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技术拜物教

2022-05-30刘军

新闻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物化异化信息技术

刘军

【内容提要】技术拜物教是信息技术时代的特殊产物,技术拜物教的异化本质及其本身所存在的各类弊端对于现代人的社会各个方面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扰,解构技术拜物教是现代人的时代任务,同时有利于提高现代人生活品质和追求更高远的人生目标,是信息技术时代最有价值的反思之一。

【关键词】技术拜物教  信息技术  物化  异化

拜物教的词源来自于葡萄牙语“feitico”(巫术),原意是指对超自然事物的崇拜和追捧。①拜物教古来有之,并不奇颖,现代人物质生活的发展丰富了拜物教所物化的社会对象,于是技术拜物教顺势而生,它正是信息时代现代人对于技术崇拜的集中投射。但是信息技术作为服务社会劳动的生产工具,对其过度物化反使现代人陷入对技术的极端崇拜即“技术拜物教”之中,既不利于现代人进行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也不利于信息技术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追物化之演变

“拜物”自古有之,人类对于赋予“物”极高信仰和寄托的热情从未停止过。从部落时期对自然界事物的崇拜伊始,在时代的更迭中,拜物教的表征不断变化,其内涵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笔者将拜物教的演变发展阶段简单梳理为三个阶段。

(一)起源:对动物和自然现象的物化

早期人类对于自然界知之甚少,且神明观点尚未成型,在中国古代的部落社会中,人类对于自然界中与人相处却并不相同的动物和人類自身难以控制的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的存在和发生机制难以自圆其说,因此对动物和自然现象本身延伸出敬畏之情,成为了当时人类的一种共同的社会认知。例如,中国古代文化中曾多次出现太阳崇拜。同样,西方早期社会中也出现过太阳崇拜,德国曾有学者提出自然神话论。例如,德国的马克斯·缪勒提出:“神话的核心以及神的原初观念归根到底总是太阳。”除了对于自然现象的崇拜还有对于动物的崇拜,古代神话中造人、补天的女娲即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女娲形象揭示了当时部落氏族人类对于母系社会和动物的崇拜。②

(二)马克思批判研究中的物化:商品拜物教的产生

马克思对早期拜物教的研究概念持批判态度,他认为原始人类对于物的崇拜在社会生活中很难产生利好导向。“拜物教远不能使人超脱感性欲望,相反,它倒是‘感性欲望的宗教。”③后来马克思在研究中对于拜物教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丰富了拜物教的内涵,他在《资本论》中将商品拜物教定义为任何事物或者任何事件都可以通过货币加以定义和衡量,而相关的社会成员则对被由此标价的事物的标价——而不是被标价事物或者事件本身——进行崇拜。④马克思在商品拜物教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其延伸出的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概念,这三个方面成为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物化对象多元化:技术拜物教的产生

个人对于物的依赖是在不知不觉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拜物教显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其著作中提到:“最耐人寻味的新兴宗教正是‘数据主义,它崇拜的既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数据。”⑤信息技术时代,人类精神的依赖不再满足于对实在物的崇拜和对神灵的景仰,而是将不断革新的技术手段视为崇高的理想。笔者认为技术拜物教实质上指的是单向度的对信息技术极端偏信而丧失批判能力的群体的集合,他们坚信不断推陈出新的技术能够解决任何社会问题,认为技术的进步即将带来生活品质的跃升,并渴求技术发展带来一种极端秩序化的个人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是拯救混乱生活现状的“救世主”。

二、究技术之异化与弊端

尼尔·波兹曼曾言 :“一种新技术向一种旧技术发起攻击时,围绕旧技术的制度就受到威胁。制度受威胁时,文化就处在危机之中。”⑥技术一度成为无所不能的代名词,而脱下万能的虚伪外衣,技术拜物教的本质是从现代人思想中发展出的异化,即“本属于人的东西或人活动的结果,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统治人的力量”⑦。本文所指异化就是技术本身本应推动现代人巩固社会秩序、维系平衡的社会关系、推动个人发展等积极行为,但事实上却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现代人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困扰和阻碍。因此技术拜物教弊端显而易见:

一是技术拜物教致使个人生活和思想同质化、扁平化。在信息技术时代,技术在处理互联网中海量信息的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无疑是决定性的,因此,用户接受的信息并不是他自主选择的信息,而是信息和市场的选择,用户以为自己在主动使用技术,但实际上是技术在控制用户,用户以为是在海量的信息中遨游,实际上从未踏出大数据为用户量身划分的“一亩三分地”。长久陷入于这样的信息模式中,用户所接受到的信息丧失多元化和多样性,极易陷入技术为其搭建的“信息茧房”和“数字全景监狱”。

二是在信息时代,追求数据流量和量化性分析形成主流意识,消解了现代人对于质的渴求。有学者针对此种现象提出“数字拜物教”和“数据拜物教”的概念,本质上都是技术拜物教的延伸。针对此种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部署开展专项行动——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行动中已封禁许多低俗的视频账号,以建构清朗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大众追求积极、正能量的网络内容。

三是极致地崇尚技术自由和信息共享,常常无意识地、无限制地让渡个人隐私,甚至于大数据技术比用户自己更了解用户。但实质上,技术拜物教认为的“自由”“高效”和“便捷”,是基于技术对个体全方位无死角的网络监控,就像通过家庭垃圾能够推测出个人信息一样,通过解码一个人的网络痕迹,就可能合理推测出个人的生活品质、各种偏好甚至部分性格。可以想见,技术拜物教无限度地掏空自己而助长技术发展的行为是完全不可取的。

三、解构技术拜物教之应为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技术固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这场戏剧的主角仍是人类。技术拜物教虽然是技术的异化将个体裹挟在信息技术之中难以自控,但技术不是潘多拉的魔盒,现代人既有能力建构和推动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有能力解构技术“无所不能”的表象,在应对技术拜物教时现代人应做出相应的努力:

一是坚持人在社会发展、技术革新之中的主体性。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不再一味地享受技术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不再毫无保留地让渡个人信息以获得更加便捷而又高效的现代生活,而是要认清技术的物质基础特征,掌握技术的异化本质,努力走出信息技术为现代人所量身打造的舒适圈,专注提高自身实力、坚实社会物质基。在利用技术进行社会活动时应厘清技术和人的关系,即个人应利用技术为自身目的服务,而不是让渡个人权益、时间和注意力等稀缺资源成全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解构技术拜物教就要求更清晰地看清技术的异化本质,在坚持现代人主体性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人与物和人与技术之间的社会关系,重新建构人与人、人与物和人与技术之间的健康发展关系,不断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状态。

二是提高自身批判意识,增强个人思考能力。信息技术异化的后果是现代人耽溺于其带来的益处,而忽略其对现代人的社会生活的损害,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失去主体性,转而将人类自身放置于被动的位置之上。技术拜物教依托于信息技术而产生,信息技术依托于大规模的运算而产生,显然,技术拜物教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中无数附属产品之一。无论是整个现代人还是渺小的个体,都需要脱离一切以技术作为衡量标准的思维桎梏,思考技术的工具特征、拜物教的异化特征以及社会存在的本质。只有在新技术不断突破旧技术的技术革新时代坚持不断加强思考和批判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构技术拜物教的存在,脱离技术拜物教所制造的“伪语境” ;只有成功解构技术拜物教,信息技术才能摆脱思维桎梏,从而走向更高层次、更多维度的发展。

三是拒绝过度的向外“物化”,追求适量的向内探寻。人类“物化”历史源远流长,在任何时代个人“物化”他物的最终目的都是寻求一个稳定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秩序,但因为人类自身的生物特性制约,惯性借助工具或者媒介以达到目标,即麦克卢汉所提到的“媒介是人的延伸”,技术拜物教是现代人妄图通过信息技术控制万物并构建极端秩序化和高效社会生活的映射。技术拜物教其实质是一种异化行为,人类加诸之上的宏愿永远无法达成,而却会带来自身的毁灭,因此对技术的极端崇拜无论多么虔诚都不会带来利好改变。

四、结语

方汉奇先生曾言,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⑧人类历经五个技术革命,在千百年来人与技术的斡旋之中,人类与技术早已是同生共存的相互依赖的关系。现代人共同创造了属于技术的时代,但是每一个个体又裹挟在信息技术之中,信息技术之于人,是一把双刃剑,但可庆之处在于,这把利剑的剑柄仍握在现代人手中。技术的未来在于将人类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在于通过利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好地服务人去创造更便捷、更舒适的高质量生活,让一个个个体成为单行度的人;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平等发展的平台和推动人类的高效发展,而非在技术迭代中一次又一次拉开人与人之间的技术鸿沟。德尔斐神谕曾警告世人“凡事勿过度”,而技术拜物教是对社会主体和行为对象的本末倒置,对于任何一种物的过度美化和崇拜都必将带来个体自我的迷失,从而阻滞社会的进步。

注释:

①黄钦,李乐杨.“技术拜物教”:智能化新闻的伦理风险[J].传媒,2022(01):91-93.

②朱炳祥.伏羲与中国文化[M].武汉市: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66.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

⑤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⑥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5.

⑦关键.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⑧郭慶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孟凌霄

猜你喜欢

物化异化信息技术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
档案: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