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在PET/CT全身显像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2022-05-31张铃锋郭林红
张铃锋,郭林红
(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 放射诊断科,福建 福州 350025)
PET/CT全身显像是目前临床鉴别肿瘤较为常见的一种全身显像方法。该技术检查前需对受检者注射放射性示踪剂,目前常用的示踪剂为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是葡萄糖的类似物。它可以反映体内葡萄糖的利用状况,其物理半衰期为119 min(其射线为γ射线﹑能量为511keV,一次全身检查辐射剂量小于15 mSv)。该技术现阶段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其主要是通过放射性示踪剂进入患者自身机体后逐渐聚集于患者全身,从而通过内脏组织由内向外放射性浓度的差异性进行显像。但是绝大多数检查患者对该技术缺乏一定的认知,导致其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等心理,因此会整体影响检查结果。这就需要在检查前对患者展开相应的护理干预,通过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等措施加强其认知,减轻患者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确保地准确无误﹑快速完成检查。本研究对PET/CT检查的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并对效果进行了评价,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接受PET/CT全身显像检查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男109例,女41例;年龄19~83岁,平均(57.85±16.71)岁;病程0~6年,平均2.67年;其中肺恶性肿瘤96例(Ⅱ期16例﹑Ⅲ期48例﹑Ⅳ期32例),肝恶性肿瘤11例(Ⅲ期11例),胃恶性肿瘤5例(Ⅳ期5例),直肠恶性肿瘤10例(Ⅱ期4例﹑Ⅳ期6例),子宫恶性肿瘤6例(Ⅱ期6例),淋巴瘤22例(Ⅳ期22例)。观察组男91例,女59例;年龄19~85岁,平均(57.39±14.12)岁;病程0~4年,平均2.25年;其中肺恶性肿瘤78例(Ⅲ期64例﹑Ⅳ期14例),肝恶性肿瘤9例(Ⅲ期9例),胃恶性肿瘤26例(Ⅳ期26例),直肠恶性肿瘤7例(Ⅱ期3例﹑Ⅳ期4例),子宫恶性肿瘤9例(Ⅱ期9例),淋巴瘤21例(Ⅳ期21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所有受试者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根据临床及其他检查确定为肿瘤患者,前来行PET/CT检查评估全身情况,并最终接受治疗;②患者愿意接受并能够耐受PET/CT检查;③无精神疾病家族史。
排除标准:①患者不能耐受/不能接受或者不愿意配合PET/CT检查;②做过胃肠钡餐检查肠道有残留钡剂者;③有糖尿病病史患者,空腹血糖超过11 mmol。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检查前开展常规健康教育,以电话的形式告知患者检查的时间及注意事项,如预约上午检查时不要吃早饭,预约下午检查时不要吃午饭;检查前可以正常喝水,但绝对不能喝含糖饮料;携带以往相关病历资料(抽血化验结果﹑CT﹑MRI﹑X线片﹑ECT﹑B超报告﹑病理报告及治疗经过等),按预约时间准时到达检查地点。控制血糖浓度:测量指尖空腹血糖,血糖水平小于8.8 mmol/L最佳,糖尿病患者血糖小于11.1 mmol为可以接受,大于11.1 mmol/L需要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使血糖水平降到11.1 mmol/L以下。头﹑体部检查需要提前4~6 h禁食(包括各类含糖饮料和水果)也不能输入含糖液体,检查前2 min禁止做剧烈运动,显像前需完全休息半小时(应用于癫痫定位检查前需要封闭试听)。外界因素刺激(大声说话﹑听歌﹑看手机﹑看电视﹑)对脑功能代谢有影响。检查前需要用眼罩和棉花封闭患者的视听。陪同人员在受检者注射18F-FDG示踪剂后,应远离受检者。受检者由于行动不便或病情危重者等原因必须陪护时,应告知陪同人员受检者体内已具有较强放射性,并注意自身的防护。因此已经怀孕﹑可能怀孕或者计划近期怀孕的妇女及儿童不要陪伴病人做此项检查。怀孕妇女原则上应该避免此项检查,哺乳期妇女在此检查后应该停止哺乳至少24 h,并远离婴儿。儿童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进行此项检查。如有特殊情况需提前一天告知检查科室,否则造成的药物损失等后果由受检者承担。检查期间家属必须全程陪同,不得无故离开检查科室,检查开始前家属需协助将受检者安全扶上检查床,检查期间家属须在检查科室门口耐心等待,检查结束后家属须将受检者安全扶下检查床。将检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提前告知患者,包括注射药物后50 min左右将进行PET/CT检查,请患者放松心情,安静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检查过程中保持同一个姿势,不能更换体位;检查前排空膀胱并仔细找出患者身上所佩带的金属制品﹑饰物等,检查结束后做好常规护理,包括检查后24 h内不能接触孕妇和儿童,嘱咐患者多饮水﹑多排尿﹑多休息,告知患者取PET/CT影像诊断报告时间及地点。
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①检查前:建立沟通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展开沟通交流,并在交流中注意语言技巧;检查室调整柔和的灯光,温湿度在22~26℃之间,嘱其放松心情。护士会给受检者测量身高﹑体重及空腹血糖,若血糖过高,须延长等候时间或应用降糖药等相应处理。健康宣教:患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在开展健康宣教措施时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实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检查具体内容﹑作用及相关事项一一讲解,使患者了解到全身显像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点告知患者该检查并不会带来辐射危害;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缓解并消除患者恐惧﹑焦虑心理,确保其更好配合检查。短期内多次行放射性相关检查者应咨询医生,注射示踪剂后必须在指定的休息室内安静休息,避免因紧张影响结果。正常情况下注射药物45~90 min后可进行检查,检查前酌情饮水至少500~800 mL。进入扫描室前需要排空膀胱,避免尿液污染体表和衣物,检查前需要喝两杯含造影剂水。②检查中:详细告知检查时密切配合的重要性。加强指导调整其舒适的体位,特殊情况时可予以家属陪同检查并交代家属穿好防护服,在开始检查前务必要将患者携带的手机﹑手表﹑钥匙等金属物件找出。在检查过程中切勿移动身体,保持轻松﹑愉快情绪,以免影响检查结果。告知患者我们会通过观察窗陪同患者一起接受检查,并随时关注患者的情况,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③检查后:观察患者的基本情况,查看是否出现低血糖症状,并告知患者可以进食,但2 h内不可以挂瓶并保持手机通畅。如有需要做延迟扫描,告知患者无须过分紧张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病灶的扫描对比,为后期诊断做进一步准备。需要进行第二次对比扫描护士会提前并及时告知受检者。定时做好随访工作,嘱其检查结束后受检者体内仍存留放射性示踪剂,应避免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尤其是孕妇和儿童。经10 h后,受检者体内示踪剂所致辐射降低至基本底线,才可接触他人。检查完毕后受检者可以进食,尽量多饮水,促进放射性药物排泄,减少辐射。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心理情绪改善情况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来对比。其中焦虑抑郁量表采用四级评分法评估,共含20项内容;焦虑(SAS)评价标准:评分≥70分则为重度焦虑,分值在60~69分区间内表示中度焦虑,分值在50~59分区间内表示轻度焦虑。抑郁(SDS)评价标准:评分≥73分则为重度抑郁,分值在63~72分区间内为中度抑郁,分值在53~62分区间内则为轻度抑郁。护理后评分越低,表示护理效果越明显。
1.3.2 对比护理满意度
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评定标准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情绪改善情况对比
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情绪改善情况对比(± s )单位:分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非常满意125例﹑基本满意18例﹑不满意7例,护理满意度为95.33%;对照组非常满意116例﹑基本满意15例﹑不满意19例,护理满意度为87.33%;观察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6.064,<0.05)。
3 讨 论
PET/CT全身显像检查是放射诊断科一种高端检查手段,不仅可以准确反映患者全身各个组织形态,还能显示局部血供情况及代谢情况,在肿瘤疾病的早期鉴别和诊断中有重要的检查价值,因此在临床诊断中敏感性和应用性较高。PET/CT全身显像检查方式的示踪剂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是葡萄糖的类似物,示踪剂进入人体组织剂量减少,会造成病灶显影浅淡或不显影;经组织间隙或淋巴管回流,造成正常腋窝淋巴结显影。由于对该检查方式的不熟悉,患者在检查期间出现恐慌﹑悲观﹑焦虑情绪,并因此产生一定的不良应激反应,进而无法保持稳定的体位,导致检查难度加大,且难以获得高质量图像。因此为稳定患者情绪﹑确保检查顺利实施,在检查期间开展和加强相关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大量临床研究证明,获取高质量的图像是PET/CT检查获得明确诊断的重要保障。部分患者由于对检查缺乏自信心﹑配合度差,致使后期无法得到高质量图像,影响诊断。因此在PET/CT全身显像检查中加强相关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尤其是心理护理措施。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以大幅度消除患者因恐慌﹑悲观﹑焦虑及紧张情绪引起的高血糖﹑肌肉紧张等,确保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更好更积极地配合医务人员尽快完成检查。在本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在检查前加强了对患者的相关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详细知识普及,帮助患者更详细地了解疾病相关常识,向受检者嘱咐各环节的重点注意事项;不仅如此,还应该对家属也展开一定的沟通,得到家属配合,并消除和改善家属所认为的检查会吸收大量辐射的错误认知,通过与家属的沟通建立社会支持,确保患者在最佳状态下接受全身显像检查。同时由于进行PET/CT检查者多为肿瘤患者,大多情绪较为悲观,易产生焦虑﹑紧张和抑郁的情绪,因此让受检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提高检查质量的关键。护理人员在检查前向其解释检查的流程﹑放射性药物和设备等,减少紧张﹑焦虑及抑郁情绪,给予受检者一定的支持和鼓励,从而能使受检者良好配合。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本研究与袁永珍等人的研究结果较为相似,这可能是由于PET/CT检查前的常规护理模式仅侧重于对患者疾病的监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该种护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常规护理的需求;而心理护理干预从人文关怀出发,在检查前,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更好了解检查流程,同时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可以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感,这不仅有助于减低患者检查前的焦虑﹑抑郁情绪,也能很好提升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依从性,为获得高质量PET/CT图像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对接受PET/CT全身显像检查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改善心理状态,还能提高PET/CT检查患者的配合度,为后续检查顺利进行打好基础,且有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获取高质量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