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泻必用方 补必用员的象与理

2022-05-31安丽娟魏连海

光明中医 2022年9期
关键词:泻法素问手法

安丽娟 魏连海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言:“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原文以“补泻”开篇以明其意,并明确指出:“员与方,非针也”。《类经》[1]云:“非针之形,言针之用也”。即不言“方”“员”具体之针具的外形,是以推其蕴含补泻之理也。笔者借助“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结合“天人合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泻必用方,补必用员”背后的补泻理论进行探析。

1 指导针刺补泻时机

1.1 泻必用方原文中云:“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类经》[1]中释为:“方,正也,当其正盛正满之谓”。考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记载:“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意为“方”指相并的两只船,字形下部像两个“舟”字省略合并而成,字形上部像两只船总缆在一起的样子,可理解为运动中的两舟达到持衡的瞬间,因此“方”在此可充当一个时间概念,即一个准确的时间点。故在此强调实施泻法需要把握准确的时机,同时也说明实施泻法的时间宜短,类似于能量的释放,并且泻法在短时间内就能取得疗效。除此之外,结合《素问·八正神明论》中前文言及:“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故原文中“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这两句暗示实施泻法的时机,不仅与患者身体状况及精神状况相关,也需要考虑当时季节、气候变化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因天时而调血气”的治疗思想,这是其一。其二,《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云:“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这里强调了临床中脉诊的应用,医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患者体质及现阶段疾病状况整体评估时,脉诊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脉诊既能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又对外界环境因素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反应灵敏。而“诊法常以平旦”,在把脉时要求患者的状态平和,其原因也在于此。脉诊反映的是患者当下此时此刻的身体状态,它足够准确,但也容易受非病理因素影响。选择好时间诊脉,尽量避开非病理因素的干扰,就能诊查出完整准确的病况。

1.2 补必用员《后汉书·张衡传》中言:“员径八尺”“员”,即园形,后作“圆”,可引申为使其圆满、使其充盛之意,而其充盈的目的在于使经气流通,即“员者行也,行者移也”。王冰注:“行,谓宣不行之气,令必宣行。移,谓移未复之脉,俾其平复”。经气流通,移至病所,则病邪即祛而痊愈。“行者行其气,移者导其滞。凡正气不足,则营卫不行,血气留滞,故必用员以行之补之”。这与《类经》[1]所注意思相近。另一方面,结合《素问·八正神明论》前文所述,通过取象比类,又可把“员”看作月亮,月亮从缺损到圆满,从朔月到望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2]。因此,与“方”相反,“员”指的是逐渐圆满、逐渐充盈,是一个持续的运动的过程。故补法类似于能量的蓄积,需要长期的投入,不能一蹴而就。《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言:“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故“补必用员”之“员”也暗示随着月亮的盈亏变化,人体的气血、卫气、肌肉、经络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医者对患者的治疗也需要随着季节、气候、患者经脉气血盛衰的变化而改变,亦合乎前文之“因天时而调血气”。这与《素问·八正神明论》中云:“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相契合。后世所创立的针刺“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其理论依据也源于此[3]。由此看来,①“泻必用方,补必用员”指出了运用补泻时应掌握的具体规律,即把握补泻的时机。有关这一点,除《素问·八正神明论》外,在《黄帝内经》中其他许多篇目都有相关论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言:“粗守关,上守机”“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指出粗工与上工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掌握针刺补泻的时机。上工能掌握经气气至的时机,并根据邪正盛衰的情况,施予恰当的补泻。由此可以看出时机的重要性。②“泻必用方,补必用员”还强调其补泻的时机与季节、气候等外界因素相联系,治疗宜“因天时而调血气”。《难经·七十难》中有云:“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气节变化、地理环境,乃至时间流转都对人体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影响。空气、光线、湿度、海拔、高度、电磁、音响、气味、卫生等,都会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背后也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体现,强调人与环境之间存在联系性与统一性,并将其贯穿于中医学的病机、诊断、辨证与治疗中。

2 推理针刺补泻手法

历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许多针刺补泻的手法。包括捻转、疾徐、提插、呼吸、迎随等单式手法,以及烧山火与透天凉、阳中隐阴与阴中隐阳、子午捣臼、龙虎交战等复式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其背后的补泻原理均与“泻必用方,补必用员”相关。

论及手法,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理解“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中的“方”与“员”。《素问集注》中言:“天包乎地,员者天之象也,气生于地,方者地之象也”[4]。考《淮南子·本经训》记:“戴圆履方”,即指头戴天,足履地。又如汉班固的《西都赋》中有:“据坤灵之正位,放大紫之方圆”一句,唐吕向注释此话:“言建宫室,方圆取象天地”。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中也有“天圆(员)地方”一说。“天圆(员)地方”出自《尚书·虞书·尧典》,这不是简单地把天看成是圆形,地看成是方形,而是一种融合阴阳学说的哲学思想,其本质上是《易经》阴阳体系中对天地生成及其运行的解读。古人把天地未分,混沌初起之伏称为太极。《易·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生两仪,划分出阴阳,阴阳而生天地。古人把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由于日月等天体一直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仿佛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故称为“天圆(员)”,属阳,好动;而大地静悄悄地承载着人类,仿佛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故称为“地方”,属阴,喜静。孔子说:“天道曰员,地道曰方”。故“天圆(员)地方”讲的是天地之道、阴阳之理。因此,“补员泻方”可以引申为“补阳泻阴”,由此可以推理出许多针刺补泻手法的操作规律。

2.1 左升右降在《太极图》中左白鱼为阳,右黑鱼为阴;其上(外)为天(阳),其下(里)为地(阴)。天气从右而降、降者为阴地;地气从左而升、升者为阳天,这是天地阴阳之气升降变化的总则[5]。天阳在左主升,故左转捻针“行阳”为补,应合“员天”之象;地阴在右主降,右转捻针“行阴”为泻,应合“方地”之象,这是捻转补泻的依据所在。在针下得气处拇食指捻转针柄,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时用力重,指力沉落向下,还原时用力较轻,此为“左转”,为捻转补法;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还原时用力较轻,此为“右转”,为捻转泻法。子午补泻亦与之类似,《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有云:“故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除此之外,杨继洲根据病证性质不同,以左右来区分补泻:“假令病热,则刺阳之经,以右为泻,以左为补;病寒则刺阴之经,以右为补,左为泻。此盖用阴和阳,用阳和阴,通变之法也”。见图1。

图1 太极图

2.2 阳进阴退古代医家常把腧穴的针刺深度分为深、浅两层,浅者为上层,应天,属阳;深者为下层,应地,属阴。或将其分为浅、中、深三层,即天、人、地三部。因此可依据针刺腧穴的深浅、进入与退外动作的快慢,及出针与按穴动作的快慢,以区别补泻的针刺手法。例如,在进退针时,徐入疾退,即为从天阳引地阴,为“补阳”,以应“员天”;疾入徐退,即为从地阴引天阳,为“泻阴”,以应“方地”,这是疾徐补泻的理论由来(见图2)。在针刺得气处,做先浅后深、重插轻提的手法,即紧按慢提,由上向下,引天阳下向地阴,此为“补阳”,以应“员天”;相反,针刺紧提慢按,由下向上,引地阴上向天阳,此为“泻阴”,以应“方地”,这是提插补泻的理论缘由。许多复式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等,也是在此基础上,融合疾徐、提插、开阖、呼吸等单式补泻手法而成。窦默在《标幽赋》中对冷热补泻手法的论述也一定程度上与之契合:“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意指热补法即先针刺入穴内浅层后,缓慢推入深层,同时配合搓捻手法,沿经脉循行方向刺入补气,并使针体左旋,此即补法,至针下有热感而奏效;凉泻法即逆经脉方向进针,刺入较深后进行提插,再将针提起后稍作停歇,再行提插,并配合右旋搓提,此为泻法,至针下有凉感为度。

图2 疾徐补泻图

3 总结

“泻必用方,补必用员”既能指导针刺补泻时机,又能推理针刺补泻手法的操作规律。正所谓理从象出,法由理来。对“泻必用方,补必用员”的解读关键在于对“方”“员”之象的理解,这种“象思维” 在针灸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对“象”的认知过程中往往能寻找到中医理论研究的突破点。

“象”的概念起源于《周易》,而《系辞下》中言:“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其“象”有物象、形象、意象之分,物象侧重一个“物”字,强调客观实在,指事物本身的形状、特性等,形象则更侧重于可视化,此两者均属于表象,而本研究所谈及的“象”以及《黄帝内经》里面提及的“脏象”“脉象”“气象”等“象”的概念更近似于意象或抽象,即主体以表象为原材料,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加工,按照主体的目的重新构建起来的形象,是一种能动的理性形象[6]。中国学者王树人[7]在谈论中西思维差异时提出,所谓“象思维”就是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等象工具来揭示并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象思维”是提出和发现问题的思维,是原创的母体、原创性的源泉,其目的是把握认知世界的联系。“象思维”是中华文化的主导思维,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黄帝内经》有言:“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并非以物质实体为直接依据,而是构建了一个间接与物质实体相联系的系统——脏腑经络气血系统,其核心就是“象”。“理”从“象”出,“法”由“理”来。“象”构成最基本的层面,是“理”与“法”所依赖的基础;“理”与“法”则是“象”的应用。“象”“理”“法”三者相辅相成,由此建构而成了中医学极具特色的“象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医诊疗的全过程,如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诊察方式以及“增水行舟”“提壶揭盖”“釜底抽薪”“扬汤止沸”等具体治疗思路。

于本文而言,《素问·八正神明论》开篇即云:“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方”“员”之象充分体现了中医学重视天、地、人合一的宇宙观,“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也是基于对“天人相应”理论的理解而提出的补泻之法。《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生命来自自然,同时也受自然界规律的制约。因此无论是补是泻,人体功能状态的调整都要和自然天地的变迁相适应,遵循“法天则地”的中医治疗原则,切不可因急于获得疗效而违背人体自身的自然规律。此乃“泻必用方,补必用员”背后之真理也。

猜你喜欢

泻法素问手法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七步洗手法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太阳穴
以基因芯片探究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顺时针揉腹通便 逆时针揉腹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