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新授课中的落地

2022-05-31王立彬

高考·下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新授课新高考核心素养

王立彬

摘 要:国家已将“核心素养”列为着力推进教育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的第一条,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高中新授课是主要课型之一,是学生接受新知的主阵地,新授课中只有坚持素养立意才能适应新高考的需要。如何在新授课中落实素养要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值得探究的教学改革核心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授课;新高考;能力;高阶思维力

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意味着2014年开始推动的新高考综合改革正式落地。此轮新课改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从“三维目标”培养到提升核心素养的转变。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五大核心素养的落地,是历史课题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及内涵

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将其列为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的第一条,可见国家已将提升学科素养置于深化改革的基础地位。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及修订版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二、核心素养在新授课中落地应注意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需要在实际授课中,将高中生的历史素养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也是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后所形成的自身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展现。根据课标要求和新高考综合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新授课中进行核心素养培养是迫在眉睫的重要变革。通過教学实践,历史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从思想认识上提高重视程度,结合学情,深挖教材,兼顾“五大核心素养”,同时重视素养与能力的关系,注重随堂练习选取的科学性。

(一)教师新授课应有提升学生素养的意识和高度

目前,课程目标已经历从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即课程要求的1.0时代,到强调“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2.0时代,再到强调“核心素养”(历史唯物主义、时空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3.0时代。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首先应转变意识,要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来进行课程构思,不能再停留在“双基”“三维”课程要求上,否则将无法适应新高考。新高考要求学生具备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尤其是新“分项分等评分方法”是以能力水平而非具体知识点作为划分等级的依据。这充分证明对能力素养的考查高于对具体知识点的考查。因此,一线教师进行新授课课程设计时要注意问题设问,问题设计与生成应兼顾科学性与开放性;应依托新材料、创设新环境,积极引入前沿学术成果;要改变核心知识的呈现方式,不能再用简单的“背景”“经过”“影响”来呈现给学生,问题要有机、自然,有层次性,甚至可以刻意制造“矛盾”引发争论,借以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课时,教师可用“鲁迅的心情”贯穿整个课堂内容,如“鲁迅为什么不高兴”?促使学生找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破坏民主共和,投降卖国等反动事件;再如“有没有值得鲁迅高兴的理由?”促使学生找出经济上民族工业发展,文化领域思想解放等。从“不高兴”“高兴”两个角度将本节课中的核心内容分成倒退与进步两大部分,明确本课基调——政治黑暗、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新气象、思想解放潮流。

(二)新授课应结合学生实际学情,深挖教材内容

新授课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课型,是学生认识、接受新知识的主要课堂方式。《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新授课面对的是高一新生,高一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字材料理解力和是非判断力,对于教材中阐述清楚的重大事件的原因、经过、影响等学生可自主学习完成。同时,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存在个体差异,距离高考要求的素养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因此教师着力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应结合高一新生的实际学情,在课堂问题设计中应注意层次性,遵循由易到难的递进性原则。例如,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混战、府院之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一系列事件的掌握,教师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相关事件,其次是事件分类,再次是完整地阐述出理由。

此外,目前课堂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缺乏耐心、未充分研读教材及相关配套教参,认为教材没有的材料才有新意、才有高度,因此部分教师仅片面依托网络资源,刻意追求新意的现象。殊不知,教材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给学生提供的最重要学习抓手,教材中选取的史料才是最典型最具说服力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回归课程标准、回归教材,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注重提高课堂质量,增强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应吃透并充分利用教材,用问题设计的形式串联、延伸教材内容,加强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新编教材历史概念多,史料丰富,且教材中自带的【问题探究】与【学习拓展】栏目,也正体现了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例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课【学习拓展】中要求“搜集材料,结合史实,进一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要求学生具备围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评价去寻找、组织相关史料并进行相应评价的能力。

(三)新授课应兼顾“五大核心素养”每一素养的培养

新授课实践中,常见一些教师、一些课件,一些试题分析在人为割裂学科素养的联系。例如,一些教师的课件设计,每个环节每则史料都刻意标记了“时空观”“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如此做法,看似在强调学科素养,实则是忽略或是人为割裂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将五大素养孤立开来,当然也会给学生带来错误认知。“做标记”式的素养培育方式是一种表面、生硬、僵化、急功近利地灌输五大素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建立在五位一体基础上,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是一个慢工细活、细水长流的过程。

“五大核心素养”中每种素养的侧重点不同。其中,“唯物史观”是研究史学的思维和方法,是科学史观和方法论,是根本指导原则,居于统领地位;“时空观”是从时间空间纵横联系的视角分析历史事件,“史料实证”是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历史解释”是准确合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三者更多属于学科基本能力范畴;“家国情怀”则是最终落脚点和归宿,即学习历史要关注现实,要以服务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我们应明确“五大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绝非孤立存在的。例如,一则史料的寻找、分析、加工整理和认识,一定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进行的,一定蕴含着时空要求,也许还会包含着其他方面的素养,只是不那么显而易见而已。如教材P117【史料阅读】栏目中“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对该史料进行解读应包括以下方面:时空定位——1916的民国(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概况——共和政体下实施专制的本质;作者情感——反对专制,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与共和;目的、途径——关键在于民众觉醒。该材料重在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状况以及解决途径即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由此可见,完整准确分析认识一则史料,需要兼具几种学科素养,是几种素养的集合体,绝非只是具备一种素养所能达成的。

(四)新授课中应正确处理素养与能力的关系

课堂教学目标要求从落实“双基”到实现“三维目标”再到今天“素养”立意,是一个持续的、纵向的过程。新授课强调提升素养的同时应正确认识和处理“素养”与“能力”两者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明确两者的定义或内涵。到目前为止,学界并没有对学科能力形成统一概念,普遍认为“学科能力是学生的智力、能力与特定学科的有机结合,是智力与能力在特定学科中的具体体现”[1]。针对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则包含了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和历史探究等能力,也有人将其概括为4个方面10个层次。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方面包含两个层次要求:再现、再认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再现、再认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材料处理方面包含三个层次要求:一是能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二是能对材料进行辨别、整理,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三是利用信息结合所学,进行论证。历史阐释方面包含四个层次要求:一是能归纳、概括、比较历史知识;二是把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发现其规律;四是史论结合。文字表达方面,包含一个要求即层次,语言准确,逻辑清晰。

其次,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力”与“素养”是两个不同的名词,其内涵与强调的侧重点无疑是有区别的,比如表现形式:能力是外在的,素養则是内涵。从包含的范围上看:能力范围比较狭隘而不完整,尤其是不包括态度、情感等层面。相对而言,“素养”比能力的内涵更为广泛,它不仅包括能力,还包括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层面[2]。

两者又是具有关联的。能力是基础,能力是可以升级转化为素养的。如果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能力层面或强调能力本位的教学,而不通过适当的态度加以转化,那么能力就不会转化升级为素养[3]。因此,新授课中落实核心素养需要立足于能力基础,要强调重要史实积累,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史料的能力等。教师在处理本课内容时,对于北洋军阀统治开始的标志、起止时间、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主张等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自行学习并牢固记忆,将一些阅读障碍不大的材料交由学生去分析、认识,教师主要是教给学生分析材料的技法,比如,分层、寻找关键词、挖掘材料中所包含的逻辑关系等。这样,让学生既发挥了课堂上的主体性,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又节约了课上时间,学生素养在无形中得到提升,可谓一举数得。

(五)新授课应注意随堂练习题选取的科学性

学生之间核心素养差异最终的体现方式是高考成绩高低,即试题是学科素养的载体。对学科素养与能力的考查是未来高考的首要目标。尽管高考年年有创新,但是高考试卷的大头,或者最主要的考查点还是学科思维能力[4]。在新授课中不免有训练题目选取与使用的环节。所以,新授课中如何选题也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新授课中选择训练题应注意重点选取以下几类试题:

第一类:鲜明体现时代主题的题目要关注。这类试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时代变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也符合高考命题“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要求”的原则。因此,应该关注富有时代主题特色、体现“核心价值”类的题目。

第二类:情境多元,突出思维品质,聚焦能力的题目。“无情境,不命题”是新高考的突出特点,而对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的考查成为现在以及将来高考命题的大趋势。因此,新授课选题环节可以大胆抛弃传统的直问直答的类型题,将重心置于选取那些创设综合情境、生活情境类的题目上,将其作为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以及目标达成度的标准,同时也是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素养的工具。

此外,在选取题目时,应在试题数量和难度上注意把握好度,切忌“把课堂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同时类型也要全,既要有选择也要有非选择,不可偏废一方,数量以两三道为佳。无疑,最科学、最严谨的试题来源依旧是高考题,尤其是近三年的试题最好。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是教育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的第一条,新授课落实素养要求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因此,教师新授课应有提升学生素养的意识和高度,应结合学生实际学情,深挖教材内容,应兼顾“五大核心素养”每一素养的培养,应正确处理素养与能力的关系,应注意随堂练习题选取的科学性。只有如此,新授课才能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才是适应新高考的“王道”。

参考文献

[1]杨光田.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教学方式探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7):173-175.

[2]禹向阳.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4):15-19.

[3]胡伟琪.论高中历史教学从三维目标走向学科核心素养路径[J].华夏教师,2019(33):31-32.

[4]欧国文,黄珍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初探[J].中国考试,2018(7):60-65.

猜你喜欢

新授课新高考核心素养
基于降低学习难度的初中化学新授课教学策略研究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
浅议高中数学新授课的多样化课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