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重塑:网络媒体话语表达的转型路径研究
2022-05-30臧璐衡杜春林
臧璐衡 杜春林
【内容提要】当今社会,网络媒体的流量至上观念或将导致其话语表达失衡,误导群众发声评论,可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因此,话语权的重塑将成为网络媒体话语表达转型的重要路径。基于话语权理论,本文研究梳理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化过程,对网络舆情事件中各相关主体的行为进行分析,重点关注网络舆情事件的生发机制、影响因素和治理路径,并提出在重塑政府话语权的基础上,以真相为基础,通过建立完善网络舆情监测、加强对网络媒体监管以及引导网民言行等具体措施,防范和消减网络舆情事件的不良影响与后果。
【关键词】话语权 话语理论 网络媒体 话语表达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人,上网“发声”已日趋普遍,网民自觉、持续、高度警觉地关注着中国现实社会的各种热点事件。然而,由于网民的信息获取能力、辨别判断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往往被以追求点击率和浏览数来实现名气和价值的网络媒体所利用,对于这些网络媒体而言,流量已成为其行为的主要驱动力量,而真相往往被流量所湮没。网络媒体的话语表达失衡容易误导群众,造成群体性事件,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网络媒体应注重话语权的正确使用,话语表达应当客观真实,重塑话语权将成为重要目标,这也有利于防范和消减不良社会影响,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一、话语理论的相关研究分析
话语与权力的关系是后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话题。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首次提出话语与权力结合的观点,他认为话语和权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通俗地理解,话语权即为了表达思想、进行言语交际而拥有说话机会的权力。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①因此,话语权具有社会规范强制功能,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②事实上,对于媒介来说,话语权可以表达自身的意志,但是话语权的使用还要有保障机制和环境,因此本研究认为,话语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权力、表达过程和表达结果,政府和网络媒体的话语权也是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的。
目前,在“流量”的驱动下,网络媒体的话语表达参差不齐,话语权使用不当将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甚至造成群体性事件。
第一,话语权支配话语表达。网络媒体运用自身的话语权进行话语表达,吸引网民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反响,甚至主导舆论走向。第二,话语权主导话语体系。网络媒体对网络新闻的报道,尤其是博人眼球的事件,往往会导致众多网络媒体争先恐后地参与进来,再加上网络名人的响应和网民的盲从,在多主体的参与下,网络媒体逐步构建了自身的话语体系。第三,话语权诱导话语认同。网络媒体基于已有的事实,运用自身的话语权,在报道过程中,无意间诱导网民形成话语认同。不仅如此,网络媒体的话语表达、话语体系和话语认同之间也存在关联,网络媒体的话语表达构建并推动话语体系的形成、话语体系限定了话语表达的范畴;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同样也是话语认同的形成过程,话语认同对话语体系具有强化或减弱作用。从话语权的角度来看,应对由网络媒体话语权使用不当导致的网络舆情事件,需要政府利用自身的话语权,重塑自身的话语体系,并推动社会形成话语认同。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网络话语的公开透明性,网民能够快速接收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言论,进而由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传播者,并将会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网络话语实践蕴含了网络社会的微观互动与话语权力,③因此,网络话语产生的实际社会效应要比想象的大得多。
在网络话语中,由于网络媒体运用话语权的流量导向,当热点事件被醒目地报道并且与事实相悖时,就会导致众多网络媒体为满足大众需求、吸引网民关注,不断转载或报道该事件,引发网民不断转发、评论甚至追问,极易演变成网络舆情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与网络媒体的话语表达、话语体系建构以及强化话语认同密切相连。在流量至上的观念驱动下,网络媒体关注并报道一些重大事件,由于政府未在第一时间发布事件原因,部分网络媒体率先发布不实报道,从而导致众多媒体在流量驱动下,运用其所掌握的话語权不断转载和报道,引发网民的关注,形成话语体系,以至于网络上出现言语攻击现象,并会逐渐演变为网络舆情事件。这些率先发布新闻的媒体与网络名人赚取了关注度,但事情的真相却变得更加模糊起来,流量驱动的网络话语使真相湮没。
二、网络媒体话语表达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缺位与网络媒体话语表达的流量导向
地方政府的缺位给网络媒体话语权力的流量导向提供了契机。面对已经传播的网络失实报道,官方在未核实的情况下,无法给予有效或适合大众需求的回答,因此官方媒体的话语权出现了真空地带,这也给网络媒体的失实报道提供了生存空间。一方面,地方政府缺少舆情监测。一些重大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未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舆情监测与监控,导致事态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以至于网络媒体以流量为导向捕风捉影、发布不实新闻。另一方面,政府未在第一时间作为权威的官方发声者澄清事故原因、引导大众舆论,没有在事情发生后及时发声表态,从而引发了众多网络媒体在流量的驱动下报道转载不实消息,直至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在网络社会中,多元主体的复杂关系为网络媒体话语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然而,网络媒体往往为博人眼球、赚取流量,关注一些重大新闻,运用自身的话语权,第一时间报道相关消息,从而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提升自身的关注度和知名度。因此,网络媒体流量导向的话语表达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博人眼球的重大新闻报道,二是众多网络媒体的转载或报道。地方政府的缺位为网络媒体争先发表不实言论提供了机会,“流量”导向使得网络舆论传播速度增加,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二)网络媒体的话语体系易于网民形成话语认同
官方媒体的缺位给网络媒体利用话语权力塑造话语体系和知识结构提供了契机。然而,网络媒体在运用自身话语权力建立话语体系和知识结构时也具有选择性,其话语体系和知识结构建立在网民易于接受的基础上。第一,就网络媒体的话语体系而言,尽管网络信息发言权平等,人人能说并不代表人人所说都会产生影响。④由于网络媒体自身的话语权力,往往在信息发布和话语表达中占据优势,并构建自身的话语体系,这将容易为网民的意见表达指定方向,并可能迅速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第二,从网络媒体建立的知识结构来看,“共识”能够影响网民的判断力,例如2018年网络媒体报道,女司机逆行导致重庆公交坠江是建立在当前公众对女司机驾驶技术差的“共识”基础上的,所以当“女司机逆行”的谣言一出,网民便不经思索地认可并对其进行攻击和舆论审判。第三,从话语体系与话语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来看,话语体系是知识结构的外在表达,话语体系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知识结构,已有的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界定并限制话语体系的表达,从而进一步塑造话语体系和知识结构,使网络媒体的话语权力进一步扩大,为话语体系和知识结构的扩展奠定基础。
(三)网民对网络媒体话语体系的盲目认同
话语认同建立在话语表达和话语体系的基础上。网络媒体将失实新闻报道建立在已有的话语认同之上,从而导致真相被湮没。一是建立在流量基础上的已有知识结构的整合。知识是由话语实践按照某种规则构成的,众多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正是网络媒体对已有知识的整合,诱导网民基于已有的知识结构,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当事人“怒怼”,在各类媒体社交平台包括微博、贴吧等群起而攻之。二是流量导向的话语表达和话语体系强化已有的话语认同。网络媒体的话语表达和话语体系进一步产生并强化话语认同。网络报道引发的舆论关注实际上是话语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话语实践也再次强化了已有的知识结构。
网民作为网络媒体话语权的作用对象,在缺乏政府引导的情况下,极易消费网络媒体构建的违背真相的话语体系,并形成话语认同。然而缺乏责任意识的网民对网络媒体话语体系的盲从,往往将网络舆情事件推向高潮。一是网民责任意识淡薄。网民对自身的言行缺乏责任意识,往往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对网络事件进行审判,从而产生宣泄式的言语攻击。当网络媒体的话语体系易于网民接受时,网民便盲目跟风、形成话语认同。二是网民的跟风心理。在群体性事件中,人们有意识的人格已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暗示的影响使集群心理朝极端方向发展,并且具有将暗示的观点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向。⑤一旦网民被裹挟进来,个体参与到这样的群体中并且获得认同的快感,容易抵消反思和内疚,盲目跟风,形成集体无意识的施暴。有的网络言论者不能够坚持真理,不注重坚守自我,人云亦云,掩盖事实真相。⑥虽然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法律条文,严控网络谣言及不良言论,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在评论时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论是否得当,而是将情绪的表达置于首位,新闻失真愈发严重。他们被这种“虚假事实”迷惑,成为“乌合之众”。
三、网络媒体话语表达的转型路径
(一)实时监测网络舆情,提高自身舆情应对能力
网络舆情监测是应对网络舆情事件、重塑政府话语体系、回归真相主导网络报道的前提条件。政府应当有效运用自身的话语权,转变其在网络舆情事件中的被动地位,提高輿情监测能力。具体来看,一要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在大数据时代,政府应以事实为基础,运用相关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⑦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尤其是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实时跟踪和分析,确定重点监测领域,全面获取舆情信息。⑧由于网络舆论具备丰富性、复杂性以及多元性的特征,网络舆论在一定期限内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对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尤其是在重大事故发生以后,更应当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这不仅仅可以防患于未然,还为舆情应对奠定基础。二要及时迅速回应网络舆情。在舆情监测的基础上,识别可能存在的网络舆情事件,评估网络舆情的异常等级,⑨协调相关部门针对舆论焦点进行深入调查,尽快查明真相,并在官方媒体中第一时间公开澄清,击碎谣言,并妥善处理矛盾,以安抚大众心理,防止不良网络媒体在流量的驱动下捕风捉影、虚假报道,左右网民情绪、影响稳定。⑩三是改进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方式。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时,政府应当避免采取强制措施压制舆论,需要跟踪关注、适时跟进,持续发布,以引导舆论,同时不留多余空间,才能挤压谣言空间。要充分发挥网络的沟通交流功能,真诚平等地与网民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保障网民话语权。
(二)加强网络媒体监管,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络媒体的监管是推动网络媒体摒弃流量导向回归真相、重塑政府话语体系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当运用其官方话语表达的优势,为网络媒体话语表达制定相应的规则,并实现对其的有效监管。网络媒体之所以会忽视事件真相,在流量驱动下运用自身的话语权力构建话语体系和知识结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政府未在突发事件后第一时间引导舆论并澄清事实,被网络媒体抓住第一时间报道的契机。由于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因此网络媒体报道后不久便会人尽皆知,演变成网络舆情事件。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完善网络媒体监管体系,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首先,要完善网络媒体监管的法律体系。要把法律规范贯彻到网络媒体行为的各个方面,明确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责任和义务、规范网络媒体行为,使网络媒体在法律范围内运用自身的话语权力,形成自身的话语体系。其次,要健全网络媒体监管的相关制度,在网络媒体报道新闻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逐步形成网络媒体以事实为导向,不敢捕风捉影、虚假报道,即使存在虚假报道也难以传播的网络环境。最后,要壮大网络媒体监管队伍,其中包括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管、网络媒体之间相互监督和网民对网络媒体的监督等相关政策的完善,积极制定举报奖励政策,引导各个主体以事实为基础监督网络媒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