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初衔接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2-06-01田玲
田玲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与发展,对阶段性衔接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小学阶段英语学习主要以基础为主,而初中阶段是学习生涯中重要阶段,对小学与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有很多学生步入初中后难以适应,为了能够让学生从小学顺利走进初中这一过渡时期,这就需要教师开展小升初衔接教学的工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師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初中阶段的英语知识,对初中阶段的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好小升初的衔接教学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初衔接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探究,以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初衔接;英语教学;实践探索
据了解,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通常情况下采用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状态十分被动,课堂氛围沉闷、枯燥,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弱化,不利于学生今后学习发展。不难发现,小学英语教材更倾向于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等教学,但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任务与小学阶段截然不同,更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思想认知等多方面,做好中小学教学的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在开展小初衔接工作时,小学教师要提前指导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方式;而初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发扬小学教师的优势,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期间延伸小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顺利过渡。
一、科学指导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较初中阶段英语学习难度相比,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简单很多,都是一些基础性、日常性知识,单词结构简单易懂、容易辨析,句式基本上以日常用语为主,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步入初中阶段学习英语知识难度随之增加,单词量、词组构造、句式句型、阅读理解等,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并没有正确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学生们依然习惯性擅长使用小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依然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熟记单词,单词量上去了,但真正掌握的单词没几个,听力、阅读理解等方面的内容导致错误率提升。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完善教学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早读时间,大声朗读英语、背诵英语,利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加深记忆,掌握单词音形便于记忆,不断书写,将单词的组合刻入在脑海中。其次,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立足于教材,研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英语语感,打牢英语基础。同时,在教师讲解课文期间,要紧跟教师思路,善于做笔记,在课本上进行标记,尤其涉及一些特殊句式、用法、生词等,作为重点知识去学习,加深学生的英语记忆。最后,在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要求学生在作业前一定要复习,先温习一遍当天所学内容,再开始写作业,最后进行课后预习,对旧知识不断巩固,接触新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以旧引新知识联系,培养知识整合能力
初中意味着小学生迈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接收更多的知识,面对与小学截然不同的教学环境,需要做好充足的思想工作,迎接全新的生活和学习。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说,在小学时已经掌握大量的词汇、短语、句式,在初中阶段有很多词汇是在小学时期接触过的,重复率较高,比如:dog、monkey、pear、orange等,这就需要教师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性,学习英语词不离句,将小学的词汇与初中词汇相联系,能够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自如。在教学设计上要符合学生的学龄特点,教师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在教学设计上不仅要提高一些教学难度,还要起到锻炼学生思维的作用,将中小学教学进行有效衔接。因此,在小学六年级阶段,教师应当为学生普及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在教学方法上加快节奏,保留小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再结合初中教学的步履,试探性地让学生慢慢适应。在教学期间会涉及与初中英语内容相联系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进行知识的延伸,为学生讲一些层面上的知识点,使学生们了解初中英语的内容和深度,让他们有一个心理准备。教师一定要重视新旧知识的关联和区别,建立新旧知识轴,中小学英语中涉及很多知识点,都能够做好有效的衔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升初后英语学科的学习难度逐渐增加,只有通过有效地进行中小学阶段衔接工作,才能帮助学生打牢基础。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及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照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学生能够顺利步入初中,学好英语知识做好铺垫,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妮.做好小升初英语教学衔接的思考[J].广西教育,2020(25):77-78.
[2]梁长盟.提升小升初英语衔接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启迪与智慧(下),2020(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