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班级德育建设,培养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意识

2022-06-01薛燕萍

家长·下 2022年5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意识

薛燕萍

志愿服务是班级德育建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生不单单能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他们还能从内心深处形成志愿服务的意识和思维,进而逐渐养成服务习惯,由此,班级德育建设工作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简析了小学班级德育建设工作中培养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策略,以此提升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在素质教育理念渐入人心的教育背景下,志愿服务意识成为小学德育的重点培养目标。而对班级德育建设工作中培养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策略展开分析,则是为了摸索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模式,使小学生能在道德教育中形成强烈的服务意识,进而主动参与相关班级或者社会活动。以下将从现实情况出发,探索班级德育建设工作中培养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志愿服务意识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所需的基础素养,它对小学生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具备志愿服务意识的小学生,普遍能从整体的角度看待生活和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也能以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着手解决问题,所以,通过班级德育建设使学生形成服务意识,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有助于学生达成全面发展的目标。在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学生不仅会学习到基础的服务知识,他们还能与人展开沟通和交流,他们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以及多元思维能力都能得以增强;最后,有助于构建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德育体系。志愿服务意味着自主奉献,学生无论是在班级、学校还是社会生活中,都能以集体主义精神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必要时舍弃自己的利益,为集体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小学德育工作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

二、影响小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意识形成的具体原因

小学生的个人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其观念意识、行为习惯需由家长、教师负责养成。然而,现阶段的家长、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文化教育上,对其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造成了小学班级德育的缺失,无形中增加了小学志愿教育的阻力,无法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无法在志愿活动中感悟更多、学习更多。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较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学校对志愿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学校没有提出明确的关于志愿者服务教育的要求,对此类活动的支持力度也不够,给教师释放了错误的教育信号,使志愿教育流于表面,无法深入人心。第二,教师的教育模式较为传统,未将小学生看作志愿者活动的参与主体。在课堂教育过程中采用“一言堂”的教育方式,不厌其烦地灌输道德责任知识;在实践活动时对各种计划外活动明令禁止,且制定周全的活动方案,无法使学生在课上学习、实践活动中获得参与良好的体验,自然会影响其参与意识的生成。

三、培养小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意识的有效策略

为了提升班级德育建设工作的有效性,使小学生形成志愿服务参与意识,学校和教师应结合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实条件,创建志愿服务教育体系,让学生主动参与相关活动,由此,学生的公共参与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就能逐渐增强,他们也能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一)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学习基础知识

学生形成志愿服务意识的前提是其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而在德育建设工作中,为了引导学生学习与志愿服务相关的知识,学校应开设志愿服务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他们在课程教学中学习类型多样的服务知识,促使他们在知识中获得服务经验,以此为根据,小学生就能以扎实的知识基础应对各种服务问题。具体来说,学校应联合教育专家、班主任等人员,共同创建志愿服务课程。首先,学校发挥其桥梁和教育引导的作用,邀请知名的小学教育专家来校开展交流活动,让他们与班主任进行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班级德育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志愿服务课程的教学计划;其次,在具备教育方案和课程材料的基础上,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引导学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环保服务、班级服务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正确的服务方法。

(二)建设良好班级文化,强化服务氛围

立德树人是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而德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到幸福,并获得创造幸福的能力。在小学阶段,班主任根据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开展德育工作,落实教育培养目标。良好的氛围对人有着积极的影响,班级德育建设期间,教师要注意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班风。通过加强对德育文化的渗透,在班级内形成正义民主、和谐友爱的良好班风,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不健康的观念,使其主动参与到班级建设、合作劳动中,树立助人为乐的观念。做好班级墙、班级文化角、板报的建设管理:以“我是小小志愿者”为主题建设班级文化墙,在墙上张贴班集体共同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照片,或某位学生单独进行志愿服务的照片,通过布置照片墙彰显学生的志愿者风貌,让其为自己的经历感到自豪。以“我参与,我骄傲”为主题在角落设计“志愿树”,让学生将自己关于志愿者活动的参与经历、参与感悟写在五颜六色卡片上,并将其粘贴在自己“树干”“树杈”上,使其在回顾、反思、交流的过程中加深活动体验。以具体经历为蓝本绘制板报,在板报上描述师生共同参与志愿者活动的过程,重点描绘活动中感人的、让人有收获的场景,并辅以文字描述,图文并茂再现学生的志愿者风姿,使其再次萌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想法。

例如,在“学做‘快乐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经历、理解情绪的变化,让学生提升控制、消化情绪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活动一:参观快乐展示厅,即教师利用视频、图片、实物等展示不同的快乐情境,其中有学生游戏中的笑脸,学生获得表扬信时候骄傲的表情,有学生课间活动中的快乐身影等,在参观中,教师让学生回忆快乐瞬间,并说一说自己觉得快乐的事。活动二:创设漂流瓶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不同表情搭彩虹桥,并接受漂流瓶中的一些学生感受到的不快乐的事情,共同探讨这些案例中的主角感到不快乐的原因,并敞开心扉说一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过什么不开心的事,并将这些不快乐写下来,进入下一项活动。活动三:教师设计快乐空间,为学生提供绘本《蝸牛和寄居蟹》、播放音乐《快乐的小跳蛙》,组织学生进行“小天使和小恶魔”的角色扮演游戏等,促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排解不开心,学会调节自己的坏情绪。E44B61CA-D51F-41AF-AD48-DA48FDB9AC57

(三)加强班内德育管理,形成良好品德

德育是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的基石,只有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增强其助人意识,才能使其积极地、主动地、自发地参与志愿者服务工作,为社会贡献属于自己的爱心和力量。班主任要注意在日常管理中渗透德育,通过专门的指导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使其拥有良好的集体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人道主义观念与社会公德观念。一方面,围绕德育建设引导学生建立长期的、远大的个人发展目标,使其树立参与国家建设、满足社会需求的奋斗理想,使其能及时发现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不断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个人基础、发展近况为其树立易实现的、阶段性的短期志愿服务目标,促使其以更高质量志愿服务为目标,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与劳动习惯。在学生生成良好品德的基础上进行志愿者课程教育、组织实践性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使其能了解志愿者活动的内涵,并自觉地参与其中。

班主任应利用德育管理优势,从多角度展开实践活动,让幸福渗透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例如,班主任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利用周末假期,设计“向幸福出发”等主题活动,利用家长的监督配合,让学生将在学校中对自我的要求,融入生活中,以涵养品行,让学生在锤炼品行的过程中体会自我提升的幸福,进而培养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班主任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足球、篮球、书法、唱歌、舞蹈、绘画等艺术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在艺术熏陶中涵养心灵,体会艺术带来的幸福感。

(四)设立志愿服务岗位,增强责任意识

志愿服务岗位有助于增强小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志愿活动,并将自己视为班集体或社会中的重要一员,这也意味着,在班级德育工作中,教师应设立志愿服务的岗位,让小学生强化自身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在明确的责任分工中,学生能准确了解自己的职责,由此,学生不仅能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他们还能在此岗位中有所成就,进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来说,在设立志愿服務岗位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实际能力出发,将每一个学生的责任细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志愿活动中有所贡献,这对增强小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具有促进作用。

例如,在学校内部的主题阅读交流分享活动中,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展开、增强小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设立三种志愿服务岗位:第一,针对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学生,为其分配引导员的岗位,主要负责引导师生到达会场,为师生讲解活动的相关流程;第二,针对身体素质良好的学生,教师为其设立搬运图书、布置会场等岗位;第三,针对创新意识强且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设立策划师的岗位,即设计活动的流程和内容。通过以上方式,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准自己在志愿活动中的定位,他们的责任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

(五)展开多样志愿活动,丰富服务体验

在班级德育建设中,为了丰富小学生的服务体验,教师可以精心策划和展开多样化的志愿活动,让他们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志愿精神,树立“互助、友爱和奉献”的人生理念,由此,道德教育的效果会逐渐增强,小学生也能提升个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

例如,针对志愿服务这一项内容,学校和班主任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活动:第一,设立流动服务点,以大篷车为载体、以流动服务为形式,为需要帮助和服务的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第二,设立假期志愿小组,以5人为一组,让他们确立服务的主题和范围,利用周末、法定节假日或者寒暑假展开志愿服务,比如,陪伴养老院的老人度过一天等;第三,举办一对一帮扶志愿活动,以学校作为中转站,引导有意愿和客观条件允许的学生,帮助偏远山区或极度贫困地区的学生。通过上述方式,学生的服务体验愈渐丰富,他们能在活动中增强自己的志愿服务参与意识。

(六)构建家校共育体系,强化德育效果

家校共育是强化德育效果、增强志愿服务有效性的方式,所以在班级德育建设工作中,教师应着力构建家校共育体系,将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邀请家长作为志愿服务教育中的一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构建线上线下家校沟通平台,及时向家长传达学校志愿服务的相关活动信息,引导家长以自愿报名的形式,参与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微信等平台,建立一个家长线上志愿服务群组,教师在群组中发布相关的消息,家长根据教师发布的消息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报名参加活动。通过此方式,家长成为班级德育建设中的重要一员,其德育效果会明显加强。

(七)建立志愿行动循环,培养志愿精神

传统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无法使学生产生更深刻的感悟。教师应采用循环教学法,以某一志愿主题为根据设计行动循环,在行动循环中让学生参与、体验、反思,实现提升认识、丰富情感、培养精神的教育目标。首先,教师设计行动循环方案,以德育建设的具体内容作为服务主题,并围绕主题设计志愿者服务活动目标、活动形式、与活动参与对象。提前设计好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会与团队协调合作,并学习新的服务技能,在此过程中探究自我价值,产生对志愿服务的情感认同。其次,展开具体行动,在行动中锻炼能力,提升意识。开展志愿者迎新活动,由高年级的学生负责给低年级的学生讲解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内涵、参与注意事项,通过生对生的讲解增强双方的情感共鸣;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功能和价值。最后,开展体会分享行动,在行动中引导学生交流参与志愿服务的体会,比如,遇到的困难、收获的体验等。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过程中找出参与志愿活动时的不足,并总结活动经验,为下一轮志愿行动循环做好铺垫。在不断的循环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志愿感悟,提升实践能力,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志愿精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班级德育建设工作中,将培养学生志愿服务意识作为目标,是符合现阶段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项举措,如果学校和教师能在德育工作中使学生形成服务意识,那么小学生就能提升公共参与能力,强化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而在设计和规划德育建设方案时,教师也应从小学生的真实情况出发,进而构建适宜小学生成长的志愿服务教育模式。

(宋行军)E44B61CA-D51F-41AF-AD48-DA48FDB9AC57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意识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小小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