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C活动联合CNP模式在脑垂体瘤患者术后的应用观察
2022-05-31郭星
郭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脑垂体瘤为常见脑部良性肿瘤之一,依据患者激素分泌水平﹑肿瘤大小﹑侵袭程度选择恰当治疗方法极为关键。神经内镜下脑垂体瘤切除术因出血少﹑恢复快﹑创伤小,目前是首选治疗方式,但为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仍需在术后予以精心护理。品管圈(QCC)活动是由一个工作现场或工作相互关联区域的人员自动自发形成的品质管理活动小组,而临床护理路径(CNP)将患者每日的诊疗及护理计划制作为路径表,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路径表实施护理。目前两种护理方法单独应用较为多见,联合应用尚不多见。因此,本研究选取本院80例脑垂体瘤患者,旨在探讨QCC联合CNP模式的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脑垂体瘤患者80例,依据不同护理方案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7~75岁,平均(61.38±6.57)岁;体质量指数(BMI)18~25 kg/m,平均(21.15±0.57)kg/m;肿瘤直径0.80~3.00 cm,平 均(2.01±0.29)cm; 病 程5~20个月, 平均(12.48±2.33)个月;受教育程度:小学及初中10例,高中22例,本科及以上8例。联合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45~72岁,平均(58.92±6.43)岁;体质量指 数(BMI)18~24 kg/m,平 均(21.01±0.68)kg/m;肿瘤直径0.95~2.94 cm,平均(1.90±0.43)cm;病程6~18个月,平均(11.64±3.47)个月;受教育程度:小学及初中12例,高中18例,本科及以上10例。两组一般资料(年龄﹑病程﹑肿瘤直径﹑文化程度﹑性别)均衡可比(>0.05)。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内分泌学检查确诊为脑垂体瘤;(2)符合手术治疗指征,均经手术治疗;(3)签署知情同意书;(4)无意识障碍,具备正常沟通能力;(5)病历资料完善;(6)无手术禁忌证;(7)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
排除标准:(1)严重凝血功能障碍;(2)存在严重脏器功能不全;(3)患有肢体﹑语言功能障碍;(4)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5)合并其他恶性肿瘤。
1.3 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护理,于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QCC活动,联合组予以QCC活动联合CNP模式。
对照组护理:(1)常规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遵医嘱用药,定期观察患者尿量﹑垂体激素水平。及时告知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并指导早期锻炼。(2)发起QCC活动。QCC主题为:脑垂体瘤术后患者快速康复,增强预后效果。圈长为科护士长,圈员为本科室护理人员,包括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3名,圈长带领圈员制定脑垂体瘤患者术后7 d的临床护理路径。QCC活动实施时间为患者术后第1 d至第7 d,每周一﹑周四下午5点为QCC会议时间,时间约30min。同时组内圈员辅助实施活动,所有患者均接受针对性心理干预,如呼吸放松训练,自感紧张﹑焦虑﹑烦躁时,取舒适体位,佩戴耳机聆听轻悠﹑舒缓音乐,练习胸腹式呼吸,经鼻﹑口缓慢呼吸,腹式呼吸时双手放于腹部,胸式呼吸时双手放于胸部,感知呼吸节奏,或采用肌肉放松训练,舒缓音乐背景下,依次放松﹑收缩头部至足部,要求患者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肌肉群上,持续收缩5 s左右,后放松肌肉,体会放松与收缩的感觉,以此转移注意力,放松精神。
联合组给予QCC活动+CNP模式。(1)常规护理﹑QCC活动基本同对照组。(2)CNP模式护理。①术后1d。协助患者去枕平卧,保持正确体位,紧密监视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状态等生命体征。患者苏醒后及时告知患者手术结果,鼓励患者对恢复保持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呕吐患者及时将头偏向一侧清理呕吐物,并清洁口腔,防止误吸。呼吸道感染患者可采取氧驱动雾化吸入,将10 mL无菌蒸馏水及10 mg地塞米松及40 000 U庆大霉素充分混合得到雾化液,氧流量5 L/min,15 min/次,首次雾化吸入后,若口咽部不适感消失,间隔2~6 h雾化1次;疼痛患者予以冰敷或适量镇痛药物止痛,教导患者有效咳嗽方法,避免用力咳嗽撕裂伤口。(3)术后2~3 d。每天观察患者创口情况,及时更换敷料并清洁消毒。QCC小组每天定期查房,详细记录患者恢复过程及出现异常。依据患者病情予以血常规﹑CT﹑脑脊液穿刺等检查,判断患者病情发展,尽早发现并发症。建议家属对患者增加陪伴时间,尽量满足患者要求,与患者多沟通开心往事﹑感兴趣话题等,转移患者疼痛注意力,缓解其负性情绪。(4)术后4~6 d。指导患者开始离床运动,从肢体按摩﹑被动床上运动逐渐过渡为散步﹑太极拳﹑肢体舒展活动等,强度由弱到强,由易到难。叮嘱家属鼓励患者自行穿衣﹑吃饭﹑洗漱,家属给予必要协助和安全监护。(5)术后7 d。QCC小组对护理内容及护理效果进行总结﹑分析,记录本次CNP护理的优势和劣势,对存在问题进一步探讨解决方法。符合出院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发放康复锻炼手册,指导患者按照手册方法进行功能锻炼,保持良好心态。
1.4 观察指标
(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包括颅内感染﹑低钠血症﹑尿崩症。(2)干预前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以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强。(3)干预前后两组应对方式。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评价,包括消极应对﹑积极应对,积极应对0~36分,分越高表明越倾向于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0~24分,评分越高表明越倾向于消极应对。(4)干预前后两组焦虑及抑郁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均采用1~4分计分法,1分为没有,2分为小部分时间,3分为相当多时间,4分为绝大部分时间,其中SAS化界分为50分,SDS化界分为53分,分值越高焦虑及抑郁情绪越明显。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后联合组MBI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s )单位: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干预后联合组积极应对评分较对照组高,消极应对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s )单位:分
2.4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干预后联合组SAS﹑SD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s )单位:分
3 讨 论
脑垂体瘤通常发病部位较深,且与视神经﹑下丘脑﹑海绵窦等多个重要组织关联,手术治疗往往无法完全切除病灶,因此术后患者多出现不同程度偏瘫症状,对患者生理﹑心理均为极大考验。有研究指出,术后给予适当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CNP模式是针对住院患者的特定护理模式,其以时间为横轴,诊疗及护理措施为纵轴,制定出各个阶段患者日程计划表,可以预见性的指导护士工作,同时还能使患者清晰明白护理步骤,提高护患配合度。为进一步提升CNP模式的护理效果,本研究将QCC活动联合应用于脑垂体瘤术后患者,结果显示,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消极应对﹑SAS及SDS评分低于对照组,MBI评分﹑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0.05),可见患者并发症减少,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消极态度改善。QCC活动是为提高护理质量,由疾病相关护理人员自发组建的质量管理小组,组内由圈长及圈员组成,并制定统一的圈目标,最终圈内人员共同集思广益提高护理效果及服务质量。本研究成立以“脑垂体瘤术后患者快速康复,增强预后效果”为主题的品管圈,在圈长带领下,圈友共同头脑风暴制定出临床护理路径方案,术后1 d以病情观察﹑镇痛及心理安慰为主,术后2~3 d为患者并发症高发期,护理人员增加巡房次数,及时检测并关注患者的并发症,尽量将并发症风险降至最低;术后5~6 d时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以功能锻炼及早期运动为主,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术后7d时QCC小组进行本次护理工作总结,并叮嘱患者出院恢复事项。通过执行术后7d的护理路径,能对患者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加速患者康复。同时组内所有患者均接受呼吸放松训练﹑肌肉放松训练,均可转移患者对并发症﹑负面情绪的关注,缓解其负面情绪,加以上述训练均在舒缓﹑轻柔音乐背景下实施,可降低植物神经兴奋性,减少儿茶酚胺生成,以此舒缓情绪,使其以积极乐观态度面对疾病与生活。
综上所述,将QCC活动与CNP模式联合应用于脑垂体瘤术后患者,不仅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其并发症,且能缓解负面情绪,促进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同时获得如下体会,护理可更好保证脑垂体瘤手术顺利开展,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及应对方式,促进其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