活动中能实现知识经验、学习策略的迁移。如在“游乐场”这一主题活动中,笔者引导幼儿将结构游戏与数学活动中的排列组合、美工活动中的造型艺术等知识有机整合,使幼儿的结构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能运用排列组合的方法来铺地板、设计围墙,运用所学的配色技能对设计的楼房进行色彩搭配等。同时,笔者也鼓励幼儿将制作好的作品融入角色游戏中,在游乐场搭建完成之后,幼儿自制游乐场门票、开设游乐场专车游览线等,玩起了角色游戏“游乐场”。在玩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又将迪士尼游街表演游戏的经验迁移到角色游戏中,增加了歌舞表演的环节,从而将表演游戏融入创造性游戏中。
3.指导的深入——生成转换
要想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教师必须对幼儿进行深入的引导,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幼儿的生活经历越丰富,游戏内容越新颖,可玩的层次越高,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就越大。为此,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造各种条件,让幼儿走向社会,亲近生活,积累经验。在开展融合式创造性游戏“麦当劳”时,笔者充分发挥家园配合的力量,让家长在周末带幼儿到麦当劳餐厅里观察其运作方式;笔者还邀请在麦当劳工作的家长来园,跟幼儿互动,解答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等。教师作为整个游戏的引导者,要善于把握游戏的进度,注重挖掘幼儿的潜能,推动游戏发展。如在“麦当劳”主题游戏中,笔者发现有的“家庭”有了叫“外卖”的需求,打电话到麦当劳订餐后,却总是无人送餐,于是引导幼儿拓展出“麦乐送”的游戏。
(三)创造开放融合的评价模式
教师对于幼儿发展、表现的评价是融合式创造性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宜的评价不仅有助于教师发现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或优势,更可为幼儿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无论是日常教学活动还是创造性游戏,幼儿都处于核心地位,这一核心地位同样适用于评价之中。教师评价时可转换原有的“一言堂”模式,将评价的话语权归还给幼儿,让幼儿进行自评及互评,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这样一来,教师可为幼儿发展创造另一种环境,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自主讨论。在开展“游乐场”的游戏时,刚开始幼儿只是在玩结构游戏,在结构作品即将完成时,幼儿提出了想要“玩游乐场”。教师在听到幼儿提出的建议后,积极思考幼儿行为背后的思想变化,与幼儿一起,将单纯的结构游戏变为结构、角色和表演融合的创造性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幼儿的自我表述,理解了幼儿的行为动机,从而做出了及时的引导和评价。其次,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评价之余也应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評价方式、评价对象、评价效果、自身对于创造性游戏及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理念等都可以成为教师评价反思的重点。如果教师能在这种自我建构、自我修正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改进,对于当前所采取的评价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在推动幼儿发展之余也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最后,教师对于创造性游戏中幼儿发展的评价应结合创造性游戏的特点与当前幼儿发展的现状,确保评价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教师要基于游戏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形象具体地评价幼儿所具有的自主观念或行为,切忌泛泛而谈或轻描淡写。
四、组织融合式创造性游戏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可以合作设计游戏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本身的游戏设计能力,会对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质量有着明显影响。特别是在融合式创造性游戏中,要想合理地设计游戏,教师就要明确幼儿实际发展的状况,对结构游戏、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内容灵活运用,最后呈现给幼儿富有趣味的游戏,而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着较高要求。若设计游戏的教师能力不足时,最终设计的游戏活动也会存在问题,有可能不能吸引幼儿,或不能让游戏开展的效果得到保障。因此,教师要积极学习融合式创造性游戏的知识,尝试联合更多教师来设计游戏,对优秀教师的游戏创设经验要主动借鉴,并重视对游戏不断改进调整,通过不断地改进,让游戏活动更加合理,更吸引幼儿,更满足幼儿能力发展的根本需求。
(二)教师应该适度介入游戏
当游戏的发展出现偏差后,教师应该通过奖励制度,及时地介入游戏。在游戏中,幼儿会扮演成不同的角色,他们可能变成建筑师、演员等,但不变的是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和表扬,因此,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借助奖励或者惩罚,让幼儿约束自身的行为,控制破坏行为。当幼儿在游戏中损坏道具时,教师可以扮演家长等不同角色来教育、引导幼儿;在幼儿表现良好时,教师可以代入经纪人、上司等身份,给予幼儿合理的奖励。借助介入幼儿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了解更多知识,培养良好的习惯,让游戏可以更有趣味,并且更加有序。
结语
在幼儿阶段,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学习及娱乐的重要方式,教师对游戏活动进行合理设计,可以确保幼儿得到理想的游戏环境,使其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更为有效。在融合式创造性游戏中,为确保游戏最终的效果,教师应该加强学习,积极向更多优秀教师请教,对各类游戏进行灵活的融合,并对游戏进行优化改进,让融合式创造性游戏可以充分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和发展需求,让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效果,也促进自身幼儿教育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余玉珍.幼儿园教学中有效开展游戏教学策略探究[J].环球慈善,2020(3):29.
[2]徐婷婷.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策略研究[J].下一代,2020(2):1.
[3]李倩云.幼儿园创意手工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探究[J].科普童话,2019(36):178.
[4]蔡益阳.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