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赜
2022-05-30黄火焱
黄火焱
摘要:思辨性阅读是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思考、辨析阅读内容,即将“思辨”融入阅读活动中。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缺乏问题意识,教师忽视阅读资源的利用,阅读教学模式机械化、程式化,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科学等问题。基于此,在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制定详细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积极拓展文本内容,深化学生的思辨,同时优化问题设计,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搭建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展示思辨成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意识;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1-0083-04
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学生要成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角,阅读教学目标要由“能力”培养转变为“素养”培养。同时,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新课程标准设计了12个课程目标、18个学习任务群,旨在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層次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在18个学习任务群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不仅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实现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一、语文核心素养下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缺乏问题意识
在阅读学习中,部分学生表现得不主动,没有质疑意识,认为教师采用了参考书的观点,答案是准确无误的,忽视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以教师的观点和标准答案为准,在阅读中没有提出并形成自己观点的意识,而是一味地认同、接受。
2.忽视阅读资源的利用
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依赖于其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因此,教师要合理、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资源。但部分教师开展的语文阅读教学以“应试”为主,对教材中蕴含的阅读资源挖掘得不够全面、深刻或不挖掘,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还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重视课外资源,导致思维训练的广度不足,这直接影响到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
3.机械化、程式化的阅读教学模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以高考为指挥棒开展阅读教学,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过于程式化,导致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设定的阅读教学目标也以提升阅读成绩为方向,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发展。另外,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点围绕字词或某个方面展开,缺乏全面阅读的意识。这就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始终停留在浅层,难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4.教师的问题设计不科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的问题设计不科学,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辨热情,甚至不需要过多思考,学生就能直接给出答案。教师设计的阅读问题过于简单,缺少思维与问题交织、碰撞的过程,或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相符,严重制约阅读问题的引导价值,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也影响到发展学生思维的阅读教学目标达成。
二、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内涵
1.思辨性阅读内涵
思辨性阅读是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思考、辨析阅读内容,即将“思辨”融入阅读活动中。从阅读方法方面讲,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有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够与文本、作者等进行深层次对话,辨析文本内容;从阅读过程方面讲,学生要进行理性的思维活动,并形成自我观点;从阅读目的方面讲,思辨性阅读模式与传统的消遣性阅读不同,不局限于趣味性,更加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思辨性阅读具有如下特点。
特点一:质疑反思。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必要的反思,并在反思过程中提出问题。为此,学生要全面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内容,找出阅读文本中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特点二:秉承理性精神。在思辨性阅读模式下,质疑和思辨不是随意的,理性要贯穿阅读的始终,其是思辨的基础。思辨性阅读模式旨在分析问题,并在分析中获得真知,形成自我观点。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展开理性质疑,并根据文本内容、作者经历、文章结构等得出合理结论,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特点三:实现多方建构。思辨性阅读旨在借助建构升华价值,即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与辨析的能力,能从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反思,提出疑问,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并围绕文本内容形成合理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机械地接受既定的结论,而是对既定的结论进行理性的思考,形成新的知识建构。
2.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价值分析
思辨性阅读教学契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无论对学生来说,还是对教师来说,都具有较大的教学价值。
(1)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决定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后的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思辨性阅读教学可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更高的层级迈进,并在思辨中对文本材料进行理性的、科学的分析,最终形成独特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渐深刻、灵活,形成批判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等优秀的思维品质。
(2)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阅读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分析,最终形成独特的阅读感悟,或在思考中提出新的问题、观点,实现个性化发展。
(3)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时,借助一定的示范,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开展阅读教学,久而久之,阅读教学能力会随之提升。另一方面,在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辨,自身也必须成为一个思辨者,以此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1.制定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
在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设计具有思辨性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可明确思辨性阅读的教学方向,又可确定思辨性阅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基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原則一:主体性。在思辨性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和中心。教师要因势利导,活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保持思维的活跃状态,积极质疑文本内容。例如,《短新闻两篇》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思路,跟随自己的思维逻辑,分析文章内容,思考在新闻写作中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其中的写法,最终提升自身的新闻阅读能力。
原则二:可操作性原则。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应契合学情和教学内容,立足于文本特点,科学、准确、具体地设计,以便学生在阅读之后立即抓住要领,明白在阅读中要学什么,应该怎样去学,能学到什么程度。例如,在《鸿门宴》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设计三维阅读教学目标时,可以根据项羽与刘邦对同一事件的处理态度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人物塑造手法、情感表现手法、语言表达方式等,以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原则三:差异化原则。基于个体差异性,即使面对同一阅读文本,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感悟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共性阅读目标与个性阅读目标进行有效结合,促进所有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以《窦娥冤》教学为例,教师可坚持差异化原则,为语文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设定的思辨性阅读目标为认识窦娥的性格和反抗精神,并通过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为语言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设定的思辨性阅读目标为鉴赏剧作中的超现实情境,把握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原则四:灵活性原则。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在设计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时,要遵循灵活性的原则,不仅在教学之前预设思辨性阅读目标,还应关注阅读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将两者在课堂上灵活切换。具体来说,即教师可在课前预设较多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
原则五:层进性原则。在设计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文本到语文素养的层进性原则,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教学,满足不同学生思辨能力提升的需求。例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刘和珍君代表的不是自己,是千千万万个爱国青年”,鲁迅写这篇文章不仅是为正义、革命呐喊,更是对现实的抨击以及对“斗士”精神的表彰。这样,学生在层次化的思辨性目标引导下,可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并形成独特的阅读感悟。
2.拓展文本内容,深化学生思辨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教材提供的内容开展阅读教学,将很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对于内涵深厚的经典文本,教师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时,可结合阅读文本的内容,进行适度的拓展、补充,以此激活学生的思辨意识,让其突破原有的思维束缚,在更广阔的文本世界中重新建构认知体系。例如,在《祝福》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小说中的人物作为中心,对封建思想的施暴者(鲁四老爷)、愚昧无知的受害者(祥林嫂)、旁观者(卫老婆子),以及意志消沉的知识分子、革命者等,进行内容拓展,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内容中,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形成全面、系统化的认知。
在拓展文本内容,强化学生思辨能力时,教师还应精准把握文本拓展的时机和维度,可选择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拓展。拓展时机不同,作用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可结合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关注文本拓展的思维维度,给学生提供理解文本的支撑点,便于学生走进文本,并进行深刻理解。尤其当学生的思辨水平和文本内涵存在较大的距离时,教师更要巧妙拓展,指导学生在开放性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阅读文本,最终形成独特的观点。例如,在《鸿门宴》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人物锻炼分析能力,让学生对人物进行客观评价,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谁是真英雄”。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拓展文本内容时,可给学生补充巨鹿之战、乌江自刎等资料,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项羽的成败得失,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并从范增的态度理解项羽走向失败的必然性,以此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3.优化问题设计,发展学生思辨能力
问题是触发学生思辨的前提,开展思辨性阅读必须注重问题的引领,教师唯有提升自身的问题设计能力,结合阅读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具有思辨性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刻的分析,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以此形成独特的观点,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设计有效的阅读问题。在设计阅读问题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辨、思维碰撞,对文本形成新的发现、新的认知,最终实现对阅读文本的深层次解读。例如,在《雷雨》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如下阅读问题:当周朴园问“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时,鲁侍萍一个“是的”就能完全回答周朴园的问题,然而她为什么要说那么多话呢?“是的”以外的言语似乎显得有些啰唆,真是这样吗?是否可以删除?她的回答为什么要强调“三十多年前”呢?在鲁侍萍的回答中,“我们”一词是不是多余的,如果将其删除又会怎么样?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鲁侍萍的回答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并在思考和分析中,发展和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2)侧重于高层认知设计问题。基于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结合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新的理解。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立足高层认知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积极思考、分析,最终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解读。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指向学生的高层认知,结合文本内容设计如下问题:在蔺相如面前,秦王是否真正怯弱了?有人说秦王外强中干,你认同吗?你认为秦王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可真正理解秦王和蔺相如的内心活动,思辨性地看待蔺相如的勇敢与秦王的怯弱,以此理解蔺相如的大智慧,对文本内容形成深刻认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鼓勵学生质疑。质疑是提升思辨活动效率的主要因素,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勇于提出问题,并围绕质疑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论证,最终对文本内容形成深刻解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故都的秋》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阅读文本的主题进行解读。有的学生认为这篇文章蕴含着悲凉的味道,有的学生认为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
4.搭建交流平台,展示思辨成果
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发网络资源,给学生搭建网上交流平台,有效改变当前思辨性阅读教学存在的资源利用不当、思辨和讨论开展不够充分、效率低等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可依托信息技术,给学生搭建网上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在课下借助互联网平台围绕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或将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整理发布出来。
(1)指导学生整理自己对文本的思辨性理解,并在交流平台上展示。例如,在《孔雀东南飞》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对于“如果刘兰芝不选择自挂东南枝,她的结局会是什么”这个思辨性问题,学生由于语文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在阅读、思辨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基于此,学生可以将其成文,并发布在平台上。这样,学生可在不同的思辨观点中,丰富和完善自我观点,促进自身的思维发展。
(2)选择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从阅读材料中提取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将其作为讨论的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在网络平台上展开讨论。
(3)指导学生撰写学术小论文,并将写作成果发布到网络交流平台上。在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立足写作和阅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完成阅读之后,围绕文章中的某一个人物、某一个观点等进行思考,撰写相关文章,并将其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可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分析,从而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并提升写作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浅层化现象比较严重,难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可结合思辨性阅读的内涵,科学设计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拓展阅读文本内容,优化问题设计,搭建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经历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不断提升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段颖睿.试论乡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辨力培养———以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1(08).
[2]李春旺.思辨性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语文世界,2020(10).
[3]吴涛.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2020(33).
[4]徐玉宇,李锐.例谈批判性思维在思辨性阅读中的建构[J].中学语文,2020(18).
[5]林萍.对象和方法———对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一点看法[J].语文天地,2020(01).
[6]李会兰.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赜[J].成才之路,2019(34).
[7]张玉.思辨性思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学语文,2019(06).
[8]王浩.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以“生命诚可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9(83).
[9]张经纬.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思辨性阅读[J].语文知识,2017(15).
[10]黄碧黎.基于思辨性阅读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J].高考,2019(33).
[11]孙艳娇.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课外语文,2019(18).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Speculative Read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Huang Huoyan
(Wuwei No.2 Middle School,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Speculative reading is a deep-seated thinking activity, which emphasizes students active thinking and discrimination of reading content, that is, integrating "speculation" into reading activiti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such as students weak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lack of problem consciousness, teachers neglect of the utilization of reading resources, mechanization and stylization of reading teaching mode, unscientific design of teachers and so on. Based on this, in Chinese speculative reading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formulate detailed speculative reading teaching objectives, actively expand the text content, deepen students speculation, optimize problem design, develop students speculative ability, build an exchange platform,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show speculative results.
Key words: corecompetence; senior middleschoolChinese;speculativereading; problemawareness;teachingobject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