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使用时机的思考
2022-05-30汪海珍
汪海珍
一、预习课文用插图,理清课文脉络
预习既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预习环节用插图,能让学生在初读文本时,通过插图深化对内容的理解,从而有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主要故事情节。如,《盘古开天地》讲述了巨人盘古用神力开辟天地,以身躯化为万物的故事。教材插图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盘古“混沌中沉睡”“开天辟地”“顶天立地”“身化万物”的过程。
为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故事主要内容,感受盘古伟大的开创精神和牺牲精神,预习课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细心观察课文插图,思考四幅插图分别对应的是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插图主要呈现了什么画面?学生通过概括插图及对应段落的主要意思,再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故事情节一目了然,理清了课文脉络。
二、导入新课用插图,激活学习热情
新颖高效的新课导入,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利用教材插图导入新课,可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课伊始,趣已浓”的教学效果。如,课文《猴王出世》配有一幅插图,图中的石猴用手指着水帘洞的方向,生动再现了故事中的情节。
导入新课时,教师先出示插图,引导提问:“你能根据图片猜一猜这是哪个故事吗?”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纷纷发表猜想和见解。学生从《西游记》中熟悉的故事入手,走近孙悟空,激活了继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三、理解内容用插图,助力感悟文本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以直观形象的插图为抓手,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为帮助学生感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王戎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人物形象,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启发思考:
1.“折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把树枝压弯了?
2.从“诸儿竞走取之”与“唯戎不动”的鲜明的对比中,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图文对照,学生抓住王戎与其他孩子看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时不同表现的关键情节,分析王戎“不动”的原因(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既可以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又能增进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四、把握形象用插图,深度刻画人物
在把握课文的主要人物形象时,插图的直观性以及极强的视觉冲击效果,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如,《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插图,描绘的是五壮士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据险抵抗,毅然砸枪跳崖的英勇场面。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启发其思考。
1.整体观察画面,五壮士的威武雄姿与远处的巍巍太行山连为一体,俨然就是他们并肩战斗时的浮雕。由此,学生对英勇无畏、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的感受更加深刻。
2.重点观察五壮士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联系课文中“顶峰歼敌”“舍身跳崖”的描写,想象五壮士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通过五壮士简短果决的语言、刚强有力的动作,再结合插图呈现出的沉着坚毅的神态,学生内心深处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通过观察插图,阅读课文,想象情境,在头脑里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能够更深刻地感受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英雄气概。
五、激发情感用插图,引发情感共鸣
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够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文本内涵。教师可以借助插图所展现的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场景,引领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精读深思,促进感悟。教师应找准学生情感的生发点,努力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如,教学《少年闰土》时,可设计如下三个环节展开教学。
1.学生在自由读第1自然段的基础上,观察第一幅插图。
(1)讨论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是一片怎样的天地?(宁静、辽阔)在这样宁静的夏夜里,正在发生一件什么事?(少年闰土看瓜刺猹)
(2)学生默读描写闰土的句子,抓住动词,读出少年闰土的活泼矫健,并与前面的“静”形成对比。
2.结合课文第6~18自然段的学习,观察第二幅插图。
(1)结合想象并思考:画面描绘了怎样的场景?(闰土给“我”讲新鲜事)闰土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了哪些新鲜事?(雪地捕鸟、月夜刺猹、海边拾贝、潮汛看鱼)
(2)“我”的表现是怎样的?(歪着头,津津有味地倾听。)“我”为什么有这种表现?(被闰土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所打动)
3.质疑交流,读懂“我”的内心世界。
(1)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而当时的“我”呢?
(2)出示课后第3题的句子,说说能从中感受到“我”怎样的内心世界。
(3)小结:文中多次出现“不知道”,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教师以图文对照的形式组织教学,能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闰土见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美好形象跃然纸上,学生进而读懂“我”的内心世界,感受镌刻在“我”儿时心灵深处与闰土的那份短暂、真挚的友谊以及“我”对他发自内心的怀念之情。
六、品词析句用插图,体验语言魅力
插图以其生动、具象性的形态,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搭建桥梁,便于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品词析句,有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蟋蟀的住宅》用一幅精美的插图,直观展现蟋蟀住宅外部的样子,与文本描绘的情境吻合。教学时,为达成“品读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词句,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的教学目标,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讨论交流。
1.蟋蟀的住宅環境怎么样?(地处绿色葱茏的小坡上,舒适而静谧;青草掩映的洞口,深邃而隐蔽。)
2.想象一下,图中的蟋蟀在做什么?(蟋蟀闲适从容,似乎正在洒扫庭院,又似乎是觅食归来。)
3.蟋蟀不过三四厘米长,洞口也就二三厘米宽,但作者却发现“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从“半”字,你体会到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通过观察插图,学生既可以品味出词语的精妙,又可以深刻体会到,正是由于作者细致观察,才能准确清楚地写出蟋蟀住宅的特点。再让学生想象描述法布尔长时间俯身观察的情景,进一步感受作者观察的精细、表达的准确。
七、总结回顾用插图,提炼深化主题
俗语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总结回顾,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收口”环节。教师精心设计总结回顾,能让学生再次感悟文本,了解人物形象,升华情感,提炼主题。总结回顾时,利用插图,可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青山处处埋忠骨》在总结回顾阶段,为了深化主题,促进学生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谈一谈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画面上连绵起伏的群山,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将学生重新带入文本情境,唤起对文本内容的再次感知,促进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毛泽东作为父亲的凡人情怀,感受其超乎常人的伟人胸怀。
八、拓展延伸用插图,开阔阅读视野
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要求教师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丰富文本内涵,从而让语文教学空间更开放,教学内容变得更丰盈,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刻,阅读视野更开阔。教学中,教师可立足插图,进行多角度迁移,提升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创造力。仍以《少年闰土》为例,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以文章中“但从此没有再见面”为引,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
1.这次正月里的分别之后,“我”和闰土再次相见是在三十年后,请你想象一下,两人见面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2.阅读鲁迅的《故乡》,感受中年闰土的形象。(神情麻木、寡言少语、愚昧无知)
3.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联想,说一说,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形象的巨大反差。
教师再次运用插图,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驰骋于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境界。通过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的形象对比,了解造成两者形象巨大反差的时代背景。通过课内外资源的整合,既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为丰富学生認知、拓宽阅读视野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省绩溪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