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在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中应用*

2022-05-31朱善岚林小丽

光明中医 2022年9期
关键词:连翘导图中医药

朱善岚 吴 敏 刘 静 林小丽

为了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大力培养高层次中药人才,促进中药与中医事业的协调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传承人才工作任务繁重,学习精力有限,培训方式和效果不尽人意,把思维导图引入培训项目中,能让传承人对培训项目有更具逻辑性的认识,更好地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1 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于20世纪 70年代创建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包含了记忆、学习和思考的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类别整合起来,并用主题词、颜色、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层级结构图在纸上体现出来,将放射性思考方式具体化,可以帮助梳理思路,使头脑清晰[1]。

2 中药特色技术人才传承培训项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014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开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围绕中药栽培、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中药炮制、鉴定、传统制药工艺、制剂、医院制剂开发研究、调剂及中药药事管理等中药特色技术理论和实践技术内容,制定了培训及考核方案。至2019年,该项目以各省为单位,选拔条件为副高以上或受聘中级8年以上,连续从事相关专业工作10年以上,共计选拔了四批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共计1245人,分别来自医疗系统、科研院校和药企公司等,其中医疗系统为1063人,占比为85.38%[2]。

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采取游学轮转观摩与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并在游学结束后完成一份能较全面总结学习掌握的中药特色技术及心得体会的报告,学习后及时总结,融会贯通,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不足之处为经典阅读比较少,方剂应用不灵活,科研与临床应用不能融汇贯通。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传递中医药知识,培养中医药思维人才成为传承培训的重中之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和《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点与核心,学好了中医药经典,揣摩历代医家的学术观点和理念,才能更好地应用中医思维模式把中药专业课程如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中药学、中药药事管理学等学科有机联系在一起,做到多学科共同传承和创新中药事业,更好地完成传承培训项目。见图1。

图1 中药特色技术人才传承培训内容思维导图

3 思维导图在中药特色技术人才传承培训中的应用

3.1 思维导图在选择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基地中的应用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涉及25个省份共有34个培训基地,每个基地都各自有其鲜明的特征。按照地理分布分为华北地区4个省份8个基地,东北地区3 个省份3个基地,华东地区6个省份7个基地,华中地区3个省份5个基地,华南地区2个省份3个基地,西南地区4个省份4个基地,西北地区3个省份4个基地,基地主要分布于医院、高等院校、生产企业、研究机构等。

由于每个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同,也造就了道地中药材,如:川药主产于四川和西藏,药材有川贝母、川芎、川乌、川牛膝、川楝子、川续断、附片、麦冬等;关药主产于东三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药材有人参、鹿茸、防风、细辛、五味子、关木通、刺五加等;怀药主产河南境内,药材有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被誉为“四大怀药”;浙江有浙八味,药材有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麦冬、温郁金。每个基地除了道地药材,还各有其培训的特色,如:北京广安门医院侧重于中医经典和临床用药、处方点评思路和实践、中医药论文的书写和投稿等;上海曙光医院侧重于医院中药制剂、中药调剂等;广东省中医院侧重于岭南地区药材、中药药事质量控制、中药临床药学;吉林长春中医药大学侧重于实践教学、学习东北的鹿茸等药材;山西振东制药厂侧重于企业文化理念和晋药的生产储存方式等。按照侧重方向选择感兴趣的药材和中药学方向,选择培训的基地,学习系统知识,了解每个地区的道地药材和优势特色,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更好地运用到单位和社会的中医药事业中。见图2。

图2 中药特色技术人才传承培训基地思维导图

3.2 思维导图在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理论培训中的运用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涉及面广泛,有经典学习、中药炮制、鉴定、传统制药工艺、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中药药事管理等内容。在思维导图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借助图解、符号、线条等的使用,将中药特色技术各理论内容融入完整的培训情境,使学员能够对每个知识体系产生深刻的印象。这种以点连线、由线到面,以面构网的思维导图教学方式和工具的使用,让学生脑海中对整个培训有了相对完整的知识构架[3]。中药特色技术理论可以分为传承方面和创新方面,要传承好中医药经典典籍还有中药炮制、中药鉴定、中药制剂等,从经典方剂中挖掘出具有开发前景的经典方剂进行制剂开发,这样可以让传承和创新相结合,如:在研读过程中,发现连翘在唐代以前以藤黄科湖南连翘(黄海棠、墨旱莲)Hyperiumascyron、小连翘HypericumerectumThunb的地上部分入药;南北朝至唐代藤黄科草本类连翘和木犀科连翘(大翘)Forsythiasuspensa并用;宋代之后,木犀科连翘为主流品种。随入药品品种的变化,连翘产区亦有所变迁,藤黄科草本连翘汉代至唐代主要产于黄河流域,宋代以后产于江南地区;木犀科灌木连翘自唐宋至今,主产地集中于山西、河南、山东、陕西至四川北部等地,藤黄科连翘的药用部位为地上部分,而木犀科连翘以果实入药,初秋采收初(未)熟、绿色果实,经过产地蒸制为青翘;深秋采收熟透果实开裂(种仁脱落)、黄色带褐色斑点的二瓣外壳为老翘(黄翘),连翘在宋以后各处方中,多发挥解表发汗作用,主流以青翘为主[4]。通过经典研读对连翘来源传承做出解读,就能知道各个朝代方剂中使用连翘时应使用哪个基源的植物,并通过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青翘的有效成分含量相对较高,就做到了对连翘的传承和创新,还可以再联想到从经典名方中挖掘出能够创新的处方,从而进一步考虑做中药制剂。通过对思维导图的概念,构建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的知识学习架构,让学员了解到培训的重点内容和需要掌握的内容,学员根据各个学科的相互联系,对每个知识点起到加深了解,做到传承和创新。见图3。

图3 中药特色技术人才传承培训学习内容思维导图

3.3 思维导图在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实践培训中的运用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不仅让学员在教室内学习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学员走向实践基地,注重实际操作是中药人成长的关键。每个基地在进行实践前都会把学员分组,尽可能让每一名学员都能亲自操作。各基地有各式各样的实训基地,有博物馆、中药材交易市场、中药标本馆、中药各传统工具和炮制技术的实际操作、中医特色治疗技术的展示等等。如:在参观山东基地,在传承传统调剂的同时,要考虑到调剂的创新,从传统的中药饮片到中药饮片小包装、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传统手工调剂发展和现在的机器调剂,它们之间各有优缺点,传统工艺有其几千年文化的韵味,现代方法有其先进的科学理念。要具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既能传承传统工艺,又能做到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参观上海曙光医院中药库、中药房,他们采取的是扫描二维码进行库房管理和药房发药,做到了调剂信息化管理,并能够追溯中药饮片的来源,在发药的同时要进一步思考,在发药前如何进行处方审核,做到举一反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紧密围绕临床更好地做到药学服务。传承人在日常工作中把学到的知识也加以应用,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做到了中医药文化推广,如微信公众号自媒体,抖音、传统媒体的科普传播、传统膏方的制作、中药技能大赛等等,做到多形式、多途径、多样化的中医药文化的实践拓展。见图3。

3.4 思维导图在传承人自我学习中的运用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培训除了参加基地游学培训外,更重要的是传承人在日常工作中的自我学习,提高业务能力。以十全大补汤为例,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具体内容的设计,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将十全大补汤作为中心主题,放在思维导图中央,十全大补汤是由肉桂、黄芪和八珍汤组成,八珍汤是由四物汤和四君子汤组成,四物汤是由熟地黄、白芍、当归和川芎组成,四君子汤是由党参、白术、茯苓和炙甘草组成,这些将各方剂组成、药物组成、来源、功效构建思维导图,构建学科之间的知识网络,把中药鉴定学、中药学、方剂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比传统的死记硬背更高效。方剂的功效与病证的治法,方剂的主治与病证的辨析要点,方剂的药味组成与中药的功效特性之间二位一体,紧密关联,承担着完善中医独特理论体系,为建立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夯实基础的重任[5]。把中药鉴定学、中药学、方剂学都联系在一起,培养传承人的大脑,充分发掘潜能,激发灵感和想象力,正确掌握知识点的方法策略,更快、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对各学科内容进行融会贯通。见图4。

图4 十全大补汤思维导图

4 展望

通过思维导图来构建中药特色技术人才传承培训的思维网络,可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有助于提高学员的记忆度与理解力;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培训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传承人才对培训的满意度,加强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做到传承传统技术和尊师重道,从而优化培训,做到传统技术和临床科研相结合,不断创新。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有利于加强传承人自主学习能力及中医思维模式的构建;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种培训思维模式,有助于提高培训质量,值得进一步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连翘导图中医药
烃思维导图
保和丸中连翘的作用撷菁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关于连翘茶你知道吗
2015版《中国药典》连翘项下连翘苷、连翘酯苷A测定方法的改进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