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不怕写”(一)

2022-05-30王栋生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条腿写作方法作文

问题1:学生习作究竟有没有所谓的写作方法?很多教师提出“教学生写作方法”,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就作文教学而言,“写作方法”是个很模糊的概念。

我们先谈一个问题:“思维”能不能教?

我认为“思维”没法教,也没有办法训练。如果“思维”能训练,结果会是什么?结果会导致教出“同一规格的人”。所以,我认为“教学生写作方法”,可能经不起细究。教师本人可能会有一些写作路径,但作文教学有没有系统的“写作方法”可教?可能没有。比如怎样描写,教师可以点拨,可以用实例启发,但是具体怎样“教描写”—— 教师只有一些可提供的“经验”,毕竟人与人不同,而只有“个人”才能完成写作。

可是,如果不说“写作方法”,我们可能就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实施教学,因为教学需要有依据、有目标;但如果写作方法太具体,麻烦也会出现。写作的“方法”太多太具体,小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如同现在的阅读教学,最大的干扰就是“过度阐释”,过于具体的解说以及追求所谓的“正确”,妨碍了学生的思维,也败坏了学生的阅读趣味和学习意志。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如何思考,凭什么总是要求“正确”?我们自己一直“正确”吗?几年前,有几位教师就《背影》的学习意义,在专业杂志上讨论,参与者比较多,一些高校教授也卷入争论——“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想表达什么?”他们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去讨论。可是,他们忘了,是初一的学生在学这篇文章。根据那些过度阐释者的学术思考,仿佛这是学生的“最后一课”了—— 他们像是一定要在最后一小时里把《背影》的学术讨论放进学生的脑袋里。他们总是忘记学生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总是忘记学生要一生阅读,总是忘记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视角和方法。学生还处于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要一辈子学语文用语文。教师首先需要把初一需要了解的知识告诉他们,适当介绍一些学习方法—— 教师尽到了责任,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而没有必要把对某个具体文本的研究全部灌输给学生。

作文教学也是这样。你教学生写作方法,教他“描红”,而他觉得自己的体验与经验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而言,重要的是写作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经验。我是个写作者,我每天写,你如问我有什么经验和体会,我能说出一些;可是你如问我用什么方法写作,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有个寓言很有意思,蜈蚣向青蛙炫耀:“我有40条腿。”青蛙只有4条腿,但它并不自卑。青蛙说:“我虽然只有4条腿,但是我知道自己的4条腿都在干什么。你有40条腿,那么,当你的第18条腿举起来的时候,你的第35条腿在什么位置?”蜈蚣原本爬得并不慢,可是它开始想弄清自己的每条腿都在什么位置,结果蜈蚣不会走路了。

如果要教小学生写作方法,只要叫他大胆地写,就行了。凭他的阅读经验,凭他的生活趣味,他未必不能写。但是,你如要问他“你用了什么方法”,他肯定说不上来。所以从实际出发,我觉得更需要教会儿童多读书,在学习中积累基本经验。

有时,有些技法可以点拨。比如说,学生开始写作了,你要启蒙,要引导他观察、模仿,提醒他注意先后顺序,等等。比如说,怎么给一个人画像,怎么写一个人的动作。这些都可以教一教。但是很快,有了基本的练习后,特别是调动了阅读积累以后,就可以开始自主写作,使写作富有生命力。只要有互动,只要有思考,他就能写,他就有可能“灵机一動”。他有尝试的愿望,他能把阅读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进行改造、拼接。这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发现更多的路径,根据自己的观察,借助“别人的经验”,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去发展自己的能力。

每位教师都受过师范教育,都有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长和经验,但是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过多地去讲“写作方法”,有可能造成儿童的畏难情绪,使其无法大胆地迈开属于自己的那一步。

换个角度说,教师如果要教学生“写作方法”,他个人首先要有无穷无尽的方法,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问题2:有没有必要对学生作文进行“精批细改”?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写眉批和总评,效果却未必理想;学生也似乎不关心教师的评语,而更在意得分。请问教师应该怎么评价学生的写作?您批改和讲评学生的作文时,一般会怎么做?

对学生作文进行“精批细改”涉及教育观念,和一些学校的教学要求有关。一些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精批细改”,还要写眉批和总评,我很不理解:仅仅是一次作文,又不是辅导小学生写世界名作,何必那样费尽心机?再说,对学生作文“精批细改”,有可能适得其反。学生的作文是不是需要眉批,是不是需要总评,要实事求是,要讲道理。有时,学生的作文完全不合格,没有批改的必要,我会直接写个“重写”。它已经是个破烂不堪的草房子了,没必要去“精装修”。

过度批改有可能造成学生的错误认知。我上大学二年级时,有位副教授来代课,教写小小说,为我写了800字的总批。我当时看后觉得:第一,我写得没那么好,他的评语写得像赏析一样,所幸我比较冷静,没发晕(那一年我已经29岁了);第二,我想到毕业后要去当教师,如果按照这种批改作文的工作强度,教师个人健康乃至生命肯定会出问题!偶一为之,也就算了,不能以那种标准为常态,不能违反教学常识。很多教师都谈到“重讲评”的作用,我后面再谈这个问题。

我从教以后,很快就知道“精批细改”未必有多少作用。教师给学生作文精批细改,作文发下去的时候,学生会有什么想法?如果每一段都有改动,内容、语句、标点,满纸红线红字,学生一定会很沮丧。我揣摩学生的心理: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无能,觉得个人的作文完全没有价值;他会觉得作文实在是很难的事,他不可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

对那些基础过差的学生,适当做几次精批细改,也许有必要。我有时会“面批”,对学生说:“这篇作文,我们两个商量商量,把它改一改,好不好?”学生点头。“你看,这一句话,你读一遍。”他读不通,有点尴尬。“不通,你觉得怎么改为好?”学生想了想,想不出来。“如果我们把这个句子调一下顺序,你再看一看这儿能不能读通。”“这里的中心词没有了,你看是不是要加一下。”“这个词不能这样用,你觉得可以换个什么词。”……最后,让学生再读一遍,他会觉得“顺多了”“句子短了”。有时学生还会问:“王老师,下次再找你面批,行不行?”“可以。”有时我也会问,“下次你还需要我吗?”学生也可能说:“下次我自己能改了。”

我觉得小学中年级就可以这样了,到了高年级,可以有更多的办法。有些教师比较急功近利,很想在自己负责的班级教出成绩来——这个学生四年级时作文不好,五年级时作文不好,六年级是我教,一下子就好了。不要这么想。这跟吃饼的故事一样—— 吃了三块饼没吃饱,再吃半块,饱了,你不能说早知道就吃这半块饼了。学生的作文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积累,我们不要把以后才有可能做到的事硬拿到今天来做。

不要急,慢慢来。现在有个观念:学生作文好,指的是他“这篇作文”写得好。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些教师纠结在“整篇”上,比如说小学生、初中生每学期作文不少于多少篇,高中生不少于多少篇,都在讲“篇”。可我认为,作文好,可能不在于“篇”,不一定要那样评价—— 句子很重要。对小学生来说,写出一段令人满意的话就很好了,写出几个好句子来,真是让人愉快得不得了。回忆我自己的教学,也问过好多小学、中学的教师:“你是怎么发现好作文的?”“往往发现作文里的某一句话。那句话说得很特别,让人看了以后不能自已。”教师看到某一段比较特别的话,立刻被吸引。学生的句子触动了教师的心灵,引发了他的遐想,这很重要。曾经,有一位课代表收完作文到办公室交给我,对我说:“王老师,我觉得你这个人挺不容易的。”我说:“怎么‘不容易?”他说:“我们作文写得那么烂,你竟然还看完了。”我说:“我在等好的句子。每次作文都有一些。”我经常被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打动,乃至击节称赞。有个学生写道:“在那个春天的下午,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坐在一起,讲着冬天的事。”—— 看到这个句子,我真是热泪盈眶啊!—— 教师常会有这种体验:学生的作文交给你,你如果不认识他,不一定在意这句话;但作者是你的学生,你会想到他们几个人竟然“静静地坐在一起,讲着冬天的事”,这时出现了画面,你仿佛真的看见了!

学生的表达,也需要讲究好的表达方式。有个欧洲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乞丐在街头,他胸前的牌子上写着“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没什么人给他钱。有个作家路过,在他的牌子上面重写了一行字,然后,乞丐就听到他的罐子叮当叮当投币的声音。他问路人:“那个人替我写了什么?”有人告诉他:“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个故事收在苏教版高中教材中。上课时,我跟学生讲,可不可以有其他修改的思路。学生说,也可以改成“虽然我看不见,但是我知道春天来了”—— 这也是很好的句子。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不要试图通过“精批细改”阻遏他的想象,不要磨灭宝贵的童真。小学生如果能在他的作文中写出几个好的句子,就很好,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表扬。

不要提过高要求。有些小学教师往往给学生的作文打很低的分数,这样做会挫傷学生的积极性。小学中年级学生能写出300字(高年级学生能写出500字)的几段话,已经很不容易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与表达愿望,哪个学生不想写好?只是目前还缺乏技巧,没有什么经验而已。好多教师喜欢读“佳作”给学生听,其实,读多了未必有好处,有些学生反而自卑:反正我达不到老师的要求,算了。

我觉得学生作文写得很真诚,有一点想法,有一点激情,就很好;哪怕有点小毛病,也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一个学生的作文取材来自日常生活,但他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有一点点自己的发现,要适时鼓励他。他的构思能有一点新意,但是存在一些毛病,教师要看到他敢于尝试,也很好。教师的眼睛不要只盯住作文中的一两个病句,因为学生有自己的追求,他在尝试,不要求全责备。打个比方,上级领导来学校视察,临走时总要提点意见,虽然有的意见可提可不提。比如,“你们教学楼二楼走廊有一幅画挂歪了”“宣传栏上有个标题,其中的标点有问题”—— 我看就没有必要当真,他们更应当关注本校5年来、10年来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那幅画未必是挂歪了,兴许是谁不小心碰了一下;那个有争议的标点,可由学校语文教师决定有没有问题。来校视察的领导有必要对学校工作“精批细改”吗?显然没必要。

小学生很在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要多表扬,会表扬,表扬学生时语言应当很丰富,不要千篇一律地“点个赞”。语文教师应该是优秀的表达者。语文教师表扬学生的作文,赞同学生课堂上的一次发言,认同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应该有100种以上不同的表达,那才算是语文教师!同样,我们要批评一个学生的作文,也有100种以上不同的表达—— 含蓄的、委婉的、协商式的、直率的……只有让这个学生心悦诚服,不受挫伤,那才配得上语文教师的职业。

教师写在学生作文上的评语,很可能被他们带到遥远的未来。考虑到这个因素,作文批改真正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我们学校作文批改提倡“一句话评语”,不能多写,因为只有“一句话”,学生印象深刻。1999年,有个学生自由命题作文写的是《我的1919》,我一看到标题就热泪盈眶—— 少年的家国情怀,那种责任担当,一下子涌入心怀,我真是感动得不得了。可是,这位学生千余字的作文分了十八九段—— 她缺乏结构意识。要在那篇作文上写一句她能记住的话,我是写“看到这个标题,我落泪了”,还是“把本文整合为四五段为宜”?这时候,必须权衡,我想要学生记住一句话,对她来说,哪一句话更重要?作文结构松散,是她一贯的毛病,我不一定非要在这次作文中告知,我要抓住这次机会,告诉她,作文表达要有感召力。于是,我写的是“看到这个标题,我落泪了”。好些年过去,有一次,学校新入职的教师说:“王老师,某某是不是你的学生?”我说:“是的。你跟她不是一个专业,你怎么认识她的?”她说:“我们读研究生一年级时,在一个宿舍。她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我说:“当然了。”“当时我问她,南师附中有个王栋生老师,你觉得他怎么样?她说,‘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还行吧,当年我一篇作文的标题就把他的眼泪弄出来了。”—— 请想一想,1999年高一,一直到她读研究生,7年过去了,她还记得“看到这个标题,我落泪了”。如果我把批语写成“把本文整合为四五段为宜”,她会记得吗?未必。语文教育有用,才可能帮助一个学生形成方法和习惯。学生用一个标题把老师都打动了,相对而言,她的段落意识也许不太要紧—— 她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要走。所以,为有利于继续学习,教师要多动脑筋,尽量写一句让学生能够长久记忆的话。

要有丰富的表扬学生的办法。高中生相对比较好办。有一次,学生拿了作文到办公室找我,说:“王老师,你忘了给我打分了。”他可能有点不解:我写得那么好,那么认真,老师怎么只在上面做了一点点改动,没给分数。我感叹说:“实在没办法给分,真的,因为只有100分。”接着,我诚恳地告诉他:“收藏好,这篇作文可能要传代的啊!”我想的是,多年后,他会成为父亲,还会成为祖父,我要让他知道:少年时代,就可以写出感动一生、永不过时的作文!

现在,很多中小学教师给学生作文打分过于严格,学生写得那么认真,那么有激情,他们有那么多的期待—— 可教师批改后发下去,不过80分。60年过去了,70年过去了,那时说不定他已经是个世界知名的学者或文学家,垂垂老矣,他回忆起自己小学时的写作经历:老师到底是为了励志,还是他没眼力、看不懂?我那么好的作文,现在已经印在小学课本上了,可是,当年的老师只给它打了一个80分。—— 不要以为没有那种可能,谁知道呢?!

我们面对学生的作文,要像爱护我们自己的文章一样,像爱护自己家小朋友的文章一样,那是童心铸就的,要珍视它。※

(未完待续)

(王栋生,江苏省特级教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条腿写作方法作文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不会算账的蝉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按属性分类
鸡兔同笼
英语写作方法浅谈
画图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