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不怕写(六)

2022-05-30王栋生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教室作文同学

问题11: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可是动笔时却不能从生活中找到可写的内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丰富的素材?

学生的生活,并非只是两点一线,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得不得了。我们往往也只能“以己度人”。我读小学期间,发生了许多美好的事,也留下一些后悔的事:我对某些老师不够尊重,顶撞过某位老师。60多年过去了,想起来还是很愧疚—— 老师不过是下课拖堂,我叹息了一声“哎呦”表示不满,仅仅这一句,老师不高兴了。虽然这仅仅是无数淘气捣乱中的一次,他不会记住,但当时毕竟影响了他的情绪。今天,我们和小朋友相处,谁知道他们会把什么事带到遥远的未来?

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是怎么造成的?他为什么怕写?每当写作文时都叫他对某个问题表态、唱高调,叫他脱离自己的生活,学生怎么可能不厌烦不恐惧?教室里的三四十个同学来自三四十个不同的家庭,有三四十个不同的生活场景。每一天,都会发生许多不同的故事,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写一写自己的事。

学生写写柴米油盐生活琐事为什么就不行?大批儿童长大后,都是“老百姓”,他关注了日常生活,就成不了“栋梁”了?世事变化,万千图景,都可以入文。我记得上中学时,同学们对某位老师当天穿什么衣服很感兴趣,因为那是经济困难时期,那位老师却不断地换衣服(其实全是民国旧物)。老师追求美,班上同学就议论,放在今天,根本不是话题,但那时很多同学很关注那位老师穿的衣服。现在满大街时尚衣饰,学生对老师的服饰早就见怪不怪了,他想要关注的事更多了。

一个儿童(或者少年),对外面的世界那么关心,可是,他不知道哪些东西能写,哪些东西“不宜写”—— 在他拿起笔时,来自老师的说教便鬼魅似的跟着他,让他有了困惑和惶恐。也不知哪儿来的那么多忌讳,他为什么不可以自由地写呢?即使他写的东西不符合社会道德观念或行为规范,教师可以去引导,不要去批评他,因为他还是儿童。小学生为什么不能写写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不能写写真实的社会见闻?他在作文中不过抱怨了几句作业太多了,老师便对他讲“勤奋励志”;他不过说本星期午餐有些单调,老师就和他讲“艰苦奋斗”,为什么不让他自由地思考?那样的“替代”,能让他们成人吗?

现在有个教学观念很奇怪,有的老师总是强调“作文一定要贴近生活”。什么叫“贴近生活”?难道作文不是生活吗?接受教育,就是生活的一种方式。那什么叫“贴近”?是不是说人们原来没在生活,不食人间烟火,现在要“贴近”一下?简直莫名其妙。还有老师总说“学校教育结束,学生要走上社会了”,这种说法也错—— 学校教育,何尝不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好像学校那道围墙能把人和社会隔开似的—— 我们现在没有生活,等到书读完了,18岁了,要“开始生活”了?这些话逻辑缺失,影响了作文教学观。老师应该告诉学生,你在教室里面,是生活;走出教室,同样是生活。你的生活是大地!

小学语文同行曾叹息,怎么这么小的小朋友讲话也像干部?到了高中,那么多学生的作文都是指点江山、居高临下,表达没有生活气息,言说没有人情味儿。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我的生活很重要,我的天地很大,我有自己的见解,我的内心世界一般人不知道……”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一个小学生说“我认为”,老师一定要提醒他,不要把别人的话说成“我认为”;还要让他们敢说“抱歉,我不同意”,甚至“很遗憾,我反对”。

一些老师、家长认为学生需要引导,需要帮助,认为他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底子”,其实,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去发现。我教初一时,有个学生写“我认识的人很少”。我说不一定,你怎么能说自己认识的人很少?我觉得你认识的人不少。他说“反正我写不出来”。后来,我用了近一节课时间,做了一次教学实验。第一步,把自己认识的人(同学和老师暂不算在内)写出来,当然包括家庭成员和亲友,不知道姓名的,可以写职业与特征,比如“门房李叔叔”“邮递员大胡子”“讲宁波话的胖阿姨”,等等,想起多少写多少。学生一开始有点不知所措,但是很快就写起来了。第二步,回忆那些有过一面之交的人,不常见的人,只不过偶然见过一次的陌生人,可以加上时间、地点、人物形象,比如说“中山北路拐角处小百货店的老板”“打听第二医院在哪里的中年男人”“满脸皱纹站在察哈尔路小学门口等孙子的奶奶”,等等。学生又写了一批。第三步,统计一下,小学和初中,你认识的老师和同学的大致人数。高年级自己认识多少人,低年级认识多少人,学生算下来一般都有八九十人,多的有一百多。第四步,有好多人,你认识他,他不认识你,你是通过阅读认识的—— 从课内和课外读的书中与他相识,比如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其实你都认识,估算一下,你通过阅读认识了多少人。最后,把这四个部分的人数全部相加。一下子,学生发现自己竟然认识(或知道)七八百个人,而且这七八百个人,自己对他们多多少少都是有点印象的。有的人虽然仅一面之缘,但是,在作文中只写一个印象也是可以的,因为当时有时间(或季节)、地点、场景,以及人物活动,等等,这些都可以写,更不用说常见面的人了。再者,同学们刚才在估算人数时,肯定记起一些往事,可能联想到了更多的人和事—— 我这样说时,当时很多学生在点头。最后我问:“以后还说不说‘我认识的人很少了?”学生都笑了。我说,以后不要再说“我的生活两点一线了”,你们其实认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那节课没写作文,但是把学生写作的“窗户”“门”打开了。我当时很自信:学生以后会记住那节课的。

我现在也可以算是一位老年人了,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我却知道怎么去看那些老年人。从童年到现在,我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们的学生还要继续去认识生活,老师无论如何要记住,不要在短时间内把一辈子的事全告诉他,不要一下子教给他太多的东西,而要让他自己慢慢去寻找。

最后,就“让学生不怕写”的漫谈,讲两点建议。

老师对小学生的作文评价,宁可表扬过度,不要挫伤学生。表扬过度没关系的,学生以后会明白老师的用意。如果学生作文进步不大,他不太可能抱怨“我的作文写得不好,是因为老师总是给我打高分,造成我的错误判断”。表扬不怕过度,就怕欠缺,特别是现在。我自己在教学中也犯过很多错误,很多情况下是对学生要求过高了,特别是在南师附中任教的时候。我总是困惑,南师附中的学生作文怎么会写成这样!其实,我不知道学生其他科目学习也会有困难,我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不知道学生那会儿情绪不好,他多么希望能被表扬和鼓勵啊!当然,如何不失时机恰当地表扬,老师们比我有经验,我的担心应当是多余的。

还想提醒老师们,要信任学生。发现学生作文有明显进步时,老师们要往积极的方面去想。有一年,有位高二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每次作文发下来,你写的评语我都仔细看,我很在意老师怎么评价。”我觉得她话里有话:“有什么话,尽可以直说。”这位学生说,还是小学五年级时的事。她爱阅读,作文时有灵感,有次作文写得很好,老师给了86分。可是,下课后老师把她请到办公室,拿着那篇作文,和颜悦色地问她:“这篇作文,你是从哪里受了启发的?”“是不是自己写的呀?”—— 这位女生觉得受了侮辱,她说:“当时我一句话也不肯说,我咬自己嘴唇,咬出血来了。回到教室,同学说我嘴唇上有血,我永远恨那个老师。”—— 说这件事时,她读高二,也就是说,6年过去了,她仍耿耿于怀。那位老师不相信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写的,按自己的臆想猜测学生可能抄袭了作文。说话不得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当年那位女生今年也快50岁了,我现在仍然不敢想象,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生上五年级时,在一个我不知道的小学的办公室,为了捍卫尊严,当着老师的面,她把自己的嘴唇咬出血来了。就算她的作文是受了什么文章的启发,就算有人指点过她,老师也不能以一篇作文去伤害她。老师凭什么不信任自己的学生呢?学习之路很长,学习的方法也很多,学生也在摸索路径,他有把作文写好的愿望,就行了。

我退休多年了,教学上的好多事,我想得不是很明白,仍然需要思考。希望老师们都来慢慢地摸索,向前走。教育界目前的一些状况,可能还有一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但是老师们对自己不要失望,对自己的教学始终要充满希望。

我最渴望的是再回到教室,走进教室,看到小朋友的眼睛。真伤感啊,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到童年了。我想,虽然我们没法回到童年了,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小朋友的童年,好不好?※

(王栋生,江苏省特级教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教室作文同学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