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针灸治疗视疲劳的选穴规律

2022-06-01李政宇徐振华陈吟诗叶秋平刘纯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腧穴合谷针灸

李政宇, 徐振华, 陈吟诗, 叶秋平, 刘纯燕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广东广州 510120;3.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深圳 518100;4.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广州 510630)

视疲劳(asthenopia),亦称眼疲劳,属于眼或全身因素或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交错构织的综合征。该病主要以长时间用眼后出现眼部干涩、酸胀疼痛、视物模糊、重影、头晕头痛、精力难以集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甚至会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一系列的心理疾病[1]。现代信息化及移动设备的多样化及普及就像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和高效智能的同时,也成为了视疲劳的首要致病因素[2]。目前,针对本病西医多以滴眼液局部滴眼治疗为主,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滴眼液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施图伦)和维生素B12滴眼液,但该法仅能起到缓解眼部干涩症状的作用,且时效性尚不明确[3]。而针灸治疗本病具有疗效确切、安全、便捷、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优点,且疗效明显优于人工滴眼液[4]。相关研究[5-10]已证实,针灸可改善视网膜功能,促进视觉通路传导,临床治疗视疲劳疗效确切。本研究整理针灸治疗视疲劳的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临床选穴规律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为针灸治疗视疲劳的规范化选穴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从数据库建库至2021 年7 月1 日。检索主题词为“视疲劳”“视觉疲劳”“眼睛疲劳”,分别与“针刺”“针灸”“针”“灸”“灸法”“电针”“火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温针灸”进行组合检索。

1.2 纳入标准

(1)文献类型:临床疗效观察或随机对照试验(RCT);(2)研究对象:明确诊断为视疲劳;(3)干预措施:以针灸(包括针刺、电针、火针、艾灸、温针灸、穴位贴敷、热敏灸、穴位埋线)为主要治疗方法,单独或者结合其他治疗手段的中文文献;(4)所采用的诊断或疗效评价标准均为国际或国内公认的通用标准;(5)有明确的穴位处方。

1.3 排除标准

(1)治疗手段为耳穴、腹针、眼针等非腧穴疗法的研究;(2)综述、个案报道、专家评论类文献;(3)采用单穴、双穴治疗或未能给出明确针刺处方的文献;(4)研究结果显示为无效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文献;(5)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对于同一穴位所用穴位名称不同者,根据《经络腧穴学》[11]中的标准进行统一规范。若文献中涉及多证型辨证取穴,只录入主穴;单一证型录入主穴+配穴,建立Excel 数据库,并进行频次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Ward聚类法并绘制聚类分析树状图,采用SPSS Modeler 18.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Apriori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共检索出针灸治疗视疲劳的文献655篇,排除重复文献302篇,进一步阅读全文复筛等,最终纳入文献46 篇,涉及37 个穴位,腧穴使用总频次279 次。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图1 针灸治疗视疲劳临床研究文献筛选流程图Figure 1 Flow chart of clin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screening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sthenopia

2.2 腧穴使用频次分析

纳入的46 篇文献中,针灸治疗视疲劳共涉及37 个腧穴,包括32 个经穴、4 个经外奇穴及阿是穴。根据使用频数进行排序,腧穴使用频次位列前3 位的分别是攒竹、太阳、睛明,占比分别为11.83%(33/279)、11.83%(33/279)和7.17%(20/279)。结果见图2。

图2 针灸治疗视疲劳文献使用频次前10位腧穴Figure 2 Top 10 acupoints on the frequenc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sthenopia

2.3 腧穴归经分析

纳入的46 篇文献中,选穴所属经络共13 条,包含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膀胱经穴位使用频次最高,为56 次,占20.07%,其次为胆经、胃经、大肠经、三焦经等。另涉及经外奇穴4个,分别为太阳、鱼腰、球后、四神聪,共使用51 次,占18.28%(51/279),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针灸治疗视疲劳文献腧穴使用频次及归经Table 1 Frequency of use and meridian tropism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sthenopia

2.4 特定穴使用分析

针灸治疗视疲劳的37个常用腧穴中,有22个腧穴属于特定穴,其中,有6个含多重属性: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太冲(原穴、五输穴)、足三里(下合穴、五输穴)、关元(交会穴、募穴)、神门(原穴、五输穴)、太溪(原穴、五输穴)。此22个特定穴占36个常用腧穴的61.11%。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75 次),其次为原穴(35 次)和五输穴(26 次)。用穴数排前3 位者分别是交会穴(12 个)、五输穴(5 个)、原穴(4 个)。结果见表2。

表2 针灸治疗视疲劳文献特定穴使用情况Table 2 Selection on specific points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sthenopia

2.5 腧穴分布分析

针灸治疗视疲劳所用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颈项部及下肢,占总频次的88.89%。其中,头面颈项部腧穴的使用频次最高,共203次,占总频次的72.76%。见表3。

表3 针灸治疗视疲劳纳入文献使用腧穴分布情况Table 3 Distribution of acupoints used in the literature for the inclus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sthenopia

2.6 关联规则分析

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1软件Apriori算法分别对两组亚组的处方及包含腧穴进行关联分析,选取支持度≥15%,置信度≥90%的关联群列表,结果见表4。支持度表示前后项同时出现的概率,如“丝竹空(前项)-攒竹(后项)”支持度为35.56%,即丝竹空和攒竹同时出现的概率为35.56%。置信度表示前项在处方中出现时后项出现的概率,如“攒竹(前项)-丝竹空(后项)”置信度为100.00%,即攒竹出现时丝竹空也出现的概率为100.00%。本研究中,37个常用腧穴进行的关联规则中“攒竹-丝竹空”支持度最高。对频次≥5次的腧穴制作穴位关联网络图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针灸治疗视疲劳的核心腧穴组合为“足三里-三阴交”,见图3。

图3 针灸治疗视疲劳核心腧穴网络图Figure 3 Network of core acupoints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sthenopia

表4 针灸治疗视疲劳高频腧穴关联规则分析Table 4 Association rules analysis of high-frequency acupoints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sthenopia

2.7 聚类分析

对使用频次≥5次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针刺治疗视疲劳高频选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为太阳和攒竹;第二大类为太溪、三阴交、瞳子髎和足三里;第三大类为睛明、丝竹空、合谷、四白、承泣、太冲、光明、鱼腰、阳白、风池。结果见图4。

图4 针灸治疗视疲劳文献腧穴聚类分析(频次≥5次)Figure 4 Cluster analysis on acupuncture points in the literatures on acupuncture-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sthenopia(frequency ≥5)

3 讨论

视疲劳属于中医学“肝劳”的范畴,有关肝劳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七窍病上》,其中记载:“读书、搏弈过度而伤目者,谓肝劳”[12]。《素问·宣明五气篇》记载:“久视伤血”,本病属于久视耗伤血气,肝失所藏,心失所主,目失所养,调节失司所致。本病病位在眼,与肝、心关系最为密切,基本病机为肝血耗损,目失所养。

针对视疲劳的针灸治疗,最常用的穴位为攒竹、太阳、睛明、承泣及合谷,其中,攒竹、太阳使用频次最高,为33 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攒竹、太阳为针灸治疗视疲劳最常用的腧穴组合。攒竹位于头面两眉内侧,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千金翼方》云:“攒竹主目视不明,目中热痛。”《类经图翼》《百症赋》记载:“目中漠漠。”太阳经多血少气,肝开窍于目,目受血则能视,故刺激攒竹穴可疏通经络,退郁热以行血气[13]。太阳为经外奇穴,位于眼周,体现了“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的取穴原则[14]。从解剖角度上看,其起于颌内动脉的脑膜中动脉脑膜中动脉与眶内动脉相连,血管相当丰富[15]。现代研究[16]表明,太阳穴注射可改善脉络膜血流状态,缓解眼血管痉挛,改善眼组织供血情况。

使用频次最高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其次是经外奇穴、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系,上挟咽,系目系”,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頞中……至额颅”,以上3条经脉均起止于目锐眦或目外眦,皆交汇于头面部。《灵枢》中记载:“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固本,名曰眼系”“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口,命口者,目也。”由此可见,膀胱经与目系疾病密切相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阳明经具有多气多血的特点,可化生气血,濡润筋脉。明代针灸学家高武在《针灸聚英·卷一下》中指出:“胆汁减,则目昏。”胆经气血的通畅与视力联系密切。太阳、鱼腰、球后、四神聪皆为经外奇穴,分布于头面部,着重于局部选穴,疏通局部经络。在特定穴使用方面,交会穴、原穴应用居多,交会穴为经脉经气交汇之处,具有加强经脉与经脉、经脉与腧穴之间关系的特点,既可治本经的疾病,也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针灸治疗视疲劳的交会穴多选督脉,所交之经则多为膀胱、胃、胆经。《灵枢·经脉》云:“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原穴是脏腑经过和留止的腧穴,故选择的原穴多为与本病密切相关的肝、心经。

针灸治疗视疲劳所选用的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颈项部、下肢和上肢。头面颈项部及四肢拥有成片连续的结缔组织和丰富的血管神经终末,从解剖层面上看,眼与大脑紧密相连,而头部穴位浅层有与脑有广泛联系的神经终末,其深面为大脑,针灸可刺激神经终末从而引起组织内的变化[17]。近年来关于治疗眼部疾病的经验效穴也日益增多,大多来自于临床实践总结,例如根据现代解剖位置相关的窍明穴[18]。

本研究中腧穴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相关性较高的组穴为攒竹-丝竹空,攒竹-鱼腰,太阳-合谷、睛明,核心处方为攒竹-丝竹空-鱼腰。可以看出相关性高的穴位组合主要集中在攒竹、鱼腰、太阳、合谷、睛明的相互组合,其选穴频次也占据前位。其中,攒竹、鱼腰、太阳、睛明均位于眼眶周围,再次验证了视疲劳选穴重视邻近选穴,所谓“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四总穴歌》中记载:“面口合谷收。”《玉龙歌》载有“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通神”,表明合谷穴在临床上擅于治疗头面部疾病。何晓玲等[19]从手、面区功能重组关系方面初步提供了“面口合谷收”的科学依据。彭易雨等[20]总结了合谷穴治疗头面部疾病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及现代机制研究。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选用的腧穴分为三大类,其中第一大类为太阳和攒竹穴,两穴使用频次也最高。攒竹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有清热明目、祛风通络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攒竹穴可刺激神经末梢,改善眼周局部血液循环,调整神经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21]。太阳穴属经外奇穴,具有清肝明目、疏通经络的作用,太阳穴附近神经、血管丰富,其皮下是“三叉神经”和“睫状神经”的汇集之处,而“睫状神经”对视力有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22]。智方圆等[23]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攒竹穴和太阳穴是针灸治疗眼疾必不可少的穴位。第二大类为太溪、三阴交、瞳子髎和足三里。瞳子髎为胆经腧穴,为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的交会穴,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足三里胃经的下合穴,三阴交能调肝脾肾三阴经之气血,诸穴合用,具有益气养血通络之效。第三大类为睛明、丝竹空、合谷、四白、承泣、太冲、光明、鱼腰、阳白、风池。睛明、丝竹空、四白、承泣、鱼腰、阳白均位于眼周,善于疏通眼部经络,调节眼部气血;合谷为大肠经的络穴,具有“合谷面口收”“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特点;光明为足少阳的络穴,能调节肝胆两经气血;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经、阳维和阳跷脉之交会穴,主治耳目等面部疾病[24]。本研究的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为针灸治疗视疲劳提供了强关联配伍穴组,对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本研究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视疲劳的临床选穴规律进行分析探讨,发现临床上治疗本病多选取膀胱经、胃经、胆经及经外奇穴腧穴,重视特定穴使用,尤其是交会穴。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针灸治疗视疲劳的核心腧穴处方和Ward 聚类分析后的穴位聚类结果,可为临床规范取穴提供参考。但由于针灸治疗视疲劳可参考的文献较少,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成果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猜你喜欢

腧穴合谷针灸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旅途止泻按脾腧
针灸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
《中国针灸》杂志200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