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

2022-06-01王海

种子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

王海

摘    要:隨着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当前小麦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和维系社会稳定方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进一步加强对小麦产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成为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小麦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控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8-0018-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2       文献标志码:B

小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种植产业中,小麦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农业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通过完善技术措施保障小麦生长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强对小麦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举措。小麦优质高产技术是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守好粮食安全屏障等具有重要作用。小麦产量与品质受遗传、种植环境以及田间管理技术等影响较大,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小麦种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不断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助推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1 小麦栽培技术

1.1 科学选种

选种工作是小麦种植的首要环节,对小麦的最终产量有决定性作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我国已经培育出众多优良小麦品种,种植人员能够依据小麦口感以及后期不同的加工需求选择不同的小麦品种。近年来,相关部门针对小麦品种展开了一系列改良工作,通过不断创新,改良成果十分显著,为广大种植人员选种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种植人员在选种过程中,应当确保所选品种适应本地的环境。种植人员要综合考虑水文条件、气候因素以及地理条件等对小麦的影响,如北方地区空气干冷且温度较低,应当首先考虑小麦的抗寒能力,而某些干旱地区,则要首选抗旱品种种植,若种植地区大风天气较多,还应重视小麦的抗倒伏能力。通过结合区位特征科学选择最合适的品种,为后期小麦生长提供保障。

甘肃省山丹县的气候及降水量适宜,非常适合发展小麦产业,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通过建立小麦品种试验示范田等方式,已经成功筛选出一批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尤其是近年来为了加快推进小麦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示范田,当地积极提升种植小麦的技术含量,山丹县政府与甘肃省农技总站、甘肃省农科院等多个部门展开合作,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功培育并改良了“宁春”及“陇春”等多类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大多能够适应本地区的降水、温度等外部条件,显著提升了小麦对本地病虫害的抵抗能力。种植人员可以选择种植本地技术推广部门试验筛选的小麦品种,保障产量及质量,防止由于品种缘故导致小麦减产[1]。

1.2 科学播种

当前机械化设备已经开始应用于小麦播种工作中,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播种的劳动强度,而且通过机械播种更加有利于小麦种子的后期萌发,但是当前自动播种机械仅适用于地势平坦的地区,一些道路崎岖或者水分高、土壤黏度大的地区并不适合复杂的机械化作业。小麦作为山丹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当地政府始终将稳定小麦粮食生产摆在首要位置。在小麦种植以及收割季节,山丹县以“立足主导产业、突出新型主体、紧扣关键节点、区域整体推进、全程全员服务”为宗旨,依托机械化优势,小麦的耕种以及收获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了98%以上。

在小麦正式播种前,种植人员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常见的工作有地块选择、灌水整地以及种子选择和筛选等。在种子筛选环节,种植人员可以借助自然风或者小麦精选机剔除低质量种子,当小麦种子的精度达到90%以上、含水量控制在13%左右时即可播种。若种植的土壤比较贫瘠,可以在播种前补充肥料,肥料通常以农家肥为主,按照3 000 kg/667 m2的标准施用,同时配合施用钾、纯氮及纯磷等肥料,在春季小麦种植前还可以使用春小麦专用配方肥。

我国地域辽阔且温度环境差异大,因此对小麦的种植时间并没有统一规定,依据山丹县的气候环境以及往年小麦种植习惯可知,当地通常在3月上旬至4月中旬种植春小麦,这一时期地温通常在1 ℃以上,达到了春小麦种植的最低地温要求。小麦种植及前期的施肥过程要尽量避开降水天气,选择天气晴朗的时间进行。小麦播种密度同样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决定,如土壤肥力(氮、磷、氧等含量)以及所选品种等,一般小麦品种的播种密度为450~530 kg/hm2 [2]。

1.3 小麦施肥要点

首先,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无机肥能迅速补充小麦所需要的营养,但是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污染引发残留问题;有机肥来源广阔,甘肃省养殖业发达,因此畜禽养殖场可以将动物粪便制作为有机肥供农业生产使用,有机肥不仅不会产生残留,而且具有提升土壤通透性、增加有机质成分以及改善水土特性的优势,对土壤中各类营养的转化速率极高。在施肥过程中应当秉持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的原则,以多种形式兼顾两类肥料的投入量,从而保证土壤培肥地力,使小麦种植朝着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其次,避免盲目施肥。种植人员应当掌握小麦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在小麦各生长周期中的需求量以及作用等,促进小麦生长。

再次,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在施用底肥后,小麦会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需肥特性,因此种植者应将基肥与阶段性追肥相结合,满足小麦各个时期的肥料需求。

最后,种植人员应将种地与养地相结合,使投入与产出相平衡。传统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为了追求产量会滥用肥料,盲目提高肥料用量不仅无法达到增产效果,还会造成烧苗、土壤板结以及植株抵抗能力下降等问题,因此种植人员要正确认识肥料投入与小麦产出之间的关系。此外,种植人员应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开展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根据小麦生长特性,采取有机肥替代化肥、施用新型肥料、机械深施肥、水肥一体化等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技术措施,还要测土掌握土壤肥力,依据测试结果科学选定肥料。268913D7-4C3C-467F-8F48-099FFFD24DE3

2 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

2.1 小麦病虫害防控现状

首先,当前已经出现了众多新型病虫害防控技术,如生物防控、物理防控不仅效果持久,而且不会产生残留,相对于化学药剂,某些生物药剂的杀菌、杀虫效果更加显著,且不会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但是受到种植人员传统意识的影响,众多新型病虫害防控技术难以在农村地区推行,广大种植人员已习惯于化学药剂的便利性及优良的消杀效果,因此在观念中很难摒弃传统病虫害防控思想,这一问题为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开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其次,当前很多以小麦为主导粮食作物的地区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的防控方式,不仅提升了病虫害防控效率,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遏制某些传染性病虫害传播。然而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需要建立在高度的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以及专业设备基础之上,对于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政府统筹管理开展大区域统防统治的病虫害防控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

再次,种植人员对病虫害的认识存在误区,某些种植人员认为只有在发生病虫害后才需开始消杀工作,这样往往会错失病虫害的最佳防控时间,多数病虫害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其发病呈现出一定的轨迹和规律性,借助现代化植保技术能够精准地预测出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但是种植人员仅是在小麦发病后才展开防控,像赤霉病等疾病只有通过日常防控才能实现有效防控,因此当赤霉病等重大疾病一旦发生后,往往会对小麦种植产业造成直接危害。

最后,测报技术有限,当前很多偏远地区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病虫害防控检测体系,受到基层人员稳定性及专业测定人员数量的影响,小麦病虫害的测定水平极不稳定[3]。

2.2 小麦主要病虫害种类

当前众多病虫害防控技术已经能够成熟地应用于小麦产业工作中。我国各小麦种植区规模性病虫害发生面积越来越小,以山丹县为例,全县小麦主要病虫害累计发病0.6万hm2(次)左右,发病面积以及危害性有所降低。在众多小麦病虫害中,以黑穗病、全蚀病以及蚜虫等病虫害的影响最大。

2.2.1 黑穗病

首先,黑穗病的发病主要原因是小麦抽穗期和扬花期大风、降水天气较多,黑穗病病原体孢子在高湿环境下迅速繁殖,并借助风力传播,最终对健康小麦造成感染。黑穗病主要对小麦麦穗部位造成影响,发病时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通常情况下患黑穗病的小麦种植田会减产10%~30%,严重时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小麦患黑穗病后麦穗会产生三甲胺等物质,这些物质不仅会散发出刺激性气味,而且本身属于有毒物质,当人或者动物食用了带有黑穗病的小麦后会引发中毒现象。发病初期的小麦抽穗时间要明显早于健康的麦穗,且患病麦穗的表面会被一层灰色物质包裹,成熟后包裹物破裂并散发出黑粉,黑粉全部散发后只留下残留的穗轴。

黑穗病的防控措施:首先,由于黑穗病能够借助空气和风力进行传播,且传播范围最大能够达到300 m,因此应当确保小麦良种繁育田周边300 m范围内不存在染病小麦,且在繁种田所使用的小麦种子要经过消毒和处理;其次,小麦抽穗期前要做好田间的巡查工作,在发现感染黑穗病植株后可以通过人工拔除的方式进行处理,切断黑穗病的传播渠道能够有效防控该疫病,并减少次年病害发生概率;再次,通过变温浸种也能够有效控制黑穗病,在种植前用冷水浸种4~6 h,浸泡完成后使用50 ℃左右的温水浸泡2 min左右,使种子的温度升高至50 ℃以上后将种子放置于55 ℃的温水中,浸泡5 min取出后再浸泡至冷水中,通过变温浸种能够有效防治黑穗病;最后,药剂拌种防控方式较为常见,种植人员可以选择用2%的戊唑醇10 g、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 g加水700 mL,每份药剂可拌小麦种10 kg。

2.2.2 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也称立枯病,发病严重时会导致小麦成片死亡,种植人员能够清晰地看到患病小麦茎基部以及叶鞘内侧的灰黑色菌丝层,该病原体对于外界的适应能力较强,在5~35 ℃的环境下均可以分裂,尤其是在19~24 ℃的环境下繁殖速度更快。立枯病的发生与土壤性状以及耕作条件关系较大,若农田中湿度过高则患病风险更高,常见的防控方式包括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以及药剂防控等。

2.2.3 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为害小麦的叶片和叶鞘,白粉病与气候和日常管理存在密切联系,当外界温度达到15~30 ℃时发病概率较高,而在10 ℃以下时发病比较缓慢,若种植地区常年少雨,但是在某一年内降水较多也会引发白粉病。在小麦管理过程中,水肥管理不善、选用抗病能力较弱的品种会导致白粉病。在防控过程中,种植人员可以选用抗病品种防控白粉病,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降低氮肥用量并提升磷、钾类肥料的用量,依据地势以及所选品种等因素科学密植,南方地区在多雨季节要做好田间排水,北方干旱地区要适当补水。

2.2.4 蚜虫

蚜虫是小麦等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主要虫害之一,若小麦的种植密度过大,在施用农药后由于小麦分蘖较稠,导致难以彻底清除蚜虫以及虫卵,未被杀死的蚜虫产卵后产生的新一代抗药性更强,为虫害防控带来了诸多麻烦。蚜虫的发生与田间湿度以及温度存在密切联系,当田间湿度达到40%以上、温度达到25~30 ℃时会发生蚜虫灾害,且在雨季后温度骤增,则会加大蚜虫发生可能[4]。

2.3 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

首先,做好小麦生长过程中各个时间节点的控制工作。当前很多种植人员仍然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控,为了提升防控的有效性,种植人员需要掌握各类病虫害防控的黄金时期,以科学用药的原则展开防控。在小麦播种期主要做好纹枯病、根腐病、立枯病以及各类地下害虫的防治工作,该时期所使用的防控药物主要包括苯醚甲环唑、各类悬浮剂以及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针对立枯病可以使用50%的多菌灵粉剂拌种处理。在小麦返青期至拔节期时要做好纹枯病、白粉病以及麦蚜虫等疾病的防控,针对害虫可以使用阿维菌素乳油或者哒螨灵乳油等药剂进行防控。在抽穗扬花期主要防控赤霉病、白粉病以及叶锈病等,针对小麦赤霉病可以使用25%的氰烯菌酯悬浮剂进行防控,条锈病可以使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等药物进行防控,这一时期的麦蚜虫可以使用吡虫啉、啶虫脒或者植物源性农药进行防控。

其次,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也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病概率。选种时选用高抗品种,田间以轮换倒茬的方式种植,均能够降低病虫害影响。此外,某些病原体以及虫卵能够依附在小麦秸秆中越冬,待来年后再次发病,因此小麦收获后应当彻底清除田间的秸秆以及杂草等,通过破坏病原体的越冬条件也能起到防控效果。为了进一步提升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种植前应对种子进行包衣拌种处理,常见的包衣拌种药剂有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吡虫啉悬浮种衣剂以及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等。不同的包衣拌种药剂作用各不相同,如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能够有效防治蚜虫以及地下害虫等,因此种植人员应根据种植区域病虫害的实际发生情况科学选定包衣拌种药剂。

再次,通过多种防控手段并行的方式提升防控效果,虽然化学防控技术具有成本低、防控效果好的特點,但是会对土壤以及作物品质产生极大影响,因此,种植人员可以生态防控方式为主、化学防控手段为辅的方式展开防控,如在田间培育瓢虫、中华草蛉、食蚜蝇以及蚜茧蜂等方式进行防控,或者通过培育蚜霉菌的方式进行防控,这些益虫将会在蚜虫暴发高峰后出现,对控制蚜虫的数量具有积极效果。

3 结束语

各类病虫害及不科学的种植方式均会对小麦正常生长造成影响,影响小麦的最终产量和品质。基于此,种植人员要建立现代化的种植体系,将各类技术应用于小麦种植与管理中,并结合各类手段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减少化学药剂的用量,从而确保小麦朝着健康、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来梅.浅析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9(17):119-120.

[2]徐华.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31):131.

[3]王洪生.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推广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9):204-205.

[4]张九柏.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模式[J].种子科技,2021,39(17):51-52.

(编辑:季 鑫)268913D7-4C3C-467F-8F48-099FFFD24DE3

猜你喜欢

小麦栽培技术
浅析小麦的收获与贮藏技术
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我的英国朋友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