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刀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22-05-31吴亚铭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针刀麻木上肢

吴亚铭

(江苏省靖江市中医院针灸科,江苏 靖江 214500)

颈椎病分为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和脊髓型等,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颈肩部僵硬、疼痛、上肢麻木等主要是由于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所致。目前治疗方式可以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临床以非手术治疗为主[1]。本研究用针刀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36例,均为本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门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男10例,女8例;年龄35~60岁,平均(47.26±2.25)岁;病程1~5年,平均(3.17±0.36)年。对照组男11例,女7例;年龄35~58岁,平均(47.52±2.31)岁;病程0.5~5年,平均(3.03±0.2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2],具有麻木、疼痛等典型的神经根症状,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支配区域一致,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X线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椎节不稳及骨刺形成等,MRI显示局部髓核突出与脱出等,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上肢疼痛。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年龄35~60岁,依从性良好,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外伤所致颈神经损伤、颈椎手术史或颈椎畸形,其他型颈椎病,妊娠及哺乳期,治疗部位患有皮肤病或皮肤损伤,合并精神类疾病,不能配合治疗,严重晕针,凝血功能障碍。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常规针刺治疗。取穴双侧颈夹脊C3~C5、风池、大椎、天柱、肩井、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位。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颈部和上肢,治疗部位常规消毒,选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mm×40mm),针刺或斜刺,平补平泻针法,以胀麻为得气,留针时间30min。

治疗组加用小针刀治疗。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确定颈后部肌肉、神经、血管等走向,并标记阳性反应点,用记号笔标记,常规消毒后铺无菌洞巾,注射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汉章牌4号直型针刀(1.0mm×50mm),针刀与矢状面呈45°,在阳性反应点处刺入皮肤,分别经皮肤、浅筋膜、肌肉等至关节突关节骨面,然后调转方向,与水平面平行,沿关节缝隙至关节囊表面,切割至骨面2~3cm,感觉针下有松解后拔出,出针后常规消毒铺无菌敷料覆盖伤口,每周治疗2次。针刀治疗当天及术后第1天不进行针刺治疗。

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

3 观察指标

疼痛评分: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

颈部残障指数量表(NDI):包括生活料理、疼痛程度、抬起物品、阅读、注意力、驾驶等10项,总分50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纳入颈部疼痛、眩晕、上肢麻木、上肢疼痛等4项,每项按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0、1、2、3分,总分为各项计分之和,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临床痊愈:疼痛、麻木等症状完全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大于等于95%,影像学检查显示正常。显效:疼痛、麻木等症状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94%,影像学显示明显好转。有效:疼痛、麻木等症状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69%,影像学有好转。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VA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VAS比较 (分,±s)

表2 两组VAS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组间比较t P治疗组 18 7.02±0.63 2.90±0.31 24.894 0.000对照组 18 7.14±0.66 3.86±0.45 17.420 0.000 t 0.557 7.453 P 0.580 0.000

两组NDI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NDI比较 (分,±s)

表3 两组NDI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组间比较t P治疗组 18 32.36±2.67 19.02±1.83 17.484 0.000对照组 18 31.95±2.51 23.27±2.07 11.319 0.000 t 0.474 6.526 P 0.638 0.000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4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组间比较t P治疗组 18 9.01±1.56 3.27±0.52 14.809 0.000对照组 18 8.89±1.43 4.69±0.72 11.129 0.000 t 0.240 6.783 P 0.811 0.000

6 讨 论

本病属中医“痹证”“眩晕”等范畴。为风、寒、湿、热等邪气阻滞经脉,影响气血运行,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所致。《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本病又分为湿痹、血痹、历节等辨证分型治疗。《类证治裁·痹证》云:“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久而成痹”,认为正虚感受外邪而发,是本虚标实之证。李中梓《医宗必读·痹》明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认为活血化瘀是治疗基本原则[4]。

针刺具有活血化瘀,疏经通络功效。研究显示,包括毫针、腹针、平衡针、火针、穴位注射、温针灸、针药结合等多种针灸治疗方式均有较显著疗效。针刀为传统针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5]。结合现代影像学技术,准确确定病变部位,根据局部解剖学特点,达到精准施治的目的。此外,针刀治疗可深入病变部位,既可以发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又可松解肌肉、剥离组织粘连、解除压迫,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因子的吸收,改善缺血和缺氧状态,从而更好地缓解症状[6]。

研究发现,针刀治疗颈椎病可以降低斜方肌肌张力,解除异常应力,纠正颈椎生物力学失衡;此外,针刀还可以恢复纤维间隙,减少挤压,减轻肌纤维化[7]。

针刀联合针刺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针刀麻木上肢
麻木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肩关节针刀闭合松解麻醉推拿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针刀镇痛的原理和针刀治疗的安全性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
浮生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