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2-06-02赵阳张竑
赵阳 张竑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历史使命与人民选择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实际的宝贵良方,从此久经磨难的中国人民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华民族阔步走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文明精髓,植根着深厚的哲学底蕴,而且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忠诚的理论信仰者和实践开拓者,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赓续者。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课题,也是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的话语体系的重大实践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文化传承;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1-0044-04
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深刻认识和把握“坚持把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命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时代浪潮、把握历史机遇、赓续文化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觉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建党百年“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并举、同时推进,这是新时代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一步,更是创新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诉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底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哲学与中国哲学
一百多年以来,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在中国被大众所认可。今天,有人批评中国只有思想而无哲学,对“中国哲学”加以全盘否定,那是绝不可能的。那么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中国哲学?哲学,即爱智慧、求智慧的学问。智慧,不是具体的某样知识,更不是现成的经验,而是认清自己与世界,并发现人与人、人与世界等关系的能力,是人类思维创造与思维批判下形成的对人与世界的总体性认识。哲学不同于实证科学。科学的任务是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将科学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对生产生活有效的实用技术。而哲学是对人类逻辑思维的创造与为改造世界所提供思想指引。距今159年前,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西周(1829—1897年)率先使用“哲学”二字。晚清外交家黄遵宪,将其引入中国。20世纪20年代之后,中国学者开始使用“中国哲学”这一概念,并且尝试建立“中国哲学”学科与“中国哲学门”研究院。
“中国哲学”一词虽然到20世纪20年代之后才出现,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哲学传统与哲学底蕴,也不意味着中华民族没有自己的哲学反思与哲学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记载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进行物质生产、精神建设与思维创造的文化载体,是中华文明的文化成果。正是因为中国哲学所传承的传统哲学品质与哲学思维,才使得中华文明光彩夺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底蕴
在跨越人类千年历史发展的文化长河中,中华文明是如何保持坚韧的传承与顽强的生命力的?笔者认为有两点理由。其一是哲学自我反思性,其二是文化持久延续性。
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产生于原始宗教意识,最初是以宗教观念形式存在的。商朝商纣王通过上帝天命观来维护暴力统治,周武王姬发起兵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此后周文王姬昌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宗教上帝天命观到重视人伦天命观的哲学思想转化。周文王天命观中出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最初形态,即“民”的政治哲学概念。“敬德保民”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最初的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群众史观与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哲学思想。“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进行哲学审查,就难以明证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合理性。”[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底蕴还体现在中国哲学家的学术思想创造总是将纯粹思辨哲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做出人与人和自然、社会的系统哲学思考。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倡道德与实践相结合,孔子反对只讲究理论,而缺乏对实践的追求。古代所传授的“知行统一”“经世致用”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可谓是交相辉映。正是基于这些相通相融合之处,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等一批优秀共产党人才能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有效地指导党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走向胜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底蕴精髓还在于哲学家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与构想。墨子提出“兼以易别”,“兼”就是兼容、包容,“别”就是差别、不同。墨子认为理想美好社会应该是人人不分彼此,天下人人包容相处。《礼记》中提到的“大同社会”即是实现人生而平等且自由、社会和谐公平的社会。“兼爱”和“大同社会”所倡导的理想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相融相通,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形态发展到更高阶段的表现,马克思笔下的共产主义社会环境高度和谐,人人相亲相爱,社会自由进步。笔者认为从“兼爱”“大同社会”到“天下为公”再到“中国梦”,乃至今后的“自由王国”,这种思想的变迁是对古代政治哲学底蕴的弘扬与赓续,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化民族化创新的具体体现。
(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成功结合就是对这一理论观点的充分证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带去了现实可能性。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3]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他指出:“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论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4]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紧密团结地稳步地实现着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历史任务。“中国化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化中国’过程,也是中国改造马克思主义的‘被中国化’过程”[6]。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传承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与借鉴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吸收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精神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法治思想中孕育而来的。具体来讲,法治思想是由儒家的“民本主义”与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发展而来的。孔子汲取了西周“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社会治理思想,提出了“法、礼、乐、政”四条治国王道之术。孔子言:“不教而杀谓之虐。”即主张对百姓民众进行道德教化与法律约束。荀子“君舟民水”警告统治者要体察民意,以民为根本来制定律法。另外法家韩非子也提出“法、术、势”相统一的法治思想,所谓“法”指封建君主统一发布的政策与法令。由此可见,传统法治思想是与民本主义相辅而存在的,传统哲学思想家已经认识到了要对社稷与民众长期统治必须要进行有效的法治治理。第二,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传统法治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使命与责任担当应对国内国外各种风险挑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不断修订与完善刑法、行政法与民法等法律法规,与时俱进地完善“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与颁布《民法典》等立法工作。第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华传统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产物。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法治立于民,法治保于民,法治兴于民,真正让法治造福于人民。法治公平与正义是人类不断的价值追求,也是人类文明社会的重要体现。
(二)新时代传统美德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历来是仁人志士恪守道德操守与行为准则的一把标尺,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的交际观念。发扬新时代下传统美德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讲仁爱是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刻的价值理念。孔子所讲“爱人”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和睦友善、团结互助的仁爱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道:“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7]无产阶级运动最终是为了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社会。
重民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政治传统,无论是西周时期“敬德保民”还是儒家学派所提倡的民本思想,都是哲学家们对中国政治治理和生产生活规律的深刻总结。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指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8]马克思还讲道:“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只是劳动工具。”[7]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历史现实,从政治与经济领域分析无产阶级的阶级性质与历史作用,找到了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性动力。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
守诚信是人立锥之本,是社会与个人交往最根本的行为准则。中国古代讲授“言行一致”“人无信而不立”“仁义礼智信”。既是对个人道德诚信提出好的要求,也是对统治者为政治国的要求。
崇正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人格品质和传统美德。追求公平与正义不仅是评判社会制度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还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的标准。马克思在起草《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提道:“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并消灭一切阶级统治。”[9]马克思认为,追求无产阶级平等与公正需要在和资产阶级不断斗争中取得。
求大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理想社会的无尽憧憬与追求。“天下为公”“大同社会”政治哲学观点更是源远流长。“敬德保民”的治理理念、“选贤举能”的治理方式、“大同社会”的社会秩序、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物产丰盛的社会生活,是古代政治家与哲学家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政治生活治理产生影响,也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形成。马克思曾写到“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个人的存在。”[8]马克思认为,世界上人与国家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人是历史的产物,每个人都是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一部分,谋求“大同”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传统文化天下观是中华民族惠世济民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也是古代所追求的忧国忧民的士大夫的传承。传统天下观与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和共同体思想存在几分相似。历史首先是区域的、民族的单一历史,在此期间出现人类进化,民族的形成,国家形态的产生,但并未出现跨区域交流与经贸。工业革命的发生,促进了世界文明之间的密切交往,历史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共产主义社会中人逐渐摆脱物的关系的束缚,人类成为普遍共同体,国家与阶级消亡,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相对应地,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墨子学说中的“兼爱”“非攻”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天下观的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关系积极的政治探索,是应对逆全球化、世界文明冲突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的治本之策。中国积极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的成立,世界互联网大会举办,都是对传统天下观的继承与弘扬,中国正积极地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天人合一”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人自然观念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关于人与世界万物关系最深刻的思考。《老子》认为“道”不仅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而且是世界万物的总规律。人与天、地,都应当遵循自然而然的状态,以此作为自己存在的法则。庄子进一步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生存状态,一种是纯自然状态,没有外界人为干预的生存,另一种是存在人为干预的非自然状态的生存。此后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深谙天人关系的发掘,积极探索人与世间自然万物之关系,并应用到政治哲学之中,是后世處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直接思想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提倡“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坚持“绿色”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目标,并向世界庄严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目标,是对世界生态环境的积极贡献,体现中国对世界的责任与担当。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路径探析
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需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性的哲学阐释,更需要创造性发现两者结合转换的交互点,探析两者实践交互路径。
(一)旗帜不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地位,道明了党和人民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一百年风风雨雨,一百年时代芳华,我们应当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民族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旗帜永不更改,坚持占领文化精神阵地,构建更加具有民族性、创新性、多元性与时代性的中华文明,使人类文明更加绚丽多彩。我们应当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价值内核,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特质与精神寄托,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性和多元性结合起来,使中华文明继续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初心不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坚持把人民放在全部工作最高的位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在人民、初心使命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继续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工作,人民是最大的出题官、主考官和裁判员。第一,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文化建设工作主力军和主体在人民,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第二,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要以新时代下新的社会基本矛盾为根本导向,立足时代大势,突出问题意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应该始终抓住“人民需要”这个着力点。第三,立足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基本点,把人民满不满意作为评价党的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深入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三)立足时代,坚持发展具有现代科学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
首先要立足时代,建设具有科学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传承民族精神,不断创新党的理论成果。其次要立足时代,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站在历史潮头,全面发掘中华文明核心内核,深刻继承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结晶与文化精髓。坚持批判继承法与抽象继承法相结合,努力使马克思主义这颗种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地上开出绚丽的花朵,使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风格。最后要立足时代,建设具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1世纪以来,文化呈现多元发展态势,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势力层出不穷。我们要始终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武装自己,坚持辩证分析法,把握历史分析法,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又要批判继承,因势利导地对传统文化进行符合现代社会的继承与改造,使之更好地适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服务造福于人民。
(四)走向世界,培育高度民族文化自信与全民文化素养
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要立足实际、继承传统,更要走出国门,面向世界。首先要走向世界,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要全民族自觉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精神,践行先进文化建设,形成高度的全民族文化自信。全国各族人民应该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学习其他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其次要走向世界,培育全民文化素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民文化创造活力,提升全民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文化创造提供人才支持,中华文明也必将成为世界文明中最炫彩夺目的东方明珠。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一)有利于不断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百年沧桑巨变,百年恰是风华。推动“原理”与“优秀传统”相结合有利于创新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体系;同时有利于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新的历史内涵与新的现实表达,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适应;有利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话术体系,增强我国在国际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权,扩大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影响力。理论的延续性在于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不仅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而且也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向前发展。
(二)有利于团结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千年民族纽带,千年精神赓续。推动“原理”与“优秀传统”相结合有利于团结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激励创造共同民族精神,培植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有利于扎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多样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来源;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能数典忘祖,中国梦必须不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
(三)有利于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
文化的力量总是潜移默化地对经济、政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原理”與“优秀传统”相结合有利于准确定位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始终沿着正确的文化建设方向开展工作;有利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一方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地促进中华文明同世界文明接轨,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
五、总结
在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血脉,一直都在滋养着历代中华儿女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不能断、不能停的历史重任。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不懈奋斗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不能变、不能改的理论原则。百年党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史、发展史与实践史。在这百年的结合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入了解中华文化血脉,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昂首迈进。
参考文献:
[1]徐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基于孝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1(2):34-3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6]刘怀玉.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30(6):24-2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38-3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3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