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运动中复旦大学的宣传动员工作
2022-05-30唐莹
【内容提要】抗美援朝时期,全国各地进行了宣传动员工作,各个高校也参与其中,将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融合,为抗美援朝战争取得最终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思想基础。复旦大学在此宣传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助、大中学校对接、漫谈会联系等形式,成效显著。本文通过对《复旦大学校刊》在抗美援朝时期的系列报道进行分析论证,从传播者的控制分析、传播信息的内容分析、传播通道的媒介分析、传播的对象分析以及效果分析等方面着手阐述,以期新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够从中撷英咀华。
【关键词】抗美援朝 复旦大学 宣传 爱国主义教育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中后期之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展状况趋向胜利且愈渐明朗化,反法西斯国家的视线相继投入到朝鲜问题上。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为防止苏联独占朝鲜,美方决定与苏联划出一条接受日本投降的分界线,至此,“三八线”应运而生,这条本是为处理日军投降事宜而临时划分的界线,尔后却因美苏两方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以至在占领朝鲜后施行政策不同,成为了南北分裂的鸿沟。此后,在此界线上长期存在着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及摩擦,1950年6月25日,朝鲜大规模内战全面引爆,李承晚政府临近崩溃,美方用操纵手段促使联合国安理会组成以美国为首的侵朝“联合国军”,朝鲜战争由此扩大化并渐向国际化发展。在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战争形势逆转,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形势极其严峻。在此情况下,朝鲜劳动党和政府做出请求苏联和中国方面给予直接军事援助的决定。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严密剖解了中方参战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充分探讨了有利条件后,于10月5日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中共中央决定,立刻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协助朝鲜同志作战、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的决策后,反对美国侵略台湾和朝鲜的群众运动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抗美援朝运动,发挥着鼓舞后方加快生产及建设的作用。1950年11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抗美援朝的宣传工作,并对宣传口径、方式做了原则性的规定, 要求各地报纸宣传媒体、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人士发表评论、宣言、谈话,宣传抗美援朝运动。在抗美援朝总会的领导下,1950年11月,抗美援朝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并取得显著成效,在工厂、矿山、学校及农村等相关基层单位,利用黑白报、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
复旦大学等一系列高等学府也在此次运动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成为了烽火岁月中的光亮。本文拟从传播学视角,主要是利用拉斯韦尔模式从对传播者的控制分析、传播信息的内容分析、传播通道的媒介分析、传播者的对象分析以及效果分析,通过《复旦大学校刊》上的相关报道,对复旦大学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宣传动员工作进行剖解,试图以此为镜面,窥探那个时代中的学子是如何将个人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
一、传播者层面:复旦师生的控制分析
所谓宣传,实质上是指通过引流情报,并对某种主义等加以阐述进而影响宣传对象的心理、情绪和思考行為方式的活动。宣传能否取得成功在相当层面上是由其对宣传对象了解程度所决定的。盲目的宣传即指对宣传对象的基本情况都不甚了解的宣传,大都收效甚微。毛泽东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法则的重要性,因此对党的新闻工作者作出了如下指示:“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①
一般来说,传播者身份对传播收效亦有较大影响。受尊敬程度高的人或组织如果对一句话表示认同支持,其积极效果可类比为这句话好像就来源于这些人或组织。传播者领导力、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受众对传播者专业性的判断。对此,笔者将结合青年心理发展特点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复旦大学教授的背景,分析他们因何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成为了有力的传播者。
(一)青年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与传播
青年时期除了是身体迅速发育成长的时期外,同时也是心理趋于成熟的时期,其中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尤为突出。抗美援朝时期,复旦大学的青年学生正处于情绪发展的敏感时期,而抗美援朝这样一个对于国家民族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势必会引起青年学生的注意。内心自我意识的觉醒,向外界寻求认同,心中的爱国感等高级情感活动促使着行为上的积极,这是参与度上的一方面。而复旦青年学生的“高校学生”身份说明其在当时的受教育程度是较高的,从信源上说,进一步增加了传播内容的说服力。青年学生的心理活动、身份背景决定他们在这场运动中可以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因此这不是单边的线性选择,而是双向的互动。
(二)复旦教师的社会号召力与传播
20世纪50年代,在复旦大学任教的老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国外留学经历,而其中一部分则是具备美国留学经历。比如从美归国于复旦大学任教不久的曹孚教授。在那个年代,有赴美留学经历的人员在全国人口中量化而言所占比例不大,因而这一经历使得曹孚教授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除了曹孚教授外,还有全增嘏、卢于道等教授都有赴美留学的经历。抗美援朝运动时期,相当一部分人对美国的认识是间接的,而上述教授的在美生活经历会增强他们的言论可信度。再者,作为教授的受教育程度在当时处于较高水平,这就使得这一群体在舆论宣传中占有相当优势。
二、传播内容层面:《复旦大学校刊》报道内容分析
复旦大学进行抗美援朝宣传活动相关报道及宣传新闻稿主要见于《复旦大学校刊》上。根据笔者收集到的资料,从1950年第24期至1951年第51期,该刊有较多相关报道。现今可以查到的《复旦大学校刊》上的文章多涉及学校师生响应抗美援朝的相关举措,可从中梳理该校宣传工作的推进过程。
(一)师生表明立场
该刊1950年第24期刊登了一篇名为《复旦人发扬革命传统,向美帝讨还血债,全校展开抗美运动,工会签名响应上书毛主席,本校二百团干部宣誓保国》的文章。该文首先交代了当时中美关系情况,指出,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军队已日益扩展到我国东北边境,面对此种情境,具有革命光荣传统的复旦人不可能毫无作为,表明立场。尔后,全校同学的政治小组及工委会小组都展开时事学习,纷纷发表意见。复旦执教老师,如章靳以、方令孺、胡曲园、漆琪生、余楠秋等均有所表态。
(二)成立组织机构
除了师生对抗美援朝表明态度外,校委会还召集工委会、学生会、党支部、团委会、政治教学委员会、中苏友协分会、家庭妇联及校刊社八单位成立了抗美援朝统一机构,定名为复旦大学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工作委员会,并决议安排了从11至18日的工作日程。决议内容主要包括:各系所宣传形式策划、预备开展留美教授座谈会、各系所组织宣传队等相关事项。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复旦师生对于抗美援朝运动的响应行为不是急促的、混乱的,而是有序安排且层层深入的。首先该校师生表明基本态度,其次成立机构进行程序化安排宣传工作,再细分系所,各自组织相关宣传活动并要求及时反馈。各系所普遍开展了反侵略大会,形式较为多样化。
(三)各系所展开活动
在成立了工作指导的机构后,各系所分别展开了行动,主要形式有前往中小学校进行沟通交流,沟通媒介有教授讲座、篮球比赛、茶话会等。情绪对宣传所能取得的效果影响匪浅。了解了对象的情绪才能实现宣传者与宣传对象感情的共鸣。与宣传对象情绪色彩趋于一致的内容大都取得显著的宣传效果,相反,则很容易被对象所抵制。所以宣传者的任务,首要的便是把握、了解宣传对象的情绪。在跟中小学校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复旦大学的宣传队伍从学生的情绪入手,开展了诸多活动调动氛围,引申情绪。
农艺系组织了读报小组,以寝室为单位,学习时事。经济系师生举行反美控诉大会,通过会上情绪的调动以及会场氛围的烘托,唤起师生内心的激昂。并以朝鲜同学洪安义对美帝在朝血腥行为的控诉,向师生揭露美帝的凶狠面目。从示范者效果来说,以学生中参军先进人物着手,以其言论激励会上人员,并致以公开仪式化的敬意,有利于充分调动会上人员潜藏的意愿。②
以上各系所针对抗美援朝开展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习会议,诸如时事辩论会、控诉大会、时事问题座谈会等,着力于通过先进人物调动师生情绪,从而达到从理性认识和情感的双重激发。1950年第25期该报设有复旦大学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访问队访问特辑,分系所对访问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记录。中文系分别对肇光中学以及培明女中进行了访问,以篮球友谊赛的形式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深受美帝压迫的人物以讲述家人或自身经历的方式向学生揭露美帝残暴,再以抗美援朝先进人物的讲话为渲染,带动在场同学抒发内心感受。③随着美帝侵朝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国内的抗美援朝运动也随之高涨,当美帝在侵朝战争中接连失败后,企图与日本吉田反动政府片面媾和,阴谋发动新战争。全复旦人即以反对美国对日本进行重新武装为中心,通过时事测验、听大报告、小组讨论,建立了对形势正确的认识,各系科、各单位又分别举行回忆、控诉会,激起仇恨的情绪,并把情绪化为力量,纷纷下工厂进行宣传,帮助组织工人大游行,发起一人一信运动,向日本人民及东南亚人民揭露新战争的阴谋,并表示我国保卫和平的决心。④在适宜的条件下对多种方法进行巧妙运用对于取得良好的宣传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播收效层面
在此次抗美援朝运动中,宣传工作所展现出的特点之一是在不同阶段因时制宜采取不同的形式,发动与之适应的运动,大运动中嵌套着一系列小的运动。同时又将运动的中心與各行各业的具体工作和民众的思想状况及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赋予抽象的爱国主义名词以具象的内涵。复旦大学展开宣传工作,首先成立管理机构,为工作提供组织规划上的保障,然后以大学生带动中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宣传网络层,总的来说是高校宣传活动一个较为成功的事例。从校方层面来说,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时事学习与日常生活连接在一起,将学生所学专业与抗美援朝的实际结合在一起,同时以典型带动情绪。在毛泽东看来,针对宣传对象有几个方面是必须要了解的。首先是对象的情绪状态,对宣传对象情绪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使宣传者与宣传对象产生情感共鸣。其二是对象本身具备的知识能力。复旦大学的宣传动员工作对以上两点的把握都适度而有力,行之有效。
(一)学生个人层面
从个人层面来看,在同一个人的心里,欲望或信念从一组感觉或形象过渡到另一组感觉或形象而基本不变,即为所谓的心理量。信念或欲望从某一个体心中传播到另一个体心里但保持性质不变,就是所谓的社会量。信念在同一个人的心里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后就变成确信。在《复旦大学校刊》1951年第50期上,刊录了在朝鲜前线同学的来信。来信内容多描述为前线的生活以及内心感受,“我们在这里的工作很紧张,无论如何你们是很难想象到这种情景,我们所担负的工作的确是很艰巨的。但是,我们谁也不会怨恨工作,只觉得工作是艰巨,但他是伟大,是有意义的。”从这段该同学对自身心理活动的描述来看,其自身的信念已经内化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从心灵深处认同并支持党和国家层面所做出的决策。⑤
(二)教职工层面
从教职工层面来看,据《复旦大学校刊》第51期载,复旦教职员工纷纷热烈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六一”号召,并根据爱国主义增产运动、节省日常生活不必需的浪费等指示,结合自身情况制定长期的捐献计划,热烈展开捐款,农艺系病虫害教员小组制造最有杀虫效力的DDT出售,农化系教员小组与某药厂接洽制造销路最广及有机分析实验中必需的药品,茶专教员小组制造茶糖等出售,生物系全体教职15人,已准备每人尽可能捐献薪金一个月,并在6个月内完成2000万元的捐献。以上各系制造品将出售所得本利全部捐献,新闻系教员小组编著《新闻导论》,政治系教员小组定6个月内集体编辑《马列主义与政治》,经济系教员小组编著《政治经济学教材》,外文系吴杰教授拟翻译《为什么要全面媾和?》,社会系教员小组暑期将举办高山族民俗标本展览,他们都将稿费、版税与门票所得全部捐献。⑥由此可见,复旦教师在这一运动中切实做出了贡献,而非流于表面。
四、结语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职工都在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决策,不是出于强权力量的压迫,而是源自于精神内核上的认同和情感共鸣层面的驱使。任何一项政策的推行,不可避免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阻力,但抗美援朝运动在全国的宣传动员工作的开展从整体来说铺陈有序,层层深入。从《复旦大学校刊》在1950年至1951年期间刊载的文章来看,复旦大学开展的宣传动员工作融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于一体,在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上,都有很多闪光之处值得借鉴。以复旦大学为镜面,深入剖析其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种种举措,不难发现,学校基层单位的宣传动员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如今,国际国内环境错综复杂,新时代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有更多的方式和途径可以选择。放眼世界,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全球意识”“超民族主义”等各种观念甚嚣尘上,各种层出不穷的社会思潮借着互联网时代的便利在舆论中混杂浮现。此外,我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实践化机制尚有亟待完善的空间。深入分析抗美援朝运动中复旦大学作为高校来说,如何开展宣传动员工作,收效如何,对于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
注释:
①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62.
②复旦大学.复旦人发扬革命传统,向美帝讨还血债,全校展开抗美运动,工会签名响应上书毛主席,本校二百团干部宣誓保国[J].复旦大学校刊,1950(24).
③复旦大学.全校掀起抗美热潮,三千人集会控诉美帝——经济、法律、农艺等系保证:不看美国电影、不听美国之音,组织读报小组,搞好时事学习,下乡宣传[J].复旦大学校刊,1950(25).
④复旦大学.进一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 全复旦人坚决反对美国武装日本 各单位系科纷纷举行控诉、回忆、讨论会,并以下厂宣传,一人一信,订立爱国公约,搞好岗位工作等实际行动表示决心[J].复旦大学校刊,1951(36).
⑤复旦大学.朝鲜前线同学的来信[J].复旦大学校刊,1951(50).
⑥复旦大学.响应“六一”号召工会捐献已逾三亿元 [J].复旦大学校刊,1951(51).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50年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490-509.
[2]中宣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154-155.
[3]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49-55.
[4]张昆.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261.
[5]田万生,张文玉.青年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24-130.
[6][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M]. 张洁,田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6.
[7]孙丹.论抗美援朝战争的国内宣传工作[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04):24.
[8][法]加布里埃爾·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26.
[9]杨威,陈毅.抗美援朝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影响与启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30-31.
作者简介:唐莹,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