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义博物学视角下佛教寺院导游词创作与解说框架建构

2022-06-01刘京平

当代旅游 2022年10期
关键词:博物唐卡寺院

刘京平

首钢工学院,北京 100144

引言

面对一个旅游景观,到底该讲解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尚未解决的难题,是面面俱到,还是选择某一个或几个侧面来谈?无论是已使用了几十年的导游教材,还是身经百战的“老导游”,都难以给出确定的答案。特别是对于佛教寺院这一类旅游资源,问题更加突出。这类景观文化内涵丰富,信息量特别大,难点多,导游很难驾驭。“讲游客爱听的”也好,“抓重点谈”也罢,目前基本处于经验的范畴,一个佛教寺院的解说结构应该基于怎样的“价值观”去做判断,它的形成应具有怎样的机制,内容选择的“好坏对错”又该如何去评价,这些问题随着游客解说需求的日趋专业化而显得格外棘手。也是本文所要尝试找出的答案。

一 文献综述

本文以“佛教”“寺院”和“导游”“解说”“讲解”等关键词组合在中国知网中搜索,获得相关文献仅有11篇,这与探讨“讲解方法”“讲解技巧”方面的文献在数量上相差悬殊,也与佛教寺院作为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导游解说中的难点形成鲜明的反差。简而言之,从整体上来说,有关佛教寺院方面的解说研究还十分薄弱。

高芳认为,佛教的解说应该“将佛教对中国世俗文化的深刻影响融汇于导游讲解中”,应该“着力介绍中国文化所体现的佛教文化精神,讲解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佛理禅意”。她还认为佛教解说的技巧是将教育性溶于解说过程中。桓占伟等提出一种“层层递进”的做法,他结合河南旅游解说中的具体困境,即河南佛教旅游资源丰富,一条旅游线路中常常存在多个佛寺类景区,以至于讲解对象趋同,讲解内容重复的问题,提出依照游览“先后顺序,赋予相同或者相似的讲解对象以不同的文化深度,以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来代替原来不分主次的问题,并提出了讲解的三个顺序和层次,即讲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崔莹、余一明以及杨建荣等则分别提出运用不同的讲解技巧来解说佛教寺院,包括引用法、虚实结合法、类比法、故事讲解法、分段讲解法、突出重点法、简述概况法、点面结合法以及以熟喻生法等。

作为一个旅游景观往往包含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佛教寺院类旅游资源。在以往的寺院解说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采用何种角度开展解说,如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或采用何种具体的解说方法和技巧,研究普遍缺乏从解说意义本身,即本体论的层面对整体解说内容做宏观的思考与判断,即佛教寺院到底该“讲什么”这一问题。缺乏对解说内容根本性的思考就只能在导游解说时出现讲解片面,或者臻于技巧的解说策略。

二 基于“广义博物学”的解说框架设计

本文认为,“讲什么”的问题还是应该从旅游体验的本质入手去做考察。谢彦君在谈到旅游的本质时认为:“愉悦性的休闲体验,构成了旅游这个范畴的基本硬核”。同时,他还提到,这个体验是有层次之分的,“涉及旅游者对旅游对象意义的不同层次的把握,我们可以把这种把握层次再做如下的划分,对基本意义的把握,对习俗的把握和对内在意义的把握”。而对这一更高层次的“内在把握”则体现在“要努力去理解这些艺术品和旅游景观的创造者在作品中所传达出的可以体现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种宗教或一种哲学信仰等基本态度的东西”,即“能够从整体上理解旅游对象的这种复杂的意义规定时,就会很容易获得旅游愉悦体验”。而这里所提到的具有关键性的“整体上理解”其实正是“广义博物学”所涵盖的范畴。

广义博物学是相对西方“偏重于自然科学规律”探索的博物学提出的,是涵盖了“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矿物学、建筑学、服饰学、器物学、医药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文学、语言学等的一个非常宽泛混沌的‘博物’概念”。由此“造就了一系列物生万象、博以深思的符号和形式”。由此可见,旅游体验中的“整体理解”与广义博物学中的“混沌博物”是相通的,他们都以对世界包罗万象的整体把握为起点,以获得“格物致知、神思激荡、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高峰审美体验为依归。刘华杰在推进植物园文化传播工作时认为:“植物园面对公众,要普及植物科技知识,还要关注文化、历史、习俗、信仰等内容,可能后者更为重要”。这就是博物学的理念,是对科学知识本身的超越,而涵盖所有的学科。因此他认为,博物学视野下的“植物文化”,其“概念要比植物知识的概念广得多,涉及民族植物学、药用植物学、园艺、自然美学、环境伦理学、植物分类学、植物解剖学、植物地理学等许多方面”也就是说,对植物文化的推广应基于这样一个整体的、博物视角去诠释植物,而不是目前仅囿于植物的科学层面。本人也曾提出自己的见解:“导游应首先基于多学科的视角挖掘植物的文化内涵,具体包括三种类型,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类、艺术与美学价值类”。因此,以“广义博物学”的视角和方法建构导游解说的内容体系,特别是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佛教寺院解说体系是提高解说质量、增进旅游者深度理解与体验的最佳途径。当然,这一理念和方法对于其他任何一种旅游资源的解说也都是适用的。

本文以北京雍和宫(中轴线建筑)为例,对其导游解说内容体系做了重构,并认为佛教寺院的解说内容,即“讲什么”,不应仅限于宗教学范畴,而应在充分对佛教寺院展开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最能代表其核心人文价值与特色的素材作为建构解说内容的基础,也就是以“博物”为视角和方法,再综合权衡游客类型、游览时间以及游览线路等具体因素创作导游词。它不会囿于任何一个或某几个学科范畴。简而言之,解说寺院不是宣传宗教学说,而是展开一幅人文画卷,开启一扇探索之窗,让深邃的智识促进游客反思自我、忘掉自我,并让自我之心绪在天地大美中回环激荡,据此建立佛教寺院的解说框架(见表1)。

表1 基于“广义博物学”的佛教寺院解说框架设计

三 讲解内容示例及讲解技巧

基于广义博物学的视角,佛教寺院的导游解说内容不再囿于佛教的教义、历史故事或者传奇传说,而是努力通过各个侧面来展现一所寺院丰富的人文价值、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并力图使游客能达到“格物致知、神思激荡、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高峰审美体验。以下是以北京雍和宫为例,选取部分解说节点做一展示,以供探讨。

(一)通过佛教节日活动展示佛教对北京民俗的影响

第一进院落正门内有大铜锅一口,在其他位置还有钟鼓楼、碑亭、石碑等建筑与陈设。这口铜锅见证了雍和宫百余年腊八舍粥的习俗,并且直接产生了北京腊八这一天围绕雍和宫的各种民俗活动,影响很大。因此,将此内容作为这一院落主要的解说对象,导游词如下所述。

朋友们,在清代,宫廷上下都有盛食腊八粥的习俗,不但如此,每年还要在雍和宫举行盛大的腊八盛典。我们从盛典的筹备工作就可以看出清宫对此是多么的重视,筹备工作需要七天时间。腊月初一是备料。内务府率领杂役将熬制腊八粥的小米、红枣、杂粮以及盆碗家什和干柴运至仓库备齐。姑且不说需要用多少杂粮干果,据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记载,仅仅是用于熬煮过程中所需的大大小小的手帕抹布就需要五百七十余个,白布四十尺,干柴一万斤。这些备料将在初二到初五,花五天的时间运送至雍和宫。初六,皇帝将专门派一名蒙古王公,会同内务府总管、厨师等人到雍和宫监督称粮搬柴。到了初七,所有的物品都被整齐摆放到雍和宫厨房的内外了。初七的深夜或初八的凌晨,由蒙古王公和内务府总管正式下令生火,并由有经验的僧人将奶油、小米、江米、红枣等放入大铜锅内开始熬制。约凌晨两点左右,第一锅粥就熬熟了。

这一夜,僧人们要熬制五大锅腊八粥,并于初八日早晨施舍给早已等候在庙门外的京城百姓。在今天,京城的百姓仍然会早早在腊八儿这天等候在雍和宫门外,只是腊八舍粥不再有等级和先后,不分中外、不分老幼,每人一碗,接福平安。

(二)通过解说天王殿造像展示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佛教寺院的第一座大殿通常为天王殿,里面供奉大肚弥勒佛、四大天王以及五尊韦陀菩萨造像。佛教文化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很多佛教术语、故事、语言、修辞等等都已融进中国古典文学之中,在天王殿可以借相关造像阐释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以及语言的重要关系。此外,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所居住须弥山是佛教地理系统的组成部分,比较抽象,不易讲解,本文设计采用了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巧妙引出一个容易产生共鸣的话题,在讲解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解说效果。其导游词如下所述。

各位朋友,我们眼前的四大天王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但大家知道他们住在哪里吗?对的,是须弥山。而须弥山又在哪里呢?要想搞清楚须弥山,也许可以从另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始,那就是孙悟空是哪国人?大家觉得孙悟空是哪里人呀,看看谁能说得对!

孙悟空有国籍吗?当然有,虽然人家是世外中人,可他总也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知晓那个石头是哪个国,哪个省的岂不也就知道了孙悟空的国籍了?当下的年轻人恐怕并不容易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们都是看着86版的《西游记》和《大话西游》这样的电影、电视剧长大的,只有看过原著你才可能知道答案。孙悟空确实有国籍,他来自东胜神洲傲来国!佛教认为我们生活空间的中心有一座沙漏状的大山,名曰须弥山。在须弥山的四周则是茫茫的大咸海,海中有四块陆地围绕着须弥山,这就是四大部洲。它们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北俱芦洲。须弥山腰处有四座殿宇分别对应着四大部洲,这里就是前面所讲的四大天王所居住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守护者四大部洲。须弥山顶则是佛教护法神帝释天所居住的善见城。这样一个地理系统再加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佛教把它叫作“世界”。其实,世界这个词正是翻译佛教典籍而创造出来的。“世”是指时间,“界”就是指空间,世界就是佛教所理解的宇宙。因此《楞严经》中说:“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每每想到此处,我总会感叹佛陀看世界的睿智,他从不会静止而孤立地思考,而永远站在时间的长河中去省察我们的生活空间和芸芸众生。这么一说,大家对清楚这个须弥山了吧。

(三)通过解说大雄宝殿造像展示其核心教义与人生哲学观念

佛寺中的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后,是整个寺院的主供佛殿,这里通常要为游客介绍三尊主佛像的含义,这里应以介绍佛教的核心学说为主,同时展示其于个体人之间的意义,即人生哲学的内容。其导游词如下所述。

雍和宫大殿供奉的是竖三世佛。我们看位于大殿西侧的是代表过去的燃灯佛,中间一尊是代表现在的释迦牟尼佛,东侧的则为代表未来的弥勒佛。

这三尊佛其实是佛教在告诉我们一个世界观,那就是世界由过去、现在和未来组成;他还给我们一个方法论,那就是站在一个无尽长的时间轴上去看生命和世界。这正是佛教最智慧的地方,也是中国本土文化中所很少提到的。佛教也正是运用这一方法论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思维视野,从观当下、观此生,到思考过去,畅想来世。与此同时,一直以来中国人所认为的“世界只有一个”的观念被佛教所扩展,人们面对的不再是自身所在的此岸世界,更有一个可以追求的,乐于追求的彼岸世界。佛教就以这样的理论和憧憬激发着中国人的想象并为他们勾勒出一幅完美的极乐世界。

(四) 通过解说藏传佛教唐卡展现雪域高原艺术魅力与精湛技艺

雍和宫的第三个院落主殿为永佑殿,这里除殿中央供奉阿弥陀佛、药师佛以及狮吼佛外,在东西北的墙壁上还挂有若干幅唐卡度母像。而这些唐卡所蕴含的丰富的艺术美与精湛技艺应是这个大殿最重要的观赏价值,因此本文设计了略讲三尊主供佛,重点讲解藏传佛教文化的特色艺术形式—唐卡。尤其以挂于西墙之上的采用“堆绣”技法创作的绿度母艺术珍品。在讲解过程中,重点介绍唐卡的种类,以及本幅唐卡作品最吸引人的特色和“工艺绝活”,以展现藏传佛教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侧面。其导游词如下所述。

在大殿的西墙上有一幅唐卡艺术的珍品,很多过往的游客都会再次驻足观看。

就以唐卡来说,雍和宫囊括了所有唐卡的种类。唐卡分为很多类型,有绘在纸上的,有绘在绢上的,有刺绣的,也有缂丝的。永佑殿西墙这一副采用的是堆绫绣这一制作工艺。

堆绫绣也叫堆绣,是青海塔尔寺独创的艺术门类。这是将各色绸缎裁剪成所需要的图案,再把它们拼凑、缝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一幅完整而色彩斑斓的艺术作品。这一副绿度母堆绣唐卡据说是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太后带领宫中秀女共同制作的,当然,现在挂在永佑殿内的是复制品,原作已被作为珍品保存起来。尽管是复制品,但当我们观察细节的时候仍然由衷地感慨这一艺术形式的独有魅力。这件作品使用了7000余块大小不等的绸缎。每一处拼接都不留丝毫走针的痕迹,平整而自然。为了表现度母眼睛立体而传神的效果,在方寸间竟使用了挖、拔、搭、贴、绣等多种手法,选择了绿、白、黑三种颜色的缎料,再现了度母智慧与慈悲双俱的无上法力。度母的手和脚更为传神,每一个指甲都自然而又恰到好处,伸、挽、捻、握,纤纤玉手的每个动作都细腻而传神地再现出来。

四 结语

本文以“广义博物学”基本理念,结合旅游体验理论对佛教寺院导游解说的内容做了重构,并认为导游解说的内容应基于解说对象的全部内涵做整体分析、筛选和熔铸,而非仅从1—2个主要领域,如历史、建筑等去做讲解。在佛教寺院的解说设计中,这种佛寺的解读方法就超越了宗教性,更全面地展示其多元文化的核心价值。当然,这一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各类景点,同时,这些景点也急需这一方法来提升自身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博物唐卡寺院
李雪:唐卡收藏进入理性阶段
博物馆奇妙页
宽恕
拜佛
Beijing Diabolo Museum
Forbidden Money
以恭敬之心绘画
天津宝成博物苑
唐卡:不仅是藏品,更是种信仰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