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无锡城市辐射力视角的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2022-06-01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2年3期
关键词:辐射力无锡协同

沈 波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3)

2018年11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 提出了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 新模式要求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区域协调发展要求提出的重要战略谋划,是促进区域协调、 融合发展以及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城市辐射力就是以某个城市为原点,该城市对周围地区及其他城市的影响能力。 随着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和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无锡不仅要实现本地区的经济转型发展,还要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内城市间相互协作,形成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以实现本地区与周边城市、 地区经济共同增长的目标。

1 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辐射力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是对城市辐射力的辐射范围和辐射大小进行量化测定。 在城市辐射范围的量化测定方面,国内不少学者在赖利(1931) 用于城市群空间分析的万有引力定律,康维斯(1949) 提出的“断裂点” 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白雪[1]运用经济重心模型研究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并从经济均衡发展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冯云廷等[2]引入经济重心模型、 引力模型及断裂点模型,研究了吉林省2002—2016年经济重心迁移位置及经济重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度。 在城市辐射力大小的量化测定方面,学者们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na-1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因子分析法等构建衡量城市辐射力的指标体系。 如赵娴等[3]选取了9 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北京、 上海等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力; 刘兰等[4]构建了以城市发展水平和经济外向度为准则层且包含27 个指标的城市辐射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武汉的城市辐射力。

关于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杨林等[5]从梳理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内涵、 动力和机制、 问题和对策等方面入手,阐述和分析协同创新研究的进展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王淑伟等[6]从经济发展、 创新开放、 经济协调、 社会综合和资源环境5 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分析评价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度。 不少学者对长三角区域的协同发展也进行了研究。 如黄庆华等[7]采用熵权-TOPSIS 法实证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协同创新能力; 毛磊等[8]以苏州、 上海和杭州的企业为例,从多维邻近视角研究了跨区域协同创新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促进措施; 沈宏婷[9]提出面对苏南、 苏中、 苏北三大区域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要从空间布局、 设施建设、 产业分工、 城乡关系等方面分析,构建省域一体化新格局的建议。

综上,不少学者对城市辐射力和区域协同发展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辐射力评价体系,对数据进行权重赋值并消除无量纲化影响来计算江苏省各城市辐射力,在无锡城市辐射力基础上分析区域协同发展的状况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形成相互促进、 优势互补的格局,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即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教授在20 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该方法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 指标层等层次,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2 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计算

本文在参考各学者的辐射力指标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经济发展辐射力、 产业发展辐射力、 科技发展辐射力和基础设施发展辐射力4 个方面,选取地区生产总值、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共计15 个指标作为城市辐射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其中,基础设施发展主要考虑交通、 互联网和邮政三方面,因为通达的交通网络能实现人和物的流动,互联网的崛起能使得信息传递更加便捷,邮政业务的发展也能加速物的流动。 运用AHP 进行指标权重计算并得到结果,见表1。

表1 城市辐射力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权重

3 城市辐射力测量结果及分析

3.1 数据的来源

本文采用《江苏省统计年鉴》 2020年的相关数据,通过极大值正规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再运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出各城市的辐射力评价得分。 具体方法: 首先,用第i 个城市第j 个指标的原始数据除以所有城市中j 指标的最大值,得到的数据即为无量纲化后的新数据; 然后,将依据层次分析法获得的权重乘以无量纲化后的新数据,再将乘积求和,得到该层指标的评价值; 最后,对各层指标的评价值求和,即得到总评价得分。

3.2 各层次辐射力计算结果

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得出2020年江苏省各城市的辐射力评价分值,结果见表2。

从表2 可以看出,江苏省各城市辐射力大小大致可分为3 个层次: 南京、 苏州两市辐射功能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位居第一层次,成为短期内不可撼动的 “领头羊”,其分值均在0.8 以上; 无锡、徐州、 常州、 南通四市位居第二层次,但与第一层次有一定的差距,评分值在0.4~0.6; 盐城、 镇江、扬州、 连云港、 泰州、 淮安、 宿迁为第三层次,其评分值在0.25~0.4。 从影响城市辐射力的四大因素来看,无锡的经济发展、 产业发展、 科技发展均排在所有城市的第三位,但科技发展的分值远低于南京和苏州,基础设施发展虽排在所有城市的第五位,但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最早的城市,无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构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推动着无锡从信息化向数字化、 智慧化城市发展,因此无锡在人和物的流动及信息传递上仍具有一定优势,为其城市辐射力的发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3 基于无锡城市辐射力的区域协同发展分析

1) 无锡城市辐射力居江苏省前列,但仍需深度融入苏锡常都市圈、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 无锡城市辐射力虽处于江苏省第三位,仅次于南京、 苏州两市,但实际上与南京、 苏州两市远不在一个层次上,而是处于 “第二梯队”,其辐射力远不及南京、 苏州。 因此对于无锡而言,既要契合国家和省内一系列重大战略,又要加强苏锡常都市圈发展以及与其他城市、 地区的协作,形成资源互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积极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实现本地区更高质量的发展。

2) 无锡经济和产业发展较好,但仍需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无锡经济发展辐射力分值居于第三位,与“第一梯队” 的南京和苏州有一定差距,从具体构成因素来看,其经济发展分值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值的影响较大,无锡得分 (0.1318) 不到南京 (0.3170) 和苏州(0.3389) 的50%。 无锡产业发展辐射力水平也居第三位,从主要构成因素看,无锡二三产业总值的得分 (0.2712) 仅次于南京 (0.3116) 和苏州(0.4286),说明无锡综合经济实力较好; 无锡在第三产业相较于第二产业比重的得分和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的得分上分别处于第五位和第三位,可见无锡的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2015年无锡实施产业强市战略以来,重点培育的8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多个领域达到领先地位,但无锡制造业的核心技术、 关键设备和材料却绝大多数依赖引进,技术含量高、 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来自外资企业; 无锡的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2020年数据显示无锡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52.5%) 仍远低于南京 (62.8%),可见金融、 科技、 物流等六大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四大生活性服务业还有待大力发展,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3) 无锡科技创新力弱于南京和苏州,需探索促进跨地区生产要素高效流动的方案。 无锡的科技发展辐射水平虽然也位于江苏省的第三位,但分值远低于南京和苏州。 从构成因素分析,无锡发明专利授权量较低,文化公共事业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偏低,这些成为制约无锡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 因此,形成一套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的方案尤为重要,该方案能消除城市间各自为政、内耗严重等现象,能促进跨地区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人才要素的自由高效流动,实现江苏省各城市的科技快速发展。

4 结论及建议

区域协同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无锡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转型,要加强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合作与相互融合,要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在实现本地区发展质量提高的同时,推动区域内其他城市共同发展。

1) 注重交通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内要素高效流动。 江苏省各城市间需加快构筑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为彼此的合作与深度融合发挥支撑作用。 首先要加快苏锡常都市圈的交通网络建设,苏锡常都市圈处于长三角的重要位置,三市经济发达,车流量巨大,良好的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有利于来往货运车辆的畅通,提升物流服务速度; 其次要提高不同交通工具的换乘效率以缩短苏锡常三地通勤时间,更好地推动人才要素的流动,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再次要重视无锡与周边城市以及距离较远城市 (连云港、 宿迁、 徐州等) 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建设,提升对这些城市的辐射能级,加快要素流动; 最后要与上海建成高效安全、 智能化的交通网络,更好地承接上海的辐射,提升自身竞争力,促使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2) 加强各城市间合作,促进区域内协作与共同发展。 无锡要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需加强与其他城市的联系与协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不同合作城市应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 针对苏州和常州,需加强平等合作,强强联手,利用当地便利的地理位置及基础设施、 技术条件,推动无锡与其在技术经济、 信息经济和社会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友好合作; 针对南京等苏南地区城市,可以考虑以都市圈为载体,以共建园区模式为平台,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如采用扶持共建、 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将产业梯度转移与转型升级有效衔接; 针对苏北地区,由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可以通过将无锡的资金、 技术、 信息等要素与苏北地区的土地、 劳动力等要素进行深层次市场化融合,有效地推进区域之间优势互补、 良性互动,实现苏北地区加快发展与无锡城市转型升级的 “双赢”。 此外,无锡还需注重发展金融、 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地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3) 多措并举多点发力,促进区域内高层次人才流动。 一要以太湖科创湾和太湖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为契机,加大无锡各重点领域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营造优良的创新生态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要进一步推进一体化人才政策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包括人才评定标准、 落户、 社会保障、 补贴等方面,建立规则相同、 标准互认的统一市场,清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才流动; 三要加大财政对社会文化公共事业(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 宣传等方面) 的投入,增强无锡吸引和集聚各类人才的能力; 四要制定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相关政策,助力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产业主导权、 发展主动权,进而提升无锡的竞争力、 吸引力、 带动力,进一步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流入。

猜你喜欢

辐射力无锡协同
无锡一棉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高斯波对阻抗边界下离轴球形粒子的声辐射力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超声弹性成像及声辐射力脉冲成像鉴别甲状腺实性结节良恶性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