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学策略
2022-06-01朱继飞
朱继飞
摘要:当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当下教学工作的重点。在小学语文阶段,培养并且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能够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有效基础,诸多教师以逐渐应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改进当前教学工作。针对于此,本文将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的培养方式,期望能够让学生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策略
对于语文科目而言,本身具有工具性特色。教师进行教学,主要目的便是对学生的技能予以培养,逐步增强其综合素养。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部专门针对语言文字方面进行了强调,毕竟这一方面的技能不但和学生的表达水平有着直接联系,而且还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从多个层面入手,不断尝试。
一、提高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
(一)采取绘本教学,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工作趣味性
绘本教学是近年来随教育改革工作逐渐兴起的新型阅读模式。就小学生发展特点而言,采取绘本教学实施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工作具有显著效用。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当中的《中国美食》,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提前根据课文为学生选择合理化绘本,将课文中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转化为绘本。如“烧、炸”以及“煮”等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交流如何高效记忆此类生字,之后带领学生利用绘本将生字偏旁形象化,使其形成联想思维,如“烧、炸”离不开火;“蒸、煮”离不开水,有助于学生学习理解。之后,教师再为学生提供部分可意象化的生字,让学生进行联想,并共同探讨应用何种方式记忆生字最有效。在此过程中,学生能通过联想增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其口语交际水平会进一步提升。
(二)注重引导运用,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在小学语言文字教学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对学生予以引导,让其有意识地进行使用。毕竟学生们学习语文,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在完成了大量阅读之后,已经对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有着扎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就要鼓励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进行尝试,逐步提升自身的运用水平。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即兴发言”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基于近期学过的一些语言文字知识,创设对应的情境,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进来,各自随意发言,讲出自己内心的观点。在表达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语法予以有效运用。不同学生的想法有所不同,实际表达的内容自然完全不一样,各具特色,完成了不一样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的学生还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创新,增加更多内容。依靠这一模式,学生们很快就能掌握相关语句的运用方法,加深了个人印象,体会到了语文知识学习的乐趣所在,进而使得个人水平达到了更高层次。
(三)注重日常寫作,加深对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对于学生的要求是相对较高的。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每当听说要写作时,就会感到十分头疼。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一大原因便是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不强,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我表达。因此,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展开训练,基于教材创作的特色,合理设置目标,逐步增强学生的运用意识。例如,当教授完《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对其中的语句展开深入分析,从而更深层次的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对班级学生分组之后,让其将一些能够凸显主题的语句全部记在本子上,并在课余时间,搜索一些和其十分相近的语句,和其他同学一同分享。之后,学生们在以“爱国”为主题写作的时候,就可以尝试对自己搜索的语句资料展开利用,以此展开创作。通过这一模式,学生们的语言运用水平就会得到全面增强,继而为其个人发展带来了多方面帮助。
(四)注重语言应用,巩固教学成果
语文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学问,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也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教师要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学科素养就要注重语言的应用性。一方面,教师在讲解语文知识时要注意融合生活实际,积极将生活中的例子融入课堂中以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开展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听、说、读、写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这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中总结经验和巩固知识。比如,引导学生学习应用文或将写请假条、通告、对联等语言文字活动融入课程之中。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相关诗句后可教学生写对联,这样既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学生在对联学习和书写中学会对仗手法、学会应用拼音、词汇、语法等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加强对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对其后面的成长以及学习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将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要实现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秋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探究[J].科学咨询, 20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