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让学生的语文思维看得见
2022-05-31郑爱辉
郑爱辉
摘 要:思维导图应用广泛,教师可以巧妙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训练,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看得见,让教师有目的地教,更好促进学生思维的高质量发展。
近几年来,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究其原因,我想应该是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图形思维工具,它能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向形象的纵深发展,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方式,也是一种检测学生自主独立深度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如此巨大的魅力与价值怎能不运用到语文学习中?因此,它在作业中高频率出现也不难理解。
关键词:思维导图 ;语文;思维训练
一、语文思维导图练习中出现失误的类型及失误的原因
(一)语文思维导图练习中出现失误的类型
1.不知从何入手型
如此缤纷的思维导图练习,迷了学生的眼,总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看不懂导图题,导致不知从何入手填写。
2.分割错误型
学生对文本内容了解不清,往往会出现分割错误,导致填写错误。
如:五下作业本《梅花魂》一课中,有一篇课外阅读《枣核》中有一道思维导图题,让学生填写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情,学生就出现了分割错误。文中“带枣核”与“见枣核”两件事是在同一个自然段中的,学生就会疏忽,错把两件事看成了一件事,最后把其他的内容填写上去。
3.重复填写型
学生在梳理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时,总是会出现重复填写的情况。
如:五下作业本《梅花魂》一课中,有一篇课外阅读《枣核》中有一道思维导图题,让学生填写动作和心理变化,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理不清,虽然填写上了一个心情的词,但是这个词与前一个词意思相近,导致重复填写。
二、巧用思维导图训练学生思维的几点做法
(一)导图预习 做好前测
新课前,教师都会布置学生去预习课文,无非是让学生读读课文,抄写生字,理解词语,查找资料等。对于这些死板的作业,学生也不需要动什么脑子就可以完成,谈不上什么思维含金量。这就需要改变预习的方式,教师变以往布置的抄抄写写的预习作业,为绘制思维导图的作业,让学生试着做一做。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繪制的思维导图,分析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已知点及未知点。最后教师才有针对性展开教学,训练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预习作业,是需要学生动动脑子的,是需要思考的,是能训练学生的思维的。同时,也让教师看见了学生的思维,能更好地教。比如在预习《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的预习作业是读课文,完成课文内容的思维导图。
(二)导出思维 擦出火花
语文课,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只有导出他们的思维,让思维碰撞,擦出火花来,教室就不会“死气沉沉”,学生就会“蠢蠢欲动”了。
首先是教师的教不再是按照教案走,而是按照学生的思路走了。学生在预习中的通病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其次,中下游学生变成课堂关注的重点,他们制作的导图就是课堂上教学用的例子,被摆上了黑板。而上游学生是中下游学生的小老师,对黑板上导图提出的疑问,就是思维的训练点。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呢?
1.着眼于思维严谨性的训练,落实在细微点
教师可以看见学生在做思维导图题时,常常会分割错误,其实就是学生不知道如何整理归并,尤其是在细微处,会关注不到,有点儿像我们平时说的“走马观花”。教师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看见学生在预习时,也出现了同样的毛病。这样不严谨的思维,如果不加以训练,学生会经常“犯病”。
2.着眼于思维全局性的训练,落实在整体上
教师可以看见学生在做思维导图题时,常常会重复填写。教师也可以看见学生能独立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准确找到每一段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可是对于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段或这几段与全文的关联,以及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谋篇布局,学生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根本没想到过。换句话说,就是学生把握整体,把握大局的思维欠缺,因此要有序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全局性的训练。
教师可以看见学生只是一段段地梳理课文,找到了文章每个段落的关键句,提取了关键信息。对于文本中主观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清楚的。这也正是本课学习上的难点,也正是教师需要花大力气指导的。有了思维导图,有了教育学的支架,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3.着眼于逆向性训练,落实在回头处
厘清全文各部分间的关系,都是正向思维。仅仅这样还不够,学生需要逆向思维的训练,回过头去看一看,学习谋篇布局的逻辑性与条理性,以此来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先讨论课文中的三个分论点可以打乱吗?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总结:不可以打乱。作者是从地球的美丽与渺小谈起,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的情感。接着指出自然资源有限,如果破坏了就没有了。但有人会说,没有就想办法换个地方住,可是目前移居也是不可能的,促发读者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因此呼吁要保护好地球母亲,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再讨论主观点放在文章开头好还是结尾好。学生各抒己见,思维碰撞出火花,习得了两种写作方法,一是先表明主观点,再层层论述;二是先一层一层表明分论点,再得出结论。
结语
思维导图,一图胜千言,是板书的支架,问题的支架,表达的支架,写作的支架,更是思维的支架。学生将绘制思维导图变成习惯,才能形成能力。教师将思维导图变成训练思维的支架,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深度的学习与思维。
参考文献:
[1]王敏.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模式研究[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20.
[2]张雪.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20.
[3]高玉荣.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习作教学设计[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9.
[4]刘垚.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的行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