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研究综述

2022-06-01丘伟萍

当代旅游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共生区域理论

丘伟萍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540

引言

区域旅游可以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优势得到互补,可以根据整个区域调整旅游销售方案,进一步增加区域的总体竞争能力,协调区域经济结构,从而促进区域旅游乃至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例如,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发展,可以通过湾区区域旅游的合作,共同促进大湾区文化与旅游的交流与创新发展,共同打造全新的世界文化与旅游高地。但是,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区域旅游带来的新问题,关注如何化解新问题,探寻区域旅游经济的高度发展,达到共赢。

一 区域旅游共生理论研究概况

(一)研究历程

共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是生物之间的互利关系。它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在 1879 年提出的,后来,由布克纳(Phototoxic)、马古利斯 (Lynn Margulis)等学者不断完善,形成了共生理论系统。共生系统一般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基质和共生界面构成。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在共生单元分析中,反映共生单元特征主要有共生度、共生系数、亲近度、同质度、关联度、共生密度和共生维度等七个指标。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包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生基质是共生单元之间的互补资源,包括市场、政策、管理经营等。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包括信息交流功能、分工与合作等。共生理论中,共生单元在一定共生环境下所产生的不同组合方式和行为模式称为共生模式。

20世纪50年代开始,共生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等各个社会领域。1998年,学者袁纯清从经济学的角度较为系统地表述了共生理论,此后,吴飞驰、萧灼基等对社会经济共生现象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2001年开始,有学者在旅游业范畴下提出了共生理论,并把相关理论运用到旅游研究当中。钟俊(2001)提出了旅游共生的含义和特质,并对旅游共生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实现的关键措施。

通过CNKI的检索,第一篇运用共生理论来研究区域旅游的是吴泓、顾朝林(2004)的《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后来,秦学(2004)的《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王凯(2004)的《旅游开发中的“边界共生”现象及其区域整合机制》等都运用共生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区域旅游。

(二)研究文献的数量分析

通过在CNKI、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平台全文数据库的检索,截至2021年9月,以“区域旅游 共生”为主题,得到的文献分别是425篇、687篇、159篇,如表1。

表1 区域旅游共生研究的文献统计

从检索的数量上来分析,发现各个学者对共生旅游这个内容作了不少的研究,如表2。从时间上来分析,在2001年开始,就有学者对共生旅游进行了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越来越多与“区域旅游共生”相关的研究点,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网络。

表2 区域旅游共生研究文献的年份数量分布

(二)研究兴趣与对象

通过对关键词搜索文献的分析,从研究视角来看,各个学者从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竞合、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等不同的视角进行了不同的研究。从研究关注的热度:共生理论、共生发展、共生关系等的概率较高。

二 区域旅游共生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旅游共生的内涵和特征

陈玉涛(2011)认为区域旅游的共生,是指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区域旅游各个共生单元形成一种合作经营的方式。魏军、凤卓、查书平(2020)认为区域旅游共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异质共生,就是区域旅游地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二是同质共生,就是通过优势资源整合,实现区域规模经济效益。苏海洋、陈朝隆(2020)认为,区域旅游共生关系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不同的共生单元组成旅游共生体的纵向发展,通过旅游互动合作发展,推进区域旅游的共生发展。李志勇、徐红宇(2021)认为区域旅游共生就是在一定的旅游共生环境中,区域内各旅游单元之间基于特定的共生机制和共生条件,按某一共生模式形成的旅游共生关系。他们还认为,旅游共生的模式是遵循从简单、偶然到复杂、必然的过程,分为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两类。

(二)区域旅游共生的发展模式

张佳玉(2019)立足于共生理论研究,以景观共生体系为切入点,对乌拉街镇历史景观保护进行研究,提出了适合实际的历史景观保护更新模式;苏红霞、张洁(2019)用旅游共生理论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的旅游合作路径为研究对象,以两国的共生环境、共生条件以及共生模式为研究内容,探析双方在旅游合作的共生驱动力和优势条件;刘晓静(2019)基于共生理论,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研究对象,从资源整合、品牌共建、利益均衡等方面构建共生模式。黄柳婷(2020)以红色研学旅游产品为基础,根据共生理论,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了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路径;何锹渝、吴舒妍、周庆、何柯稼(2020)运用共生理论,以广东省梅州市雁上村为案例,对乡村红色研学旅游资源概况、利益主体共生模式以及研学产业扶贫路径优化进行分析。

(三)区域旅游共生的发展条件

汪秀芬、董志成(2019)认为,为了实现区域旅游的资源合理配置,多方合作,实现共赢的目的,政府需对区域内各共生单位充分了解,制定合理的政策,其发展条件有:区域交通便利,资源相似或互补,服务实施基本配套,有文化或政治上的关联。韦福魏、黄荣娟、陆春林(2020)认为区域旅游共生的条件有:同质度、关联度、灰色关联度、外向功能强度四个方面,即通过旅游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对区域内各旅游产业竞合发展进行评价,从而产生旅游产业的共生性,得出区域旅游竞合发展的对策。李志勇、徐红宇(2021)认为区域旅游共生的发展条件有区域旅游地空间的临近,形成较为便利的交通,旅游资源的兼容性强,区域文化渊源深厚以及区域旅游共生环境优越。

三 区域旅游共生的发展机制

王凯(2004)认为,区域旅游共生的发展机制必须提高整个区域的整体实力,实现区域全局的共赢;区域内的资源共享,获得成本优势;区域市场的互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稳定的客流量。魏军、凤卓、查书平(2020)认为政府、旅游研究学者和规划专家、旅游景区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构建决策共商机制,构建利益均衡分配机制和人才培养交流机制。熊海峰、祁吟墨(2020)认为,区域旅游的发展机制是提升区域内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协同机制的创新和发展;强化政策创新和人才的支撑,优化区域旅游市场和法治的发展环境;构建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区域旅游的合作质量;与国家战略对接,推动文旅与其他领域的互相促进。

四 区域旅游共生的主体

在相关学者对于区域旅游共生理论的研究中,有以中外旅游合作为研究对象的,有以单一研究某一革命老区旅游合作为研究对象的,有以跨区域竞合为研究对象的,有以扶贫村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的主体多样,通过这些研究,能够促进相关区域旅游的发展,最终达到区域经济的繁荣。

五 结语

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在总结区域旅游的共生理论研究概况、研究历程,研究内容和研究兴趣上,可以发现在研究领域上呈现以下的特点。

(一)在研究对象上,区域旅游中的共生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竞合、生态旅游、旅游资源整合等方面。

(二)在研究内容上,大多学者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区域旅游共生的内涵和特征研究、发展模式研究、发展条件研究、发展机制研究和主体研究等。

(三)在研究方法上,大多学者主要依托原来学科理论,用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有一部分学者运用定量的方法对所在区域的旅游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

总之,目前从共生理论角度对区域旅游的特征、发展机制和策划过程的研究还不够具体和系统。根据每个不同区域的旅游特性不一样,即便用同一理论研究,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需加强不同情境下,具体共生理论方案策划等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共生区域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分割区域
擦桌子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区域发展篇
建筑与环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