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教学中问题链设计与课例研究

2022-05-30陈雁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柳永辨析景物

陈雁

问题链设计就是统筹能贯穿文本全篇的环环紧扣、连续不断的链式问题的活动过程。“依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困惑、有逻辑而又前后呼应、整体设计”是问题链设计的几点要素。那么,如何设计诗歌教学中的问题链呢?笔者基于教学实践,分享情景迁移问题链、比较辨析问题链、剥笋脱壳问题链的课例,并探讨这几种问题链设计的原理、方法、效果及适用性。

一、情景迁移问题链—— 鉴古知今

情景迁移问题链中的几个问题的关系,既是对前面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对接下来学习的提高和深化。设计连锁问题时,教师的主要关注点应是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材的呈现顺序、教学方法的选择等,而且课堂问题链中每个问题呈现的时机、顺序等也至关重要。

例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不畏浮云遮望眼”是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链。在一次中美企业家座谈会上,国家高层领导人在讲话稿中援引了这句诗,请结合自己的理解思考:

(1)讲话稿中引用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请问这里的“浮云”是指什么?

(2)你认为讲话稿里的“浮云”与王安石诗中的“浮云”内涵一样吗?

(3)你认为“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诗分别展示了王安石和中国现代领导人怎样的精神境界?

(4)这句诗分别是在何种背景下说的?

当问题链一呈现出来,笔者就可以从学生的脸上、眼神中发现他们的兴奋。这时,教师再经過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查找资料、开展小组探究、情景表演、知人论世等活动,学生眼前逐步出现了“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舍我其谁的改革家面貌。同时,他们也懂得了国家领导人引用这句诗的良苦用心,高屋建瓴地对与会的企业家提出不因暂时困难而裹足不前的期望,要求企业家应大胆开拓,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创新答卷。

由此,古典诗歌不再是停留在“故纸堆”里的作品,而是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感召力。在问题链的设置中,笔者勾连古今,古为今用,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读诗、解诗,进而消除了古诗与学生的隔膜。

迁移理论强调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从而学习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链的设置很好地践行这套理论,可以采用重组教材内容、变换教材呈现方式、设置迁移情境等方式抛出连锁问题,并引导学生以探究讨论问题链的方式改进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的。

二、比较辨析问题链——求同存异

比较辨析问题链是通过多角度、不同渠道探求对象之间异同关系来设计连锁问题,并通过问题导引充实教学容量,扩大阅读范围,从而揭示出比较内容之内涵的一种问题设置方法。此问题链可以出现在学生兴趣冰点、知识盲点、能力难点处,其目的是提升教学效果,训练学生思维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深度学习力。这样的问题链可以改变单篇诗歌教学侧重于精读的模式,采用基于诗歌鉴赏的课堂连锁问题探究活动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应鉴赏技法,提高鉴赏能力。这个问题链的应用也符合统编版教材 “1+X”阅读教学方式的要求。

例如,李煜的《相见欢》因为承载了李煜的亡国之思、之痛、之悔、之恨,学生囿于年纪、阅历、阅读面、史料匮乏等限制因素,一时无法体会词中深深的痛与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呢?笔者在教学时尝试设计了一串比较辨析问题链。在讨论“李煜词中的‘锁锁住了哪些景物”这个主问题时,笔者设计了基于同一作家的比较问题链:

(1)出示《望江南》,提问:亡国之前李煜也是久居皇宫深院中,那时他的感受和写《相见欢》时一样吗?

(2)“别是一般滋味”的“别是”“一般”如何解释?结合当时的情景,你认为词人心中还有哪些滋味?

在第一问中,引导学生辨析出不同,李煜之前是皇宫的主人,每天是“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皇帝与阶下囚的身份对比,一下子就让学生明白那花天酒地、前呼后拥的日子已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而今只剩被幽囚的苦痛与无助。通过与他早期的宫廷生活比较,学生明白“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寂寞孤独。当年的“深院”有着自由、知音、享乐,而今的“深院”是囚居李煜的一座院子,这个差距全在一个“锁”字。

在第二问中,教师出示《虞美人》《望江南》《乌夜啼》《浪淘沙》这一组词,提示学生它们是“同作家同背景”的一组作品,让他们在比较中触摸作者难以言说的苦与愁。

当然比较问题链设计可以是相同风格的不同诗人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不同风格诗人的作品比较,甚至可以通过换字、换词等方法与原作品进行比较鉴赏。笔者在教授《蒹葭》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谈谈重章叠韵的好处”。为了引导学生体会重章叠韵的好处,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一组问题链,均以比较辨析为方法:

(1)出示学生改写的诗作,将诗歌压缩成了一个章节。这样改好不好?

(2)比中辨析:出示诗中蒹葭、白露、秋水、道路有变化的诗句。请学生在“蒹葭、白露、秋水、道路”中任选一组讨论并回答:你在比较中发现景物的什么特点?景物有什么变化?变化作用是什么?

(3)“删”前“删”后的变化:改写文字与原诗相比,缺了什么?你觉得能不能删除蒹葭、白露等景物描写?

(4)本诗与邓丽君演唱的名曲《在水一方》歌词比较,哪个好?

第一问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重章叠韵的音韵美,变化中的意蕴美;第二问是让学生体会每一章节中景物变化之美、时序空间转换之美;第三问目的是让学生重点体会景物描写作用、比兴手法、伊人和追求者的形象;第四问则通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与“有位佳人,宛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与“她在水中央”等的比较,让学生领悟伊人形象的朦胧美、距离美。

总之,笔者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懂得重章叠韵的变化之美,懂得《蒹葭》是一曲“追求者”的颂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整体设计比较问题链,让群诗联合起来,指导学生在多篇诗歌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教师要把多篇诗歌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比较辨析问题链,将多篇诗歌横向联合起来,培养学生重整、伸展、评鉴、创新等高层次的诗歌阅读能力。

三、剥笋脱壳问题链——揭示本质

剥笋脱壳也可称为剥茧抽丝,即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引导学生一层层揭去表象,解开疑团悬念,把文章中心、本质展示出来。它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也契合了中学生追新好奇、乐于探究的心理。

柳永的《雨霖铃》作为经典一直被传唱着,“长亭寒蝉”“泪眼凝噎”“晓风残月”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学子,那“伤离别”的情,那“清秋节”的景无不彰显着柳永的艺术造诣与审美情趣,给读者带来深深震撼。而柳永作为士子在饱受科考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只好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过着浪迹天涯的生活。但正是政治的失意造就了一位著名的词人的诞生——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伎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吟唱的慢词。笔者最想让学生探讨的就是柳永的“幸运”与“不幸运”。于是,笔者决定聚焦在“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伤”字,并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生走进柳永的内心世界。问题链围绕着“伤”反复提问,而且每次思考探究的角度都不同,引导学生跟着问题链条层层揭去表象,解开疑团悬念,最终触摸柳永的内心世界。问题链设计如下:

作者的“伤”情体现在何处?请分别从下面四个方面探究:

(1)请结合词中描写的景物来分析。

(2)请抓住词中直抒胸臆的句子赏析。

(3)请抓住其不事雕饰的语言来赏析。

(4)请结合作者生平遭遇体会他除了“伤别”之外的其他难言之情。

第一问通过赏析词中情景交融的句子,体会景物特点及表达效果,契合 “景伤”;第二问让学生知道“伤离别”是情感永恒的主题,探讨出本词被誉为“宋金十大金曲”之一的原因,体悟“情伤”;第三问通过赏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体会“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美誉由来,体会语言之美,探究“语伤”;第四问讨论作者“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言而未尽之意,体会柳永那种知音难觅、仕途失意的心境。 正可谓剥笋脱壳,本质毕现。

总之,问题链设计本无定法,其核心是教师应首先设计一个富含张力的主问题,然后由这个问题引出一连串问题,串起整堂课。问题与问题之间应具有逻辑关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第三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柳永辨析景物
柳永·望海潮
四时景物皆成趣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写写冬天的景物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从“柳三变”到“柳永”
景物描写要准确
论柳永词的“俗”文化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