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高层次人才吸引力研究
2022-06-01刘思语周桂凤
刘思语 周桂凤
【摘 要】文章采取5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4个二级评价指标,并运用描述性研究法对我国14个特大城市人才吸引力进行研究,结合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报告,对比分析各特大城市高层次人才吸引力的不同特点及面临的挑战,借鉴国内外人才政策经验,从整体和单个城市层面提出提升人才吸引力的建设性意见,包括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改善文化科研与医疗环境、完善人才政策三大方面,使每个城市取长补短,提升在“抢人大战”中的竞争力。
【关键词】特大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政策;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號】F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2)03-0149-06
0 引言
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我国有14个城市被认定为特大城市,科学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城市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高层次人才的贡献,当今各城市之间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各特大城市越来越重视人才引进,陆续出台多种形式的人才优惠政策,开启了“抢人大战”[1]。
现今人才吸引力评价有多种研究方法,国内外学者通过选取相关因素和指标建立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胡联、赵业馨从地区经济实力、居民经济生活、公共服务状况和科学技术投入4个方面选取9个二级指标,使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中国二线城市人才吸引力进行排名[2]。刘释心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发展前景、收入水平、环境因素3个指标量化深圳市的人才吸引力水平[3]。但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以特大城市来展开城市人才吸引力比较分析的研究较少。此外,本研究着重关注高层次人才,选取了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团队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报告里的城市排名作为参考因素,从各个不同指标分析研究其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的影响。通过这项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各特大城市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使它们取长补短,提升城市竞争力,完善人才政策,而且能为高层次人才在选择城市时提供参考。
1 特大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分析
本研究选取城市经济实力、生活水平、教育文化与卫生水平、就业环境和制度保障这5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对14个特大城市高层次人才吸引力进行研究。
在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中,根据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1 000万为特大城市这个标准,中国共有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14个特大城市,意味着这些城市人口更为集中,如何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这就取决于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各个城市想要在发展过程中发挥竞争优势就离不开高层次人才,因为他们是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4]。
高层次人才的特点是受教育程度高、从事专业性和创新性强(知识密集型)的工作、流动性较强[5],基于这些特点,高层次人才对选择城市的标准不再是停留在“生存”,而是在“生活”和“发展”上,城市只有既宜业又宜居,才能成为真正的“机遇之城”。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团队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报告显示上述14个特大城市在全国各城市人才吸引力的排名如下[6]:杭州排第2名、南京排第6名、长沙排第10名、武汉排第11名、青岛排第13名、佛山排第14名、济南排第16名、西安排第18名、郑州排第19名、东莞排第23名、昆明排第33、大连排第40名、沈阳排第42名,而哈尔滨没有进入百强名单。杭州的人才吸引力甚至超过了国内的超大城市上海、深圳和广州。
本研究采用2019年的数据,研究数据来自这14个特大城市的2020年统计年鉴。
1.1 城市经济实力
本研究选择工业增加值、人均GDP这两个评价二级指标分析城市经济实力。
从历史上看,世界经济中心的变更取决于这个城市是否能成为金融中心、产业枢纽和科技创新前沿重地,能否形成产业集群,以及专业化和规模化市场,如果可以,它对人才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大多数人为了工作与发展来到城市,生存与发展才是“硬道理”[7]。
如图1所示,2019年东莞和佛山的工业增加值位于14个城市的前两名,在大湾区融合下的这两个珠三角重镇,表现十分强劲,它们通过基础的工业和制造业促进地区发展,这也是这两个城市处在城市吸引力排行榜前列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华为”“拓斯达”“生益科技”等科技企业纷纷移步东莞,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城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东莞企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互联网+、机器人、计算机、新能源技术、医疗、生物技术等行业,而这些高精端的工业产业必须有高层次人才参与。随着工业总产值飞速上升,东莞中高端人才缺口巨大,高速增长的工业让高层次人才有了“用武之地”,政府也推出了重大人才工程,以期进一步推动工业发展[8]。
佛山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全国城市第6名,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49.9%和31.2%,企业发展不仅追求效率的增加,在增速上更超过了东莞,而且质量稳步提升。此外,佛山高新区管委会发布的《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促进招商引资的若干措施》指出未来将营造以“智能化”“高端化”“硬科技”为导向的佛山高新区高科技产业生态,这就要求有高技术产业化创业团队的加持,同时也会吸引到这方面的人才。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推进,当今工业发展的方向以新技术革命为基础,进行产业融合,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工业发展格局,科技的竞争必然是未来工业竞争和城市竞争的核心[9]。率先进行产业改革的城市必将抓住发展的先机,树立竞争优势,使高层次人才看到城市的发展机会,引进或留住他们。
从人均GDP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城市仍旧是最大赢家,由于在经济学领域人均GDP被视为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准则,间接反映一个地区人民生活的标准,所以经济的稳健增长对吸引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南京和杭州在这个指标中领跑,在各特大城市横向对比中,长三角各城市表现稍优于珠三角城市。此外,沈阳和哈尔滨这两个东北曾经的工业重镇在人均GDP方面较为乏力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它们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如图2所示)。
1.2 生活水平
高层次人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更加强烈,在这个维度下,本研究选择住房成本这个评价二级指标来分析城市生活水平。此处住房成本的计算公式为住房成本=住宅价格/平均工资[4],工资和住宅价格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高层次人才普遍具有较高的平均工资和较强的购买力,但是一个城市的住房成本若过高或缺少合理性,则会影响城市人才吸引力。
住房成本数值越大,代表人们的工资用于住房的比例较大,反之住房成本数值越小,代表人们的工资用于住房的比例较小。
从图3可见,住房成本较高的南京、杭州、青岛和东莞,在GDP、人均GDP等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虽然表现优异,但是住房价格并不友好,人们的工资用于住房的比例高,意味着他们可用于饮食、衣服、休闲旅游、科技产品、美妆护肤、学习进修等日常支出及储蓄投资等方面的费用相对较少,这对城市吸引力是一个消极因素,因为人们都倾向于能有更多除去固定支出以外的其他支出。
长沙和武汉两座城市在住房成本方面表现十分出色。2019年武汉国民生产总值位于14个特大城市之首,长沙和武汉的人均GDP也紧跟杭州和南京,然而这两个城市在2019年的平均房价分别仅为10 426元和18 409元,远远低于同等级城市。长沙的住房成本只有0.112,而住房成本最高的南京是其2.33倍,从这个因素来说,长沙舒适度非常高。
1.3 教育文化与卫生水平
本研究选取普通高校拥有数、三甲医院拥有数、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这4个评价二级指标来分析城市教育文化与卫生水平。
先从“引进来”说,高层次人才决定是否迁入一个城市的时候,会考虑该地区的一个教育环境,不仅考虑到个人的发展,还考虑到自己子女能否接受良好教育。此外,除了吸引人才,还要减少人才的外流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跟高校数量成反比关系,因为高校是人才培育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如果一个城市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那留下的人才比例相对也会较多,而较高的人才留用率也会吸引到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因为他们有机会与更多高层次人才共事。
从图4可以看出,武汉高校数量达到83所,位于全国所有城市的第二位,其中更不乏7所双一流高校,学生素质和人数可想而知,武汉更是为了实现“五年内留住百万大学生”的目标推出了“留汉工程”[10],西安和郑州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高校数量的庞大给这些城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人才培养环境;然而,位于珠三角腹地的佛山和东莞近年来经济发展飞速,高校数量仅分别为13所和9所,与别的存在较大的差距。
本研究选取三甲医院数量和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的原因是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他们要求更高的医疗水平,而三甲医院是我国目前等级最高的医院,三甲医院的数量体现某个城市拥有最高医疗水平的难易程度。西安、沈阳、哈尔滨和武汉的三甲医院数量在14个特大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佛山和东莞城市发展较晚,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稍显落后。
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相较于总床位数来说更加具体,因为其跟人数联系更为密切,而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越大,说明这个城市的医疗基础设施更为充足。在这个指标中,长沙、哈尔滨和昆明表现最为优异,佛山和东莞是倒数两名,说明这两个城市的医疗卫生水平和其他特大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图5所示)。
1.4 就业环境
本研究选取上市公司数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数量、有R&D活动的单位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个评价二级指标分析城市就业环境。
郑州的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在统计年鉴中没有提供。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上市公司的数量是一个城市就业机会的体现,因为它们规模较大,主营业务收入较可观,可吸纳员工数较多。上文提到东莞和佛山工业增加值表现强劲,这得益于这两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巨大数量。从图6中可以看出,东莞、佛山和杭州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在14个特大城市中位列前三,特别是东莞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是最少的昆明的10倍多;而当今的工业企业发展方向是产业升级和高科技的融合应用,这些发展需要高科技人才知识和技术上的加持,这证明东莞有更多的企业可以给高层次人才提供工作、发展和科研的机会[11]。
针对上市公司数量来说,长三角区域的杭州和南京是这方面整体大环境最好的两个特大城市。总的来看,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特大城市在机会的释放和人才的汇聚上都表现了较大的吸引力(如图7所示)。
青岛、郑州、大连、沈阳和哈尔滨的2020年统计年鉴没有提供有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此处不针对这几个城市的比例做分析。
上述指标是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和工业增加值相关联的,由图8可见东莞和佛山有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排名前两名,说明这两个城市不仅有很多规模以上的大工业企业,而且在产业升级这一块也处在前沿位置。有R&D的活动企业数量越多,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望越旺盛,而高层次人才是新兴高精尖產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所以提供的发展机会也就越多。总体来说,在有R&D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例排前的仍旧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几个特大城市,这跟工业增加值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这两个指标排名基本一致,长沙的表现也较为优异,说明长沙在产业升级方面投入较多,企业环境更有利于吸引高层次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利技术为个人或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项目,专利申请数量越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越高,其拥有较强的研发精神,人才和科研环境较为优越,这对高层次人才有着较强的正向吸引力,因为一个有科研和创新氛围的城市更有助于个人的发展[12]。如图9所示,工业较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在专利申请量上占据领先位置。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心,资源丰富,科研设备先进,聚集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高科技人才。每年国家投入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专项经费高达数十亿元。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判标准非常严格,一向都是“少而精”,其一般建设于高校或实力强大的企业内,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了一所高校或一个城市在该领域的突出水平,一个城市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对想要实现科研抱负的高层次人才来说是非常强大的吸引力。
从图10可以看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多的城市南京和武汉,分别为29家和27家,西安以23家的数量紧随其后,而这3个城市的高校数量在14个特大城市里位列前茅,可以看出,一个城市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跟这个城市的高等教育高度相关。这些城市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致涵盖化工、数理、地理、信息、医学、生物、核材料等领域,都是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高科技领域。佛山和东莞两个城市目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为0,除了工业和经济发展,其他方面发展与其他特大城市相比较为落后,科研环境仍需不断改进。
1.5 制度保障
各大城市为了“抢人大战”中拔得头筹,纷纷出台一系列的人才补贴政策,给予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各种优惠,主要表现在落户制度、租房/购房补贴、安家费、子女教育(学位)、生活补贴等方面。例如杭州的《聚才十条》、郑州的《智汇郑州》、济南的“人才新政30條”、佛山的《佛山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等。
据调查显示,对于生活、租房补贴而言,这14个特大城市都有完善的政策,大体根据学历高低和人才分类进行补贴,其中有些城市采取一次性发放的策略,例如杭州、郑州、长沙;有些城市采取按月发放的策略,例如南京、武汉、青岛、济南、西安、东莞、大连、哈尔滨;有些采取两者结合的模式,例如佛山、昆明,其中杭州、武汉、济南建设打造了人才公寓供租赁。
对于购房补贴而言,基本也是按照学历高低和人才分类进行补贴,对于领军、高端和特级人才,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策略,补贴可以达到百万级别。其中,东莞的力度是较高的,特级人才达到了250万元,一、二、三、四类人才也可以得到30万~200万元的补贴;此外,郑州采取的特色策略是高端人才满10年送300 m2住房。各地都纷纷采取带有地方性的购房补贴政策来吸引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对于安家费而言,有些城市根据学历给予3万~20万元的安家费,而许多城市没有城市统一的发放标准,而是根据企业和单位的规定而异。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有些城市的政府对高层次人才给出了极其诱人的安家费,使他们不仅能享受到政府的补助,还得到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补助。例如,杭州对国家级青年人才的安家费是100万元;武汉着重对国际顶尖人才的引入,最高给予1亿元的补助,并且团队成员也能获得1 000万元;昆明经济卡发区对第一、二类人才分别给予600万元和200万元补助;大连的高端人才500万元、领军人才260万元、高端人才120万元等,除了这些,各特大城市对青年人才也加大了扶持和引进的力度。
2 特大城市人才吸引力提升对策
2.1 整体对策建议
2.1.1 推动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加强城市创新氛围,大力推动产业改革升级。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今城市发展的主推动力就是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一个城市拥有的创新领域越多,其经济发展优势越强。此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产业也能给城市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各城市应顺应时代潮流,明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用科技创新推动各行各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专业化市场和规模化效应,稳效率、提质量,营造高科技产业生态,抓住城市发展的先机,并且通过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吸引或留住高层次的人才,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稳步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发挥城市群效应。当一个城市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高速的经济发展是吸引高层次人才流入的驱动力。各特大城市应该利用城市群效应,学会资源共享和置换,共同发展。例如,处在大湾区的佛山和东莞可以借助大湾区资源优势和政策加持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并且依托广州和深圳这两个拥有强大实力的世界一线城市,促进区域合作发展;处在长三角经济带的杭州和南京可以依托上海这个拥有中国最大经济体量的超一线城市,武汉、长沙和郑州可以发挥中部城市群的优势,济南、青岛、沈阳、哈尔滨形成东北发展集群等。
2.1.2 营造良好城市文化氛围和就业及科研环境,稳步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首先,加强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高校数量,扩充规模,为本市培养一批本土的高层次人才;其次,建立更多的公共图书馆,提升整体公民文化素养,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再次,通过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加大对R&D的投入,增加专利申请量,政府也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跟上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最后,通过提供更多的床位等医疗基础设施和加强三甲医院的建设和扩充规模提高医疗卫生硬实力,通过引进更多的医学人才提升医疗卫生软实力。
2.1.3 落实人才引进保障制度,从多方位加强补贴力度
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除了给他们提供个人发展机会和强有力的薪酬,各特大城市政府应该多方位提供完善的保障和补贴措施,并且落实到位,防止出现虚假宣传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租住房、生活、子女教育、配偶工作、安家费、科研经费支持、医疗待遇等方面。可以对人才大致分类,每一类提供相对应的政策支持和补贴标准,特别是对于城市紧缺相关领域人才和国内外高端人才,例如“两院”院士等,因人而异,根据个人需求制定补贴政策。此外,可以加大青年人才的补贴支持力度,为城市发展培养和引进后备人才。
2.2 对各特大城市针对性建议
佛山:加大对高等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医疗基础设施,提升医院质量;营造城市科研氛围,努力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驻。
东莞:政府加大住房价格的管控;提高整体工资水平;提升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加大医疗投入,提升医院质量;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求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岛:缓和住房成本;高等教育提质提量。
西安: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绿化率;进行产业改革和升级,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济南:增加创新方面的投入,用高科技拉动产业升级发展。
郑州:改善城市科研和创新环境,发动民营经济以推动整体经济发展。
大连:建立良好的创新与经济环境;完善人才保障措施。
杭州:控制住房价格;加大高校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南京:有效降低住房成本;发挥好高校实验室对科研的带动作用。
长沙:提升工业发展速度;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完善人才的奖励保障政策。
武汉:推动产业升级转型,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专利申请,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发挥好高校和实验室对科研的带动作用。
沈阳:推动公司上市改革,发动市场力量;利用好工业传统优势,增加工业总产值,刺激经济发展;加大人才补贴力度。
昆明:推动产业改革升级,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推动企业上市改革。
哈尔滨:加大工业投入,推动环境保护建设,扩大城市绿地率;加大人才引进激励制度。
3 结束语
本研究从整体和个体层面对城市提升高层次人才吸引力提出建设性意见,主要集中在城市经济发展、科研文化环境的改善和人才政策方面,对于各地方政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别是一些发展较晚的城市,例如东莞和佛山,对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吸引力主要依赖于其高速发展的规上工业和产业升级,但是相關配套设施相对其他特大城市还不够完善,其中教育、医疗和科研环境亟待提升,从这样的个体层面提出建议会更具有针对性。
本研究主要是基于描述性研究法、因子分析法构建综合测评模型。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及某因素对总体排名的贡献度较难进行量化评估,日后的研究可以结合这两种方法,提升研究的论证性和可信度,为各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更高的参考价值。
参 考 文 献
[1]刘玉雅,李红艳.京沪粤苏浙地区人才政策比较[J].中国管理科学,2016,24(S1):733-739.
[2]胡联,赵业馨.城市人才吸引力影响因素分析及综合评价——以中国大陆二线城市为例[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8(4):125-132.
[3]刘释心.对深圳市城市人才吸引力影响因素量化评价的思考[J].商业文化,2021(14):20-21.
[4]胡本田,曹欢.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基于人才吸引力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20,34(10):1-10.
[5]扈爽,朱启贵.城市人才吸引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舒适物视角[J].管理现代化,2021,41(3):80-82.
[6]傅凌波,应梦悦.全国第二!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发布,杭州超越上海摘得“榜眼”[N].杭州日报,2021-05-14.
[7]林滨,夏银平.现代城市增强人才吸引力的几个维度[J].人民论坛,2021(2):60-63.
[8]唐建丰.中高端人才吸引力排名靠前“到东莞去”渐成人才真实选择[N].南方都市报,2019-08-09.
[9]李久佳,许优美,杨雪.关于提升城市科技人才吸引力的对策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1(19):35-37.
[10]杨迪,周谨平,郑鹏婕.透视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现象——以武汉市人才回流政策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9,40(30):14-16.
[11]陈蕾.我国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的定量评估[J].商业经济,2018(8):43-45,59.
[12]李久佳,许优美,杨雪.关于提升城市科技人才吸引力的对策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1(19):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