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2-05-30李琪
李琪
摘要:目前,高中音乐课程教学存在音乐教育投入不足、缺乏专业音乐教师、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手段传统、评价机制相对滞后等问题。对此,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多措并举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投入;师资力量;学习兴趣;教学手段;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1-0099-04
音樂不仅是一门艺术,还能塑造人生。积极健康的音乐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全面提升人的素养。在高中学习生活中,音乐对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综合素养都具有积极作用。
一、高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音乐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较为落后
“存在决定思维。”在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要实现高中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关键。目前,教学设施的滞后是制约音乐教育教学发展的瓶颈。音乐是感官听觉艺术,也是审美艺术,因此,学校首先要满足感官听觉的教学需要。在功能室上,练琴室、试唱练耳室、舞蹈室、教师工作室应一应俱全;在教具设备方面,吹、拉、弹、唱所用的笛子、竖笛、葫芦丝、大小号以及二胡、马头琴、手风琴、风琴、钢琴、鼓、锣、镲等也要配备。另外,在信息化背景下还要有点读机、电视机、多媒体播放器、希沃白板等现代化设备以及足够的音乐图书、唱片、光盘等资料。但目前,部分学校的音乐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教师受条件所限,很难开展正常的音乐教学活动,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很难提升。
2.师资薄弱,存在教师非专业出身现象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做保障。但在部分高中学校,专业音乐教师短缺,于是一些非专业教师便成了“音乐教师”。而这些非专业音乐教师对教学理念把握不准,课程标准理解不透,教材使用不够灵活,教学手段单一,应付现象严重。另外,部分非专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因地制宜地开发当地的音乐资源,灵活增加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歌曲,比如当地的民歌等。这样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3.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激情难以点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学习哪一科目,都需要学习者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去钻研,去探究,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否则,钻研乐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练习声乐、器乐、表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结果必然是一无所获。目前,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只有音乐专业考生为了参加高考而专心学习,大部分学生则缺少对美育的热情,将音乐课程看成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的副科。长此以往,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将受到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4.学科内容专业,教学手段传统
音乐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艺术,是一门充满文化气息、时代气息、地域气息的学科,它需要通过科学化、多样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传递相应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等综合素养。但目前,部分教师对音乐课程的认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采取的教学手段传统、落后,这就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程缺乏应有的热情,消极应付,不主动参与,学习效率不高。学好音乐,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深奥的音乐理论知识、丰富的演奏技巧,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体验。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彰显音乐本身的魅力,还抹杀了学生对音乐的热情,甚至使学生对音乐课程充满厌倦。这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5.评价机制滞后,持续动力难以发挥
“以教导评,以评促教。”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千篇一律的照搬只能抹杀学生的个性,打击学生的热情。长期以来,高中音乐课程与美术课程、体育课程被称为“小三科”。顾名思义,小者,不大也。对此,部分学生认为学小三科没有学习价值。有的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也不重视本学科教学。教学实践表明,“小三科”不仅有文章可做,而且有大文章可做,还可把文章做大。学校、教师应该转变评价机制,注重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因势利导,积极改变目前音乐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促进学生实现个化性发展,打造特色音乐课堂。
二、打造特色音乐课堂的策略
1.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必不可少的因素。标准化音乐教室、智慧教室是学生学习音乐、参与音乐互动活动、欣赏音乐的教学空间。因此,学校要加大音乐教学设备的投入,有效满足音乐教学需求。同时,配足、配齐能够满足教学、欣赏、聆听、演奏、创作、排练所需的教具、乐器等课程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追求美育的能力。
2.结合时代发展,创新教育理念
“打铁必须自身硬。”新时代音乐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能停留在“应试”层面,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打开教学思路,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完全围绕教材内容或网上下载的课件原封不动地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不拘泥教材,与时俱进,融入高质量的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例如,在教学“美妙的人声”单元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人声的分类角度分析歌曲,形象地理解人声的美妙之处,然后分别播放女声演唱的《春天的故事》《大海啊故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几首歌曲,让学生从音色上辨别其中的差别。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进行点拨:不同的演唱者音色各异,童声清脆明亮、女低音低沉宽厚、女高音柔美抒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总结男声音色的特点。这样的互动课堂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为后面的教学营造了轻松的氛围。
3.创设教学情境,点燃学生激情
“良好的教学活动是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促使学生深层次感知音乐作品的内涵。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音色与情感”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播放不同唱法的视频作品,让学生体会声音色彩,了解音色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并思考演唱者各自运用了什么样的演唱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揣摩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等的特點,了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头腔共鸣的基本特点,然后欣赏歌曲《多情的土地》,让学生思考演唱者运用了什么音色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可见,问题情境一改以往单纯的乐理知识讲解,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其选择更好的方式演绎音乐,主动作为。
4.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实施分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及音乐知识水平,对于喜爱音乐并有一定天赋的学生,可引导其在擅长的领域大显身手,激发其音乐学习的兴趣,挖掘他们的音乐学习潜力,力争使其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对于既不喜欢音乐也不打算在此领域发展的学生,可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培养上,不对他们提出硬性要求,也不为他们设置过高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既尊重学生的客观发展规律,不搞“一刀切”,防止“单打一”,又创设出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我发展空间。教师还可依据学生的综合演唱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将音色、音准相对好的学生划为一层,在演唱过程中尽量突出他们应有的演唱技能,将其他学生划为一层,引导他们进行低层级的训练,以此降低他们的心理压力。
5.开发本地资源,拓展音乐课程内容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在教材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本土资源,拓展音乐课堂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可在教学中融入通渭小曲、皮影腔等内容,还可开展戏剧表演社团活动,组织学生表演《江姐》《白毛女》《雷雨》《杨白劳与黄世仁》以及《卡门》等国内外经典的音乐剧、话剧、歌剧。同时,重视戏剧模块的教学,如组织学生欣赏戏曲《游园惊梦》,让学生体会昆曲的唯美含蓄,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以此拓展学生的审美途径,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6.创设多元活动,丰富音乐课堂
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高中音乐教学要常教常新,教师要设计多元化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对音乐内涵的认知、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表现力,让学生在视、听、感、触的环境中受到感染、熏陶,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例如,在《绿叶对根的情意》教学中,教师可用钢琴伴奏,组织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歌词,让学生领会绿叶对根依依不舍的情感,并思考:为什么绿叶反复对根说“不要问我到哪里去”。在多元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深深地体会到绿叶的留恋、依依不舍之情,并联系实际生活,体会母子情、师生情,进而不断提高音乐学习能力。
7.优化教学内容,体现音乐魅力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要直面高考、升学等诸多压力,学习任务繁重,因此,教师可将音乐学习作为学生调节心态、放松心情的一种途径。基于此,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备学生,即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惑,从欣赏经典音乐作品过渡到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以此提高学生对中西方多元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例如,在教学《黄河大合唱》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呈现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调动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使其体会歌曲的内涵,领略合唱歌曲催人奋进的艺术魅力,从而有效完成音乐课堂的学习任务。
8.开发信息资源,助推音乐教学
在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教师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助推高中音乐课改和音乐教学。微课是提升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在教学中,教学设施配备不足是制约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音乐教学则需要借助各类乐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部分学校存在明显的乐器短缺情况。究其原因,一是学校缺少某种乐器储备,二是乐器储备少,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是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不同乐器演奏的微课视频,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感受不同乐器的表现力,这既省时省力,又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学歌剧《洪湖赤卫队》时,教师导入视频,先向学生介绍其背景、剧情,然后设计舞台,将洪湖碧绿的荷塘、粉红的荷花以及湖边的景致等借助信息技术移入舞台,以此不断提升音乐教学效率。
再如,在欣赏《第一交响曲》时,将乐器全部“搬家”太不方便,那么,又如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呢?对此,教师可以从网络搜集适合的演奏短视频,择优剪辑后呈现给学生,也可以采用微课的方式提前录制不同乐器的演奏视频,并将几种乐器的指法做放大处理,让学生观其行,听其声,悟其道。这样既弥补了设备不足的问题,又可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演奏视频,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因此,把微课应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不仅解决了学校设施不足的问题,还为学生营造出一个丰富多彩、有序、活跃的多彩音乐课堂。
三、新时代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的延伸思考
1.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以“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为目标,通过有效引领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高尚的师德如春风化雨般感化学生,为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同时,教师还可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人、引导人、感染人的作用,用积极向上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使他们勤于思考,勇于钻研,敢于表演。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无条件地关爱学生。只有关爱学生,才能让学生产生愉悦心理,从而爱上音乐课堂。(2)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对学生真诚相待,不以貌取人。对于有心理障碍或身体残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勉励,给予关怀,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让他们产生被重视、被接纳的感觉,从而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并不断提高音乐学科素养。
3.高中音乐教育教学需要不断延伸
《礼记·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音乐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文化和思维交流的系统工程。基于新时代的音乐教育教学,教师不能做故步自封的教书匠,而要勇做艺术人才的开发者,要具有“融合”思维。这种“融合”首先表现为教学内容的融合:如文学与艺术的融合。艺术作品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如红色经典曲目《十送红军》的黄金搭档文学作品是《长征》。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将二者结合。再如,音乐中声音和美术中色彩的有机融合更是妙趣横生。简谱中的基本元素“1、2、3、4、5、6、7”七个唱名和色彩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巧合,从物理学角度来讲都是一种波,分别是声波和光波,其相互联系,互相贯通。因此,人们常把音乐称作“流动的画面”,把美术称为“凝固的音乐”。其次,不同学科的教育思想、教学手段也是相互融合贯通的。例如,所有学科都主张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等。因此,音乐教师也要跨学科交流学习,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四、结语
总之,“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打造富有特色的高中音乐课堂,需要教师充分研究校情、教情、学情,积极转变理念,优化教学手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提升专业素养和个人魅力,不拘一格,多措并举开展教学活动,推动高中音乐教学“旧貌换新颜”。
参考文献:
[1]高旭东.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反思[J].中国文艺家, 2020(10).
[2]杜春生.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方音乐,2020(18).
[3]邓倩嶷.普通高中“音乐与戏剧”模块教学的现状分析[D].星海音乐学院,2020.
[4]焦明.浅析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J].高考,2020(14).
[5]龙冰.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12).
[6]林虔.高中音乐课程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实践[J].广西教育, 2014(14).
[7]杭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实践[J].山东教育,2019(32).
[8]杨立.基于建构主义的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學模式设计[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04).
[9]刘蕙如.《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修订后的变化对音乐鉴赏教学的启迪[J].黄河之声,2019(03).
[10]黄媛.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音乐时空,2015(19).
[11]冯巍巍,查晓艺.高中音乐课程核心素养落实的实施路径[J].中国音乐教育,2018(12).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Music Teach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in the New Era
Li Qi
(Tongwei No.3 Middle School,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 Dingxi 743300,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high school music curriculum teaching, such as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in music education, lack of professional music teachers, students lack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relatively lagg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In this regard, music educators in the new era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strategies to solve problems, continue to push through the old and bring forth the new while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 adopt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art,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music, take multiple measures at the same time, create a happy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music literacy, promot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Key words: seniormiddleschoolmusic;investmentin education; faculty;learninginterest;teachingmeans;evalu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