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研究

2022-06-01吴建婷

种子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大棚蔬菜防治方法种植技术

吴建婷

摘    要:文章分析了实现大棚蔬菜高质高产的种植技术要点,针对影响蔬菜生产的病虫害问题,提出了其预防和治理方法,以提高大棚蔬菜的经济效益,推动蔬菜种植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8-005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626;S436.3       文献标志码:B

大棚蔬菜因其口感较好、绿色健康、无污染等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并且大棚蔬菜可以反季节种植,有效缓解因自然因素造成蔬菜短缺的问题,促使其市场逐渐扩大。但在实际种植中会遇到诸多问题,为此需利用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解决面临的难题。

1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要点

1.1 选择适宜蔬菜种植环境

1.1.1 土壤因素

大棚蔬菜种植地应选择地形平坦、广阔的平原地带,并且搭建蔬菜大棚的位置需要远离人们居住地区,避免人为因素对蔬菜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在确定种植地前,需要检测该地区的土壤,避免土壤重金属含量以及盐碱含量过高,影响蔬菜生长发育。另外,需要确保蔬菜大棚地区土壤结构稳定、透气性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土层较厚,为蔬菜高质量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1.1.2 天气因素

在大棚蔬菜种植生产中,还应考虑气候环境的影响。如我国南方地区常年高温,在阳光照射下,会减少大棚内空气、土壤的含水量;北方地区夏冬季节气候差异明显,容易出现雨雪天气。因此,在确定大棚选址前,需要详细了解所处地区的气候,并针对该地区容易出现的极端天气,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1.1.3 温度因素

大棚蔬菜在适宜温度环境下生长发育状态良好,因此需要调节好大棚内整体温度。棚内温度过高会使土壤温度升高,导致蔬菜根系无法吸收氧气,出现失水、昏迷或死亡的状态;温度过低无法满足蔬菜生长对温度的需求,影响蔬菜种子发芽等,导致产量和质量下滑。

1.1.4 空气因素

由于蔬菜大棚种植技术不同于露地蔬菜及农作物种植,其生长空间局限在封闭的大棚内,因此种植户需要对大棚内部空气流通、氧气含量等因素采取措施,调整棚内空气环境。若相应管理做不好,会使有害气体无法排出、空气含氧量低、病虫害滋生蔓延等。由于空气监测难度较大,需要相关种植人员积极引进先进检测技术,为蔬菜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1]。

1.1.5 湿度因素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好棚内空气湿度,避免湿度过高导致蔬菜根部发生腐烂;或者湿度过低,土壤水分降低,出现蔬菜根系缺水现象,从而对蔬菜口感、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1.2 科学选种,做好种子处理

1.2.1 挑选品种

在选择品种时,需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选择能够满足蔬菜市场需求并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品种,确保所种植的大棚蔬菜有良好的销量,避免出现蔬菜过剩现象,为种植户带来经济收入。同时,需多角度分析其气候、土壤、水分等因素,优先挑选适应性强、抗病性强、防虫性优的蔬菜品种。若种植地区气候较冷,可选择耐寒品种;若种植地区气候高温多雨,可选择耐热耐涝蔬菜品种。需要注意的是,应选择具有相关部门的审核证明或备案的蔬菜品种,在大棚种植前,可去当地种植基地查看该品种种植后的蔬菜生长情况,避免所挑选的品种不适宜该地区,影响种植户的生产效益。

1.2.2 筛选种子

种植户在确定蔬菜品种后,需要到正规的蔬菜销售厂商购买蔬菜种子。减少购买散装蔬菜种子,避免厂商在传输、保存过程中导致种子品质降低。需要选择独立包装的种子,并检查包装筛选袋是否有孔洞,影响其封闭性。在选购种子后,挑出籽粒干瘪、色泽暗淡的种子,避免种植后棚内蔬菜根系发育不均、体态过小,使得蔬菜无法吸收土壤养分,出现死亡、萎缩等现象。

1.2.3 晾晒种子

在播种前,合理晾晒处理能有效提高蔬菜种子发芽率,能熟化种子、蒸发种子内部水分,使其能充分吸收土壤中养分及水分,有效消灭附着在种皮上的细菌及微生物,减少棚内病虫害的暴发。在晾晒时,需将其均匀地平铺在地表上,并进行翻动,确保每粒种子都能得到阳光照射,当种子外观呈现不饱满状态时即可。

1.2.4 处理种子

由于大棚内蔬菜较为脆弱,因此在筛选、晾晒种子后,需要对种子消毒处理,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消毒种子的方式分为浸泡和药剂拌种。浸泡:将蔬菜种子投放于60 ℃左右的热水中,并持续对其进行搅拌。待热水冷却后,根据大棚蔬菜种植地中种子所面临的威胁因素,确定所添加的药剂,如番茄、辣椒等,可添加氢氧化钠或磷酸三钠水溶液。浸泡时,需结合蔬菜品种科学设立时间,待到种子外表略鼓时取出。药剂拌种:根据蔬菜品种、受威胁因素等,挑选适宜药剂与水混合形成溶液,使其能附着在种皮上,形成种子包衣,为播种后的蔬菜种子提供一层保护膜[2]。

1.3 科学开展整地播种作业

1.3.1 精细整地

播种前的整地作业,是清除土壤中害虫、杂草的有效方式,优化棚内土壤环境,为蔬菜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在整地作业中,可借助先进的整地設备,对土地进行深耕、深松。需相关人员合理把控耕、松的深度,提高蔬菜种子吸收水分以及养分的效率。在整地结束后,需按照标准检测棚内土壤情况,确保整地作业后土壤呈现良好状态,并建立完善的通风系统和排水系统。

1.3.2 土壤处理

蔬菜种子播种前,可利用适宜药剂对种植土壤进行处理,消除土壤中存留下的病菌,可有效预防病虫害。如棚内地下虫害,因其隐蔽性较强,可选用辛硫磷药剂处理土壤。另外,在土壤处理后,可选用农家肥或有机肥料,将肥料与细土进行均匀搅拌,将其均匀撒在棚内地表,为种子发芽及生长提供充足养分。0E23D170-5B0E-4562-B58B-1228142B59C5

1.3.3 播种时间

大棚蔬菜播种时间需要合理控制,早播晚播等行为都会对蔬菜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在实际播种时,需选择土壤温度高、天气晴朗的时间进行,促进其根系发展。同时,大棚蔬菜生长状态受棚内温湿度的约束,不同品种蔬菜对其要求不相同。如喜温蔬菜,需要在土壤温湿度较为稳定的环境下播种,因此选择在大棚封闭10 h后进行播种;喜低温蔬菜,不适宜在温度过高的大棚内播种,避免影响蔬菜种子发芽以及生长,以免出现叶薄叶黄的情况。

1.3.4 种植密度

在蔬菜播种时,需要合理控制播种密度,若不加以管理,对蔬菜总产以及单产都会造成影响。当播种密度较为稀疏时,虽然能保证蔬菜单产提升,但无法保证蔬菜总产量提升;当播种密度较为密集时,一旦大棚排气效果不佳,会导致大棚内空气质量差,氧气含量低,造成大面积幼苗死亡,或者无法保证发育较慢幼苗的光照条件。同时,大密度播种对土壤养分要求过高,蔬菜种子及幼苗在生长过程中会摄取大量水分和养分,容易造成棚内土壤贫瘠,影响蔬菜生长。因此,需要利用大棚蔬菜密度播种技术,通过科学计算,具体分析蔬菜品种,合理播种密度,稳定蔬菜生长。如番茄、辣椒等可播种3 万颗/hm2,黄瓜等可播种4.5 万颗/hm2。

1.4 强化大棚蔬菜田间管理

1.4.1 科学施肥

肥料在蔬菜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大棚蔬菜其种植环境处于密闭空间,导致肥料管理工作较为困难。在以往蔬菜种植过程中,一些种植者对田间肥料管理较为随意,常常按照传统经验进行施肥,导致施肥会出现过多、过少的情况。因此,蔬菜种植户需满足不同种类、不同生长周期的蔬菜对养分的需求,适当施肥,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运用专业土壤测量仪器,检测土壤中养分的成分。同时,种植户需要选择容易被蔬菜吸收的肥料,如颗粒较小、分解能力较强的氮肥、磷肥、钾肥等有机分子肥料,加强植株吸收土壤养分的能力,促进蔬菜根系、茎叶发展。除此之外,因大棚蔬菜具有密闭性,需要严格控制施肥次数以及肥料用量,避免肥料过多造成肥料淤积,导致蔬菜死亡;肥料过少会难以达到施肥效果。在制订施肥计划时,需详细记录蔬菜生长情况、养分需求、肥料种类、肥料性能等,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对蔬菜进行科学的施肥管理[3]。

1.4.2 灌溉管理

目前,滴灌技术因其精准化灌溉,有效节省水资源,在大棚蔬菜灌溉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大棚处于密闭空间,棚内空气及土壤中水分不易流失,但在白天大棚温度会急剧上升,土壤水分蒸发,导致土壤与空气含水量不均,极易引发病虫害。因此,需要结合区域气候特点调整灌溉措施。在滴灌过程中,需考虑蔬菜生长状态,满足蔬菜各个生长周期对水分的需求,采取合理滴灌的方式。另外,需关注室内温湿度变化,合理控制棚内水分蒸发速度,并减少灌水量,可采取膜下滴灌的方式,在蔬菜种植地表铺设塑料薄膜,锁住土壤水分,稳定土壤结构,有效改善大棚蔬菜生长环境,避免病虫害暴发给蔬菜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蔬菜产量和质量。

1.4.3 控温管理

大棚蔬菜可有效降低季节对蔬菜生长的影响,并为人们提供反季节蔬菜,对此需要把控好大棚室内温度。在温度适宜的生长环境下,能够有效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促进蔬菜根系发展。因此,需要种植户及时了解该地区天气变化,并根据室外温度调整室内温度,合理调控大棚内温度。如白天棚内温度比棚外温度高15 ℃;夜间棚内温度比棚外温度高3 ℃。由此可见,大棚内外昼夜温差较大,因此需要种植户采取控温措施,通过白天揭膜、夜间盖膜的方式降低大棚昼夜温差,或者替换遮阳材料,避免白天棚内温度过高。

2 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要点

2.1 物理防治

2.1.1 人工操作

针对蔬菜病虫害,可采取控制温度的方式,保证棚内白天温度在30 ℃左右,夜间温度在15 ℃左右,并注重棚内土壤水分含量≤50%。同时,要做好大棚室内通风,降低大棚内空气、土壤湿度,避免棚内湿度过高,给病虫害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通风3~4次/d、30 min/次为最佳。要做好种子晾晒工作,在播种前将其放置在阳光下暴晒,有效消灭附着在种皮表面的病菌。除此之外,种植户需要定期观测大棚内蔬菜生长情况,及时清除病菌病株,避免其感染健康的苗木。针对大棚内部的地下害虫,可采取人工捕杀方式,借助捕捉工具灭杀害虫。

2.1.2 工具治理

利用地下害蟲的弱点以及生活习性,采取针对性的工具进行害虫防治工作。第一,利用害虫怕光性,在大棚内放置强光板;利用害虫趋色性,在棚区出入口放置色诱板;利用害虫趋味性,在大棚地表放置糖醋混合引诱剂捕杀害虫;利用害虫光谱敏感,借助光线诱杀设备,集中诱杀害虫。第二,可在棚内土壤表面安置防虫网、塑料薄膜,减轻病虫害暴发。第三,可在棚内安装臭氧发生器,保证发生器与植株距离,合理控制臭氧浓度以及时间。第四,采用高温消毒的方式,在播种前对棚内土壤进行高温处理,消除土壤病虫害。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能够有效降低大棚内病虫害暴发的概率,并且这些工具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可反复使用,非常适宜长期病虫害防治工作。

2.2 化学防治

2.2.1 药剂选择

在选择防治病虫害的药剂时,需要根据具体防治对象,选择针对性强、对蔬菜无危害的药剂,并且严格控制药剂剂量、浓度、有毒物质等,做好安全合理的用药,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人体中毒现象,并实现大棚蔬菜绿色化。同时,所使用的药剂不能长期不变或者单一药剂防治病虫害,病虫害防控人员可将多种药剂混合、交替使用,可有效治理多种病虫害。

2.2.2 施药方式

在药剂喷洒前,需观察大棚内暴发病虫害种类,确定病虫害特征进行综合分析,选择适当适量的药剂与水混合成水溶液,精准化喷洒大棚内病虫害高发区域。如蔬菜菌核病,可选用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进行喷雾;蔬菜霜霉病,可选用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雾。通过精确化施药,严格控制药剂喷洒时间与剂量,降低了药剂用量,避免大棚内出现药害。0E23D170-5B0E-4562-B58B-1228142B59C5

2.2.3 种子处理

通常种子处理分为浸种法和拌种法。浸种法是将蔬菜种子晾晒后将其浸泡在热水中,待热水冷却后投放药剂,提高种子免疫能力。拌种法是将蔬菜种子与药剂一起搅拌,使得药剂混合液能在种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为种子发芽提供充足养分,减少病虫害。

2.2.4 土壤处理

在播种前将防治病虫害的药剂与细土进行混合,并均匀撒在大棚土壤表面,可防治蔬菜根系病虫害。采取深层施药,利用器具翻开土壤,将药剂喷洒在土壤深层,并填平灌水,有效减少地下虫害病源。

2.3 生物防治

2.3.1 天敌防治

根据生物链上下特性,引进害虫天敌,抑制害虫繁殖与蔓延。如培育赤眼蜂、烟蚜茧蜂,可对菜青虫、棉铃虫、棉蚜虫进行防治。因此需要防治人员熟练掌握害虫的天敌品种,并适当引入相应的天敌。

2.3.2 微生物防治

利用害虫易受感染的特性,将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注入到植株中,在有害生物进食后,回到其群落造成群体大面积感染,有效清除有害生物根源,并且这种方式对棚内生态环境不会造成任何影响,针对性较强,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抗性。

2.4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其过程对大棚蔬菜无任何影响,确保蔬菜绿色种植。第一,品种选择。根据种植地气候特点、土壤环境,可选择抗病性、抗虫性强的大棚蔬菜品种。第二,适时播种。结合天气情况,明确播种时间,避免过早过晚的播种,减少病虫害。第三,调节大棚内部环境。分析病虫害发生特点来调控温度、湿度、空气等,减少大棚内的病虫害。第四,加强日常监管。及时摘除可见虫源、病苗、病株,清除棚内杂草。

3 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种植户应积极发挥出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优势,通过選址整地、选种处理、科学播种、日常管理等方式,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蔬菜病虫害防治工作应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运用不同防治技术,促进蔬菜种植业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与病虫防治措施[J].新农业,2021(23):41.

[2]张小丽.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策[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12):38-39.

[3]王莺歌.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南方农业,2021,15(30):67-68.

(编辑:申媛媛)0E23D170-5B0E-4562-B58B-1228142B59C5

猜你喜欢

大棚蔬菜防治方法种植技术
朝阳市玉米苗期常见病虫害及除草剂药害防治方法
医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
兰山区义堂镇简易大棚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技术研究
不良气候下的大棚蔬菜管理
大棚蔬菜根结线虫病害调查研究以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