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

2022-06-02路涵旭

学理论·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

路涵旭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地论述了“共同体”概念,通过对“共同体”概念的根本意蕴的分析和探究,形成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演进过程的科学认识,以全人类的真正自由解放为最终价值追求。这对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了深远的启示,对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贡献了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推动世界共同发展起到了“稳定锚”“发动机”“助推器”的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感受中国智慧。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代价值;根本意蕴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1-0019-04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唯物史观的视角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阐述了“共同体”概念与人类历史演进逻辑。而作为唯物史观范畴的“共同体”概念为当今时代正确把握人类共同命运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通过系统而全面地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同体”概念的根本意蕴,可以从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道路。只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一定能够迎来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1]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历史观和大世界观出发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彰显了大国风范与担当,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共同体”概念的根本意蕴

(一)“共同体”概念的起源

共同体(Community)一词源于古希腊语koinonia,意指城邦设立的市民共同体。在《政治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着重研究了作为政治共同体城邦的产生、性质与目的。从家庭的组合到村落的形成再到城邦这种政治共同体的产生,体现了人们为了生存发展,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本真需求。

城邦不只是人的聚集与联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不是“空间方面的共同体”[2],不能只以生活为目的,而应谋求优良的生活。可见,亚里士多德对共同体不止停留在空间上的狭隘认识,还充分意识到共同体是一种人际的深刻联系和互动,要将人们的共同生活追求关联起来。正如伯恩斯所指出的:“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体是群体内部平等个体之间的自由之所,以及它的目的的重要性,这一目的就是‘共同利益或共同善,群体成员通过‘共同活动来追求它。”[3]

另外,在社会学中,共同体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體与社会》中提出,指出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理解的基础之上,由共同生活形成的,主要指代的是前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生活方式。如村落、教会、家族等,以血缘、地缘联结在一起的共同体。并且进一步提出“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基础上、紧密联系、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产生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3]。

由此可知,无论是古代先哲对“共同体”概念的定义和认识,还是作为社会学概念的共同体的意蕴,都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种共同体最纯粹本真的追求,也面临许多问题和考验,需要人们进一步深入探究,找到“最优解”。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的科学角度阐释“共同体”概念,指引人们追求“真正的共同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接力棒”,观世界大局,心系全人类命运,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普惠共赢的美好愿景,并付出不懈努力造福全人类。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同体”概念的根本意蕴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多次使用“共同体”概念,在该文本中文版中共出现39次。具体表述为“共同体”“共同体的形式”“冒充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古典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封建的共同体”“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形态的差异性入手,具体分析了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状况。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共同体”概念置于世界历史的语境中,分阶段地对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共同体,进行深刻的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分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三个阶段。

从不同历史形态角度看,大致可将古典古代国家、封建制、君主制等“共同体”概念看作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具体形式,是同“虚幻的共同体”或“虚假的、冒充的共同体”以及“真正的共同体”并存的社会历史形态。换言之,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这种不同社会形态的“共同体”概念变化是由部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向政治国家进而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二、三章以及第2卷中,“共同体”概念出现6次,包括“共同体”“古代的共同体”“原始共同体”等表述,更多的是基于对古代社会“共同体”形式的阐释。阐释了人们之间通过血缘关系的连接,合力应对自然的考验。同时由于生产条件的制约,人与人之间在共同生活和共同生产劳动中,产生了相互依存的共同联合需求,从而形成了“共同体”。

第二阶段是“虚幻的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一章中对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共同体形式及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通过对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矛盾的分析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4]。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人们之间不再是彼此需要的依存关系,而成为隶属不同阶级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个体。这种以“纯粹私有制”为前提的政治共同体是虚幻的、虚假的“共同体”。214E17A9-B971-4AC5-8E90-542939D4AFF5

第三阶段是“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只有摆脱“虚幻的共同体”的桎梏,过渡到“真正的共同体”,才是“共同体”发展的终极追求。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精神和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美好追求。“共同体”不仅指政治共同体,还作为生活本身、体现人的现实生活的共同体,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因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5]

这三个阶段的社会形态的更迭,不只是时间上的,更有逻辑上的承接与递进,它是一个有序的价值链——由低级向高级的跨越,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前进。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对马恩“共同体”概念的继承和发展

人類命运共同体理论不是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相脱离的独立的、虚幻的“共同体形式”的继承,而是批判和扬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要构建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一个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得益彰的大同世界,它倡导的是一种超越个人、民族、国家的界限,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安全、共同繁荣的“共同圆梦”的思想为指引,助力实现全人类的“梦”。只有付诸行动的梦想,才有了实现的可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那些只一味谋求私利最大化、不顾共同利益的国家和个人,只会被时代和人民抛弃。

二、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概念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一)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在阐释“共同体”概念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今世界发展现实千差万别,但其中蕴含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真理的光芒,依然照亮了人类应对时代问题和时代挑战的前进道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何去何从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辩证法思想贯彻始终并得到充分阐释,在实践应用方面发挥着根本的指导作用。从联系的观点出发,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用联系的观点审视人类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关联性有了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他们注意分析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社会不断加深的联系和交往,从而深刻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从发展的观点出发,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指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共产主义,这是全人类追求的真正自由,是“共同体”概念的根本意蕴;从矛盾分析法出发,马克思、恩格斯立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在对其有了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共同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得出人类世界历史的演变过程和最终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概念,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分析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矛盾挑战,为实现全世界“真正的共同体”提出了“和而不同”的中国方案,这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为实现全世界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二)以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为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恩格斯对“虚假的共同体”进行深刻批判,认为虽然资本号称要给全世界带去利益,但是这种表面上的普遍利益事实上是为了维护资本家的特殊利益,世界上其他人的利益实际根本得不到保障甚至受到了损害,这是对人的本质的扼杀。马克思特别强调“真正的共同体”中自由人的联合,这里的自由突出表现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活的关切。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构建,不是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和对抗,其根本的价值取向就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6]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旨绝不是单纯的共同利益指向,它涵盖了容纳世界各国的制度差异、文化多样、发展参差等一系列“不同”的方方面面,并向着“共同”汇聚力量,发挥合“多”为一的整体优势。

(三)以阶段化目标指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共同体”概念的认识是立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维度来分阶段论述的。从原始社会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联结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到资本主导下的“虚幻的共同体”,最后揭示了“真正的共同体”才是最终追求,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以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根本遵循。这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启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共产党人在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标的指引下,根据世界局势的实际发展状况,对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争端与和平发展的权衡后,做出的最佳方案,但并不否认资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束缚,不放弃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在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将价值目标阶段化,提出追求合作共赢的阶段化目标,求同存异,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进步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这一思想强调着眼当下,脚踏实地,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有所懈怠,对理想与现实做到充分把握和全面认知,为实现全人类的真正自由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了“人类该向何处走”这一问题,这不仅为人类在发展“瓶颈”的十字路口提供了正确的抉择方向,而且在指导人类有效应对重大现实挑战方面发挥着实际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7]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各国只有同向同行实现共同发展,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固城堡”,撑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保护伞”,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214E17A9-B971-4AC5-8E90-542939D4AFF5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一百年来,人类社会各种相对力量摩擦不断,此起彼伏,但人类探索光明美好未来的步伐却未曾停歇。即使当前国际局势变幻无常,充满了变数,无法做出肯定的估量,逆全球化的态势日渐复杂,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改头换面”,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掌舵人类社会发展的航向,为世界发展稳定输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期,这要求我们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科技大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也深刻影响了国际力量的对比变化,使得传统发达国家发展力不从心,世界局势动荡不安。而全球性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更是雪上加霜。环视全球各国的发展态势,近年来,美国等传统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而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和加快发展,使得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颠覆性变化。“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到2019年,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主的高收入国家GDP的全球占比从82.25%下降到62.77%,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传统东方国家的占比则从5%上升到19.33%。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已接近4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8]国际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世界局势“一反常态”,这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提出了新要求。西方国家“一家独大”的局面难以为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这种明显的差异性形成的落差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造成了有力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加剧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损害是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全球性的生存危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全球各国都被疫情的阴霾所笼罩。这体现了全球各国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是紧密相连的,在面对全球性危机的时刻,无视这种内在联系是无济于事的,只有正视这种联系,以人类历史发展的全局观来审视此次疫情带来的消极影响,才能从中找到同舟共济的坚强船艇,乘风破浪化解危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全球危机挑战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凝聚各方力量解决好当今人类困境,才能烛照美好的未来世界。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何尝不是百年未有之大合作,就是因为世界局势的波谲云诡,危机重重,才让世界各国看到了合作共赢的无限可能和光明前景。和平與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当然,在这之中,还存在着局部的不和平和贫穷,因此推动世界局势的稳定是每个国家的世界责任,中国审时度势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势之举,是解题正解。

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面对关系着全球70多亿人命运的巨大责任,如果不是灌注着天下情怀、担当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就无从谈起。习近平同志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用实际行动向前推进,将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美好生活愿景作为中国努力的方向。这凸显了我国的大国自信、大国风范和大国担当。全世界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又再一次印证了,人类是同风雨、共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在抗击全球疫情中所做出的一系列举措用行动勇担大国责任,为世界各国抗击疫情做出典范。中国积极向各国分享经验,提供援助,派遣专家,提供大量物资,为世界人民抗击疫情做出巨大贡献,自觉承担起世界责任,与世界各国共命运,也让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信心。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站在人类整体发展的历史高度上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中国始终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坚持贯彻正确义利观,不断提升伙伴关系的含金量,为各国拓展商机、开拓市场,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多服务和经验,致力于推动在充满不确定的世界局势下的世界经济朝着更加充满活力的方向发展,给世界发展吃下“定心丸”。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用中国方案应对人类共同的时代难题,中国将与世界各国风雨与共,共同发展。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来五年和十五年的规划,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挥国际国内两种力量、两方面优势,促进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内能够更好地发挥国内市场的蓬勃发展力,为世界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对外积极促成互利共赢的良好国际关系,将国家命运与世界各国命运紧密相连,共克时艰,共享繁荣。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理想蓝图,更是具体实践方案,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理想蓝图,也是为世界民族描绘的理想蓝图;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方案,更是世界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实践方案。从长远发展来看,各国互利才能共赢、互抬才能共高是长久的趋势。因此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通过带动周边国家进而辐射全球各国,始终将世界各国发展进步作为价值依归,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共赴美好生活的前景目标。

截至笔者写稿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确诊超过2.4亿人,世界经济罕见大幅下挫,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阴霾不散,当世界各国因低迷的经济发展扼腕痛惜时,中国经济仍然出现了唯一的正增长,而且更让世界瞩目的是,即使在困难重重的全球疫情影响下,中国众多经济发展数据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21年1月18日,国新办发布会通报了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我国全年GDP达1 015 986亿元,首超100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期实现。2020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9]。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台阶。为世界经济重振了旗鼓,点亮了希望之火。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体中的一环,“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中华民族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同时,也将“世界梦”纳入自己的发展轨迹中,将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作为之后的发展重点。为此,党中央积极推动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本着与世界共发展、共命运的信心和决心,将协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作为重要发力点,将全人类的利益福祉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指向。

2021年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50周年。50年来,中国坚定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一边,勇毅担当世界责任,贡献中国力量,增进人类福祉,同世界各国携手并肩,开展广泛交流互动,推动历史的车轮朝着光明的未来滚滚向前,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朝着盎然前景阔步前行。从医疗卫生资源短缺,到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从曾经的粗放型发展,到如今积极引领全球环境气候治理;从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到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从世界上最大的受援国之一,到成为全球发展的贡献者。这50年,中国始终与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践行多边主义,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继续坚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紧扣时代发展要求,紧跟世界发展脚步,秉持共商共建理念,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为世界人民谋福祉的价值导向,并为之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臧峰宇,赵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同体”概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0-26(2).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9]GDP首破100万亿元中国经济跃上新的大台阶[N].人民日报,2021-01-18.214E17A9-B971-4AC5-8E90-542939D4AFF5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