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的中医气同构律发生学研究*
2022-05-31田进莹李秀美王全年
田进莹 李秀美 王全年
气,是中医学中一个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基础理论,它是一种真实存在,且以弥散的状态存在于宇宙间,在人体内具有强大的活动力,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最基本的物质,是传达各种不同生命信息的介质,还是刺激和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能源[1]。气作为不断运动着的物质,具有相对独立的系统信息结构单元。王全年教授[2]研究的模型中医学中表明:任何相对独立的自组织物质的背后,在思维和数学方面都潜在着统一的模型。基于中国传统古典哲学元素分析系统可以发生同构律,应用无极、太极、阴阳等中国古代的基本哲学元素,从中医理论的哲理和数理同构律2个重要方面,对中医理论中气的发生变化规律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其哲理和数理2个范畴的规律,并且依照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结构发生同构律而发生。
1 气的传统概念
1.1 哲学之气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气最初是古人观察和总结云气、雾气等自然现象而得出的定义,是指自然之气。西周时期,《国语·周语上》提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将气称为天地阴阳之气,认为地震的发生是因为天地阴阳之气运动交感失序而产生的[3]。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将气的本始意义上升为哲学层面的气,这里的“一”就是气,由宇宙的来源根基“道”而生成,是宇宙世界变化发展的基础[4]。之后,庄子以阴阳论“气”,并认为人及万物是由气化生而成,说明气对生命的重要性,“阴阳者,气之大者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通天下一气耳”。《荀子·礼论》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认为世界万物的变化,是阴阳二气运动交感而产生的。由此,气在哲学意义上是基本雷同的,均指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
1.2 中医学之气从气是宇宙万物的来源根基这一观念来看,中医学认为,人就像宇宙万物一样,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之气、阴阳二气规律运动和变化的结果。《黄帝内经》关于气的理论的记载是最早最完整的,如阴、阳、天、地、营、卫、宗气的表述等等[5],使气的理论更加系统化。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宇宙天地万物的构成来源于气,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其所以能生,也当依靠此气,并遵循相同的运动变化规律,即天地之气作为一个宇宙、这个世界本原之气,人是宇宙天地之气的运动变化产生出来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这里的天就是指宇宙间的阳气蒸腾上升化为天,地就是指宇宙间的阴气凝聚下降化为地。《素问·天元纪大论》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说明人体中五脏之气,及五脏之气变化所产生的情绪活动。此外,在《难经》《类经》以及《景岳全书》等经典医籍中对气的概念都有相应的描述,为中医学“气”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 人体之气的划分
《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说明宇宙世界万物形成的本始物质是“气”。在中医学中,“气”是一种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中医理论下人体之气可分为以下3个层面[6]。
2.1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人体之气,根据生成来源划分,有先天之气(元气)、谷气、清气。根据分布部位划分,有居于胸中的宗气,宗气分为两部分,脉内的营气以及脉外的卫气。对于元气,在《黄帝内经》中没有其名称及概念的明确记载,《难经》的“元气”名称的记载为“原气”,为人体最重要、最根本的气。而作为人体4种最根本的气,元气、宗气、营气以及卫气,因其功能特点不同而得名,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2.2 五脏之气《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说明气的运动发展变化具有“出、入、升、降”4种不同表现形式。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传输到相关脏腑,形成肺、心、肝、脾、肾气等脏腑之气,各脏腑之气的气化功能正常,则促进身体器官发挥正常的功能。
2.3 脏气分阴阳《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了宇宙中的气分为阴气和阳气。脏腑之气在气化作用下,按气分阴阳的功能特性将气划分为:脏气中具有温暖机体、促进机体活动等兴奋作用的部分称为脏腑之阳气(亦为脏阳);脏气中具有安定、降低机体功能活动等抑制作用的部分称为脏腑之阴气(亦为脏阴)。如肾气分“肾阴”“肾阳”。肾阳主要有促进机体活动使机体维持温暖,使机体兴奋的功能;肾阴主要有滋养机体和限制机体活动的功能。
3 中国古典哲学元素发生同构律
3.1 哲理同构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以其巧妙的语言揭示了无极是宇宙世界万物的本始,万物的演化以混沌状态的无极慢慢聚集生成有形的太极,太极以“冲气”为中心点形成趋阴或趋阳演化,阴阳二气运动交感推动万物演化,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维护宇宙万物发展演化的稳定性。
无极——物质存在的一种本原状态,混元如一,无始无端,没有演化中心的无差别状态。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这里的“道”代表没有边缘,一片混沌而存在的无极物质,是万物生成的本原,这种道态物质,从宇宙本原上来讲就是“元气”。
太极——无极中无形的元气慢慢聚集为有形的物质,即“气聚而有形”,形成一个个演化个体或单元,每一个演化单元都是一个统一体,是一个个“一”,是一个个太极。就其本质而言,太极是一个范畴含义,这个范畴就是太极,在太极图中用一个圆圈代表太极。
阴阳——代表任何太极统一范畴内的属性,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对立演化出的两个相对属性,如寒与热、大与小、正与负等“二”元阴阳属性。在太极图中大圈内用黑白两鱼代表阴阳。
以《太极图说》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哲学元素深刻地揭示了世间万物演化的哲理同构规律[7]:“无极”物质是任何相对独立的宇宙自组织物质系统的同源演化物质;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组织演化单元都是一个统一范畴内(太极)的演化单元;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组织演化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以“1”为代表的中心,以“一阴一阳”演化为2个对待属性。
3.2 数理同构律无极、太极、阴阳等中国古典哲学元素蕴藏着万物演化同构思维模型,深刻揭示了“象偶类奇”的历史演化规律[8]:即宇宙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组织物质演化结构单元,都是以“无极”物质为最小演化单元,都围绕一个以“致中和”为代表的中心向趋阴和趋阳两个对待等属类方向不断演化;按照“四个象数对应着三个类数(亦为“四象三元”),即象数与类数之比为4∶3”的统一模式演化。设演化单元演化出“四象”的个数为n(n为自然数),S1为演化出的总象数,S2为演化出的象数分类数,那么演化出的总象数S1与n的关系用数学公式S1=4n来表示,即象数偶数律;因为宇宙中任何相对独立的物质演化过程中,都具有“两象一类”的现象,如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温度上可以分为三类:即夏季属热类、冬季属寒类、春秋属温类,若用阴子、阳子来表示,则界于纯阳子(热类)和纯阴子(寒类)的阴阳杂合子(温类)之象数为4n-2,则阴阳杂合子的象类是(4n-2)÷2,那么阴阳杂合子与纯阳子、纯阴子的总体象类数用数学公式S2=(4n-2)÷2+2=2n+1来表示,则以象数分类数S2与n的关系用数学公式S2=2n+1来表示,即象类奇数律。“象偶类奇”规律反映了宇宙万物的历史演化规律。
n取自然数,当n取0、1、2、3、4……则S1相对应的值为0、4、8、12、16……分别代表零象(阴阳差别为0)、四象、八象、十二象、十六象等。S2相对应的值为1、3、5、7、9……对应象的分类为一类、三类、五类等。
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的数理同构律用以下2个数学公式表示其演化的象数与象类:象数偶数律公式S1=4n表明了趋阴和趋阳演化的象数为偶数对;象类奇数律公式S2=2n+1揭示了物质的演化统一围绕以“1”为代表的中心或轴心。“1”就是老子所提出的“冲气”二字,与阴阳共三类提出了著名的“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如图1。
图1 数理同构律演化图
4 中医学气同构律发生
《河图》揭示出的阴阳之理:“将河图看做一个太极图,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则为黑白鱼眼。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此为太极四象”。以五行的特性来类比人体的五脏之气的特性,则肝脏、心脏之气属阳气,肺脏、肾脏之气属阴气,分别围绕脾阳气与脾阴气运行,五脏的阴阳二气交感,使人体的生理活动正常发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指出在人体中阴阳二气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而是在不停地交感变化、运行不息,阴阳二气的交和之气即是“冲气”,也就是太极图中阴阳鱼里面的那道曲线,阴阳二气靠这个中和之气才能稳定有序,保持气的运行通畅,使人体中“冲气”达到“和”的状态才是健康的最理想状态[9]。
麦克斯韦说:“一门科学规律与另一门科学规律之间部分类似将使我们能以这二门学科的一门学科来说明另一门学科”[7]。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内的气就是一个演化范畴,人体内气的发生,以“元气”为最小演化单元,围绕以“冲气”为代表的中心向两个相反方向进行反演,呈现趋阴演化和趋阳演化,人体中的阴阳表现出一种协调状态,即“阴平阳秘”的状态则为健康的最佳状态。将人体之气视为一个范畴(即为太极),根据气的分布,脉内营气为阴,脉外卫气为阳;按照五脏之气的特性来划分,肝气、心气、脾阳为阳气属趋阳演化,肺气、肾气、脾阴为阴气属趋阴演化。按脏气分阴阳来划分,脏阳属趋阳演化,脏阴属趋阴演化。
在各类病因作用下,“冲气”失和,人体中的阴阳二气的气化功能异常,以“阴平阳秘”的理想健康状态为演化中心,向阴阳两个相反方向发展演化,产生阴阳偶对,则会出现4种不同的变化,为阳-阳、阳-阴、阴-阳、阴-阴,继而会出现“阳盛”“阳衰”或“阴盛”“阴衰”的征象。由于阴阳的对立制约,一方偏盛必然制约另一方使之减弱,《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如肾气中的阴气偏盛,则阳气会虚衰,从而可以表现出腰膝冷痛,夜尿多,小便清长,畏寒怕冷等症状;肾阳气偏盛,则阴气会逐渐虚衰,机体失于滋养,虚热内扰,表现出腰膝酸痛,头晕耳鸣、盗汗、牙齿松动等症状。由于阴阳二气互为根本、相互依存,故阴阳的变化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如果超出了一定范围就会“阴阳离决,生命乃绝”。
根据中医理论同构律推导,除了阴阳这一对立范畴外,人体中还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等很多阴阳偶对范畴,每一个范畴都会由一个中心演化出相互对立的两个元素,且其发生规律严格按照“四象三元”模式进行演化,其中阴阳代表中医理论中所有总纲,如气血精津液辨证中的气病辨证,其中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等为趋阴演化,气实证、气逆证、气滞证、气闭证等为趋阳演化。而中间的“冲气”则为阴阳中间交合之气的部分,为人体阴平阳秘的平和状态,称为“气平证”。由气机演化出的气证分类—气平证、气虚证、气实证,每一类证的数量永远为偶数,证的类型永远为奇数,与象数演化公式S1=4n,象类演化公式S2=2n+1相符,均严格遵从统一的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的同构规律。如图2。
图2 中医气类演化同构律
5 小结
气在人体中作为一种独立的自组织演化物质,有其独立的演化结构单元或系统,将气的运动变化视为一个范畴(即太极),则“元气”作为最小演化单元,其演化都围绕以“冲气”为代表的中心向“阴阳”两个对立方向进行反演,以“四象三元”为统一的演化模板,以象数偶数律演化公式S1=4n演化其象数,以象数奇数律演化公式S2=2n+1演化其类。反映了中医学“气”同构律发生遵循“象偶类奇”的历史演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